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相传,风筝是韩信发明的。有一个"四面楚歌"的成语故事,说的是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在该下(今安徽省)打仗。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为了瓦解楚军的军心,做了一种带着笛子的风筝,夜晚放到高空中。风吹着笛子发出凄凉的声音,汉军和着笛声唱起楚国的民歌来。楚军听到了乡音,都想念起故  相似文献   

2.
韩信二考     
韩信反叛汉室,实为刘邦所逼;韩氏墓祠当在山西灵石霍岭之上。  相似文献   

3.
《历史学习》2007,(12):36-36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  相似文献   

4.
《邢台学院学报》2017,(3):102-105
韩信与刘邦的关系经历了从彼此间离到彼此相得再到互生龃龉直至互不相容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双方心理博弈过程。而伴随着这个过程,韩信与刘邦双方势力的消长及命运的兴衰也发生了变化。虽然韩信与刘邦心理博弈的历史早已尘埃落地,但其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对当下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作为“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建立西汉王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位兴汉功臣被刘邦、吕后诬以谋反罪而杀害,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刘氏皇权安全的需要,也与韩信本人不懂政治,忽略皇权之下高层政治的游戏规则有关。  相似文献   

6.
韩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追随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汉朝.由于韩信足智多谋。所以后人编写了不少与韩信有关的趣味数学题.我们这里要讲的是“韩信分油”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从心态史的视角研究,韩信散漫的外表下雄才不露,胸怀壮志,坚韧进取,这一素质与其卓越的军事天才相结合,从而使其成就大业。然而他受强烈的报恩心理牵制,在关键时刻优柔寡断,不能毅然决然把握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只能受制于人。又因他功高震主,才大招忌,却不知“学道谦让”,反而恃才自负,言行不检,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相似文献   

8.
一次,老师问幼儿园的小朋友:"花儿为什么会开放啊?""花儿睡醒了,想出来看太阳。""花儿想跟小朋友比一下,看谁的衣服漂亮。""太阳出来了,花儿想伸个懒腰,结果把花朵顶开了。"  相似文献   

9.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与韩信、彭越等会攻项羽,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境),退至乌江自刎。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在别姬自刎前长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四面楚歌中,英雄末路,无力回天,项羽至死都没有找到或者不愿意承认他失败的原因,他把一切归结为“天意”。  相似文献   

10.
从《瓦解》众人反观主角奥康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钦努阿.阿契贝《瓦解》的主人公,奥康科历来受研究者重视。与之密切相关的部分家庭成员和几个氏族尊长,他们各有各的优点,有的懂幽默,会思考,善解人意,有的处事平稳,既能够继承传统,又知道因时制宜。以此反观奥康科性格具有强直之短,其悲剧结局不可避免,也预示着他所代表的氏族的瓦解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1.
非洲文学代表小说家钦努阿·阿契贝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瓦解》中描绘了一个非洲部落在英国殖民者入侵前的生活画卷以及在殖民入侵后传统文化受到的冲击。本文旨在从后殖民角度出发分析文中的原始部落在遭遇文化入侵后迅速分崩离析的内外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瓦解》中,钦努阿·阿契贝(Chinua Achebe)以尼日利亚伊博人民独立前后生活为题材,通过深沉的文笔反映了非洲社会与殖民地政治的现实。奥贡克沃是该作品中的悲剧英雄,通过解读该人物形象,可以进一步了解传统伊博文化特点:它虽然有其局限性,但也包含优秀的思想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有不少学生因为无法面对困境、挫折而自杀,他们中不少还是成绩特别优秀的大、中、小学生甚至还有研究生。这不得不让教育者们深思:为什么我们呕心沥血教育出来的学生,在些许的挫折面前竟然如此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呢?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受挫力,才能让他们从容地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及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能够在未来的人生中依然坚强呢?希望本专题能够给您一些启示,希望通过您,让您的学生坚强起来!  相似文献   

14.
钦努阿·阿契贝(Chinua Achebe)是尼日利亚及至非洲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现代非洲文学之父。阿契贝笔下的非洲不仅拥有自己的语言,还有独特的信仰和传统文化。其代表作《瓦解》以主人翁奥贡克沃的一生为缩影,讲述了殖民者到达之前非洲本土人的生活。作品中包含着浓厚的传统的婚姻仪式和观念;这些仪式和观念体现了伊博文化独特的特点,这种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解读小说中的婚姻仪式,有助于了解中非文化差异,便于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5.
弗兰肯斯坦与赛博格所代表的"人"的形象分别在资本主义早期与晚期被提出。弗兰肯斯坦给人类警示:如果放纵利用知识征服世界的欲望,人只会走上主体被瓦解灭亡的道路。"赛博格宣言"则宣扬一个主体性被消融,人与动物、生物、机械以及非物质的界限被超越的"人"的形象。在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语境中,本文将以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与堂娜·哈拉维的"赛博格神话"为否定性与肯定性后现代话语的例证,分析"人"的形象的瓦解与建构。  相似文献   

16.
"救救孩子"是鲁迅先生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结尾一段,由这四个字组成的短句独立成段,文章至此戛然而止,发人深省。我们知道,《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思想毒害之严重,倾注了作者对民族传统文化极度忧愤的感情,反映了作者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那么鲁迅先生发出的"救救孩子"这一声沉痛的呐喊,与《风筝》这篇散文中贯  相似文献   

17.
2011年安徽卷第35题视角独特、寓意高深,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学习中的历史意识问题,表现出历史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8.
先请看2010年~2013年四年高考安徽语文卷中四首诗八小题。一、2010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为数不多的独立、统一命题与考试的省份,安徽中考历史试题的命制经过多年的沉淀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它在延续性中不乏体现时代的要求、在稳定性中凸显对教学的引导,对近年安徽省的初中考试与高中招生、初中历史的教与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活动与探究"题为例,近年试题新颖灵活、注重素养与能力考查,在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方面也做到了精准把控,这引起了全国历史同仁的密切关注与高度赞赏。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年安徽中考历史"活动与探究"题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