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强化诵读教学鉴赏诗歌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香 《语文天地》2009,(12):33-34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见。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必须强化诵读教学.从而有效鉴赏诗歌之美。  相似文献   

2.
陈鹏 《现代语文》2009,(7):124-125
《山居秋暝》是盛唐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它清新质朴,恬淡自然,是诗人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诗中极力赞美山村的美丽风光,反映了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以“王孙自可留”表达了继续隐居的愿望。诗歌的风格是笔者选择它作为重点讲解的缘起,当今学生与大自然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远,希望学生们能从现代城市的喧嚣中走出来,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感受笔者带领他们走进的大自然的美好境界。高一上学期学生欣赏过现实主义的《诗三百》,欣赏过浪漫气息浓郁的《楚辞》。这学期主要让学生欣赏诗歌创作顶峰的唐诗。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对诗歌的感悟、鉴赏能力还需要提高。  相似文献   

3.
张振波 《辽宁教育》2014,(10):81-81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对诗的感悟理解离不开联想与想象。诗歌的想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想诗歌的图画美诗歌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可以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口头表达,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真正地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乡愁》这首诗中的每一节都是一幅画,学生可以通过诗眼“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浮想联翩。学生在想读中真正的进入角色,也就达到预期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说明这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新诗歌单元,第一次真正学习新诗歌。计划安排一课时,以学生活动为主,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习时让学生朗读课文,仔细品味,体会感情,同时穿插“学法”加以指导,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悟、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5.
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的鉴赏,“见仁见智”或许是比较好的方法。诗歌的思想感情最难把握.人们对海子的诗和海子的死一直有争议,这节课我选择的鉴赏点是对诗歌内涵的把握。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分析诗句,感受体验诗情,鼓励学生积极、合理地建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单元由五首古诗组成,属于阅读性课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赏析,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操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最后达到熟能成诵的目的。古诗五首一、悯农教学建议:1.这首诗浅显易解。教师可布置学生预习,鼓励学生自学。2.课堂上教师讲解要抓重点词句,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讨论:为什么“农夫犹饿死”?3.在讲读前教师可简介时代背景,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4.课后作业第二、三题可在预习中解决。第四题可在学完第一课后填写。二、蚕妇教学建议:1.这一首诗,语句浅显,学生不…  相似文献   

7.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人誉为“孤篇盖全唐”之作,闻一多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在中国古代灿若群星的诗篇中,这首诗发出自己最明亮最独特的光芒。如果说从齐梁以来浮艳奢靡的文风至初唐的一些宫廷诗人还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沿袭的话,那么张若虚以其非凡的艺术才情所创作的这首诗,不仅彻底地洗尽了此前诗歌在形式上的铅华,而且极大地开拓了诗歌的题材内容,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几千年的诗教传统.可是由于受语实用倾向的影响,诗歌写作教学越来越不被重视.长此以往,只会导致诗教薪火失传,学生精神荒芜,生活缺乏诗意.为此。我在人教版高一语第一册第一单元现代诗歌教学之后,特地安排了诗歌写作教学课“意象的选择”.指导学生尝试写自由诗。  相似文献   

9.
赵洪 《湖南教育》2002,(13):49-49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只有展开想象,才能感受到诗歌的画面美、形象美、意境美。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仅用淡淡的几笔就画出了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苏轼称“诗中有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语言非常明白,但其中的意境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这就得借助想象。再如《沁园春·长沙》,上阕写景,学生透过想象,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就近在眼前了。诗歌语言的含蓄决定了学习诗歌必须感悟。感悟是学习诗歌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所得到的独到体验和某些发现。感悟是一种高于想象的能力,它要求不仅能想象到诗歌…  相似文献   

10.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单纯的景物诗、哲理诗和爱情诗。诗人在传统题材中,注入了全新的含义。如何让学生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的有机融合,进入诗歌意境,提高鉴赏诗歌能力,是教学的重点。笔者借助吟诵及通过视频再现意境,让学生感受那幽美的意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点拨的作用;把握情感,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  相似文献   

11.
张利莹 《湖南教育》2005,(14):22-23
我们常见的诗歌教学方法是:首先大谈写诗背景,接着逐句翻译或讲解,然后分析写作方法,最后谈如何鉴赏。讲完后,让学生读一遍,再要求学生背诵了事。笔者认为,诗歌教学的目的是品味诗歌语言,欣赏诗歌的音乐美,把握诗中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要想达到这一切目的,诵读不失为诗歌教学的一把“万能钥匙”。  相似文献   

12.
小巷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孔子是“诗教”的最早也是最积极的倡导人和身体力行者。两千多年来,“诗教”的传统绵延不绝,虽然近几十年来在“诗教”方面走过弯路,但由于诗是传统瑰宝,有着不可阻挡的魅力,所以“诗教”越来越受重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是:对语文课本中的不少诗歌,怎样教才能充分发挥诗教的陶冶功能?诗歌教学与一般课文的教学应该有怎样的不同?笔者在教《石壕吏》一诗时,曾做了一些尝试,改变传统的古诗文教法,试图变换课堂形式,把《石壕吏》改写成剧本.让学生当一回编剧。  相似文献   

13.
遵循诗歌特性开展诗歌教学—中小学诗歌教学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小学语课程中的诗歌教学,仍存在着非诗的教学弊端。问题主要在于没能从诗歌的特性出发,来开展诗歌教学。古人的宝贵经验和现代许多教师的成功实践表明,诵读和鉴赏是“诗教”的两大门径。高中阶段以鉴赏为主,主要方法是比较感悟与意象赏析。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语言的凝练性、思想的丰富性。使学生感悟诗意、进入诗境,感受诗中塑造的“雨”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用“读”来教学诗歌,是诗歌的本身特点决定的。古人写诗叫“吟”诗,说明诗歌是“吟唱”出来的,别人也必须以“吟唱”的方式去领会诗中的韵味。诗歌本身内容和形式上也具有特定的节奏和旋律。因而,诗歌教学如果只囿于讲解分析,不调动学生的心眼口耳去吟诵朗读,就浪费了诗歌的价值,把一束玫瑰当成了一把萝卜白菜。而“三味书屋”式的动口不动心的浪漫读法,也只能读出词句声音,体会不出诗的感情内蕴。怎样让学生动心、动口、动容去读,读出感情、节奏、起伏,自己在日常教学中堆积了些肤浅的尝试。特别是当学生对诗的思想内容有了初步理解以后,自己通过精心设计,尽量给学生  相似文献   

16.
我们坚持“以诗为教,创建特色”的办学思路,旨在擦亮孩子们“诗”的眼睛,唤醒孩子“诗”的心灵,让孩子在读写诗歌中,感悟生活的情趣,感悟自然的美丽感悟想象的神奇感悟音韵的美妙。一、学诗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学习其他功课的兴趣我们认为:学生接受诗歌教育,并不强求学生写多少诗,有兴趣的多写,没有兴趣的可少写,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不加重。诗歌教育对学生的语文及其他功课有着积极的影响,因为学生在接受  相似文献   

17.
滕卫平 《云南教育》2002,(28):35-36
《长征》是毛泽东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它用简练的语言,描述了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歌颂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这首诗,可以紧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多线开展,了解长征过程中的重点事件,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抓一点,悟全篇这首律诗共四联,后三联是围绕第一联展开的。教学时,可把第一联作为切入点,对全诗作整体感悟。1.观影汇报,形象感知。由于全诗包含的历史事件较多,学生单从文字上很难进入诗描绘的意境,这就阻碍了学生对课文思想的理解。因此…  相似文献   

18.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许多学生对古诗的掌握也仅限于会读、会背,了解诗的表面意思和主题思想,这无疑有碍于学生对诗的整体把握,无法体会诗的内蕴,难以发现诗的美的特征。因此,怎样引导学生会读诗、读好诗,人境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试着采用多种方法入境.收效颇丰。  相似文献   

19.
在诗歌发展历史中.淘汰是很无情的。乾隆皇帝诗作达数万首.可是没有一首是富有真正的艺术生命、能够活在后代人的记忆中的。张若虚只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就成为了千古杰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但是,这个经典和其他许多经典不大相同,那就是从题目到立意.都不能说是原创的,而是在古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古题作诗,在唐代是普遍的做法,是一种方便,也有很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7-9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代诗歌五首》(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是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后第一次“遇到”的古代诗词,因此,该组诗歌的教学,对落实诗词教学的课程目标,显得尤其重要。这里推荐荆州市刘海源老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课例。刘老师对诗歌教学有他自己的领悟,他谈到,优秀的古代诗歌中,美丽的景色、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审美的趣味,对学生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都会起到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古代诗歌的学习,他强调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并尽可能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同时提出要根据诗歌的意境、诗情、诗味、诗节、诗眼、诗律、诗韵进行诵读创造。我以为,这都符合新课程理念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当然,“诗无达诂”,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如此。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里,我们可以看看刘海源在这方面所作的探索。史绍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