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业道德,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体现着特定社会价值取向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与一般社会道德一样,社会职业道德包含着双重内涵。—种是“不应该……”,即为最低限度地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而设置的道德禁制;一种是“应该……”即在高层次上使人们之间的关系这到和谐一致,使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社会利益高度统一,使个人理想抱负、精神品格、价值追求趋于完美的首先理想。由此便形成了职业道德的两种境界。  相似文献   

2.
德育价值关系是客体(德育)与主体(德育的服务对象、受益者)需要满足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学校德育价值的主体是社会和学生个体的统一。但是社会主体与学生主体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只有既追求社会性价值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又追求个体性价值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完善,才能保持两者之间的协调平衡。  相似文献   

3.
一、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概念教育价值观是教育价值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它反映的不是教育本身的属性,而是这种属性与人的社会需要之间的价值关系。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导致不同的教育价值观_高等教育价值观是指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人们观念或意识中的反映。它是人们对高教价值功能的系统认识和基本看法,也是对高教客观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的价值关系在主体观念上的反映。以高教价值主要在于个人,还是在于社会作为划分标准,形成了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两种价值观。二、高等教育的两种价值观高等教育究竟是为了满…  相似文献   

4.
德育观念也要与时俱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应该面对社会生活的实际,德育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对青少年学习目的的教育,最根本的是如何认识和对待个体需要、个人利益与群体需要、社会利益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问题。思想道德教育不能也无法回避个人利益的追求与个体需要的满足,而只能引导青少年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协调起来。在为社会、群体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完美,证实和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5.
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社会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和谐社会也需要和谐文化,二者之间是共生和包含关系。判断一种文化是否具有和谐性质,既要看它是否有助于化解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增进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秩序,又要看它在社会发展的未来取向上是否有助于促进人们以社会和谐为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6.
视点与看法之一:平等与民主 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是人类的普世价值与理想追求。广义而言,人和人之间的平等,指的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待遇,实现一种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7.
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观是指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和现象对自身或社会的重要性时所持有的内部标准。它囊括了个人和社会的指向,也是人心灵深处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决定着个人未来的行为方向。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它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已大大提高,倘若没有人文情怀导航,没有艺术审美调节,这样的生活也只能是贫乏而无趣的。物质丰富和精神空虚的矛盾,已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在中学生身上尤为突出。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奠基时期,其精神家园的质量既关系到个人的生存质量,也会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方向。《历史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其实质是帮助学生建构精神家园。因此。把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精神之光深植于学生的精神.家园,显得十分必要,这正体现了历史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9.
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就价值主体而言,只能是人而不能是物,但就价值客体而言,却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这样便产生了两种根本不同的价值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和人与物之间的价值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因为个人与社会是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个人与社会构成的主客体关系,和人与物构成的主客体关系有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个人与社会的主客体关系是双向的,而人与物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是单向的。就是说,在个人与社会构成的主客体关系中,个人与社会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而在人与物构成的主客体  相似文献   

10.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科学人生观则是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人生观,是正确的人生观.关于科学人生观的树立,需要处理好一些关系:正确地对待权力、地位、金钱的关系,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义利之辨”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论题。义利关系问题,涉及到人们在功利原则与道义原则、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感性欲望与道德理性、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等一系列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关系问题上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这些问题任何社会都存在,具有普遍意义。在当今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义利关系问题又一次不可迴避地摆在人们面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当今社会似乎面临着一种两难的处境: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要利用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个人欲望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人们也看到,私欲泛滥,唯利是图、贪污…  相似文献   

12.
王船山继承德家伦理思想,把儒家道德视为人生最高价值,要求人们为国家民族的利益,无私忘我,积极奉献,为国家民族立大志,建大功。这种道德价值观,集中地反映在他的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两方面。义利关系与理欲关系,是人生哲学中的重大问题,其实质是道德与利益究竟何者更为重要。儒家认为道德对调节社会生活,使之保持良好的秩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道德教化,使人们的行为自觉地接受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约束。这样就可以解决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儒家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一切社会政治活动伦…  相似文献   

13.
深化继续教育理顺和处理好四种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顺个人发展与单位、社会需要的关系。重视自身再学习坚持以科研试验为中心,实施继续教育战略,努力提高副队综合科研试验能力,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是部队素质建设的核心内容。但作为个人,无论工作在怎样的岗位上,都存在着个人发展与单位、社会需要以及如何适应未来形势发展的问题。当个人发展与单位需要、社会需要三者之间发生矛盾的,如何恰当地处理好三者关系,则值得一议。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与社会需求相符时服从单位、服从社会,不会发生矛盾;倘若自己的专业与单位需要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甚至相悖时,怎么办?如何对待从事…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鲁迅在乡土小说创作中对乡村主人公所受民间文化或“民风民俗”的横向制约作用,在认识与表现上都存在一定的矛盾和悖论。这体现在他一方面在意识表层上对民间文化所抱的总体批判态度,另一方面却在具体的情节与画面中显示了对这种态度的某些“解构”和“反叛”效应。从鲁迅这种双重矛盾态度中,人们可以汲取如何理解“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多元复杂关系的有益资源。  相似文献   

15.
和谐作为社会终极价值目标之一,是平等、公平、正义等价值的统领;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想状态。则是平等、公平、正义等价值得以实现后所结出的果实。我们不能想象,在某些人拥有先天社会特权或先天尊贵身份而其余人却一概没有的社会,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也不能想象,在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悬殊、个人发展机会不均等的社会,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同样不能想像,在不能公正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或人际纠纷、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探讨浙江大学高教研究所王金瑶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教育)的价值是指高职教育对社会及对个人的作用和意义。高职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发生着或近或远的关系,这些关系既有高职教育作用于社会其他系统的一面,也有高职教育受制于社会其他系统的一面。对于社会来讲,高职教育作用于社会其他系统的一面,显示了高职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价值;对个人来讲,高职教育对个人的发展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能体现个人的利益、愿望和理想,它又具有为个人服务的价值。相对于普通高等教…  相似文献   

17.
人和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他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作出的贡献,个人对社会做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是人们充实和完美生活的需要,是社会基本道德准则的要求、强调个人的社会价值,并不是否认个人的自我价值,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只有摆正二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是以人文精神构其理论核心的。它重人的伦理道德建设,从个人修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对社会的态度等方面进行了周密而仔细的论述。其中在对人的道德、修养的陶铸上所做的论述和规定,可以说有许多优秀的建树,但在指导人们奋发进取、开发自然方面也存在许多缺憾,所以,应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19.
管理是一种在一定的社会组织及其相互关系中,高度受控高度有序的社会关系。它具有特殊的目的和主客体指向。管理哲学的基本矛盾可概括为,以提高组织效率为目的的,组织与个人、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主客体矛盾关系。管理哲学的内在矛盾关系表现为组织与个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其哲学根据则是全局与局部范畴的辩证关系。可从后者来分析前者,但二者不能完全等同。组织与个人的矛盾主要是围绕着利益与目标这一核心。  相似文献   

20.
余国俊 《文教资料》2013,(24):70-71
德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策本身,我国德育政策的价值取向经过多年的演变,“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基本确定.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还需要处理好社会与个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兼顾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双重标准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