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谭嗣同作为近代变法维新派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人物,他以传统文化资源解读西学思想,改造中国传统三世说,提出了独特的两三世说。三世说始见于《公羊传》,谭嗣同两三世说承接康有为三世说,加以发挥。两三世说将西学进化论思想、中国传统思想中推崇上古思想、最终的大同世界理想纳入中国传统的三世说中。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大胆地吸收西学改造思想,就历史观而言,一方面,以“不言《新学伪经考》”的新学术突破了早期所深受康有为影响的“三世说”史观,另一方面,他侧重用近代民族国家学说解释历史,建构了以民族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思想;完成这一转变的学理则是以“人群”的进化观念,改造康有为“政制”、“文教”进化“三世说”变革中国的历史观,并在建构中赋予了民族国寡为突出特征的史观,以此为出发点呼吁“史界之革命”。  相似文献   

3.
西方与中国传统我的一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写的是谭嗣同。文章认为 ,谭嗣同《仁学》的思想资源主要来自中国传统 ,中国思想传统本身存在着紧张性和激荡性 ,近代以来西方的冲击只是加剧了这种紧张性 ,从而造成巨变 ,导致谭嗣同对儒家思想进行激烈的批判。当然 ,这位学生所说的中国传统 ,主要指墨、道、佛诸家思想。对于这位学生的见解 ,我并不完全赞同 ,但由此联想到很多问题。中国近代思想史变化之大、变动之速是众所周知的。谭嗣同是早期多少带有“全盘西化”色彩的思想家。倘若谭的 (批评纲常名教的 )思想多受之于中国传统 ,那么其他思想家特…  相似文献   

4.
在戊戌维新志士中,谭嗣同的思想最为激进。其根源在于:谭嗣同的思想深处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侠精神,同时谭又汲取了西方文化中的民主意识和斗争精神。正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多重影响,谭嗣同性格上表现出“刚强、任侠、轻生”的悲壮色彩。  相似文献   

5.
甲午战后至戊戌维新运动时期,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西学传播的主体是知识界,即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首的维新派。他们是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的倡导者。他们当时充分运用了报纸、学堂和学会等新型传播媒介,积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新学,致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与观念在中国得到了传播。本文主要探讨学会组织与维新派传播西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会组织在西学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身处内忧外患的晚清世变中,谭嗣同抱定“器存而道不亡”的信念,表现出对外问学西方、变法图治的一面;同时,他也在万国竞争的世界图景中,不断回勘、对照自身,借用西学激活传统思想资源,建构了一种介乎古今中西之间的特殊身体观。具体而言,他的身体观包含三个层次,从实在的“形躯之身”、现实的“政治之身”到终极的“宇宙之身”,层层激进,最终指向“虽杀之亦不死”的烈士身体观。对这一内在脉络的把握,有助于理解谭嗣同何以在肉体、政治、宇宙层面都能勇猛精进、勘破生死,从而进一步丰富对近代烈士精神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谭嗣同的《仁学》是中国近代一部思想性极强的著作。从墨家思想、儒家思想、西方民族主义思潮3个方面对谭嗣同思想之开放性进行探析,可得出该书将传统文化赋予具有现代性的内涵,符合现代化的潮流。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动荡时期,谭嗣同以率直、果敢与坚毅的品格和行为展示于戊戌变法的政治舞台,以敏锐的思维成书了时代性的《仁学》。由此,谭嗣同的思想脉络与活动轨迹不仅受到了中国学者们的多视角研究,也引起了日本学术界的关注。在中国学术界,谭嗣同研究的思想理论层面与学术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的深度。那么,日本学术界对谭嗣同的研究现状又是怎样的呢?在此,透过小野川秀美、高田淳、坂元ひろ子三位学者的研究,再现日本学者视野中的谭嗣同及其对谭嗣同的研究脉络与特征。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在广泛吸收西学、佛学等儒学以外的思想资源,对公羊三世说进行了丰富和改造,形成康有为新的公羊三世的理论,创出"三世三重"之说。康有为认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均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的演进是人类社会变迁的自然进程,他认为社会的变迁,只能是"进化有渐"式的循序渐进。他还对未来理想社会———大同太平世进行了描绘和设计。  相似文献   

10.
谭嗣同作为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作为中国近代改良资本主义派的代表人物,清末的时候作为"维新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一生中热爱体育等强身健体的活动,同时他自己又能够精通一些武术的内容,他还是中国近代湖南的武术名人之一.处于自身对于体育的爱好,谭嗣同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将体育强国作为自己进行体育改良救国的思想.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谭嗣同的体育强国的思想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1.
钱穆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资源饱含深情而又加以创造性重建的国学大师。钱穆的文化观从发生学上讲是一种自然环境决定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民族文化本位论。他探讨了文化和文明的关系,提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阐释了中西文化的一系列差别问题。钱穆的文化哲学思想以及中西文化比较论为我们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2.
徐訏的传统文化情结相当深厚,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学文本对徐訏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徐訏对传统文化并未全盘接受,而是接纳从传统文化肌体上剥离出来的带有民间色彩与世俗气息的思想信念.徐訏深受西方文化的浸染,马克思主义、理性与非理性人文主义、基督教、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等都对徐訏产生了很大影响.中西文化对比是徐訏文化观照的中心,他虽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但他十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落后腐化的一面与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更崇尚西方现代文化中的科学、民主、自由.传统与现代性交织并向现代性倾斜是徐訏小说明显的文化观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陈垣以会通中西文化,造就众多英才而享誉海内外。他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和办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育人理念和办学模式。其高等教育思想以国学为根基,汲取西方教育理念和科学方法;在办学宗旨上以育人为本,传承中华文化;认同却不圉于西方学科理念,重视国学教育与研究;主张博学与专门互补,寓教学于研究之中。其正直的教育品格、无私奉献的教育家精神,不拘一格育人才的大家风范,永远激励着学人。  相似文献   

14.
张之洞之所谓中学者,于政治乃君主专制,于人伦乃三纲五常;其所谓西学者,唯西艺、西政(技法)而已。“先以中学固其根底,然后择西学可补吾缺者用之,西政之可启吾疾者取之。”盖张氏之“中体西用者”,于学术人心固“独尊儒术”之变种也。张氏喋喋焉倡“保国、保教、保种”之巧言,终本不外保清廷、保专制、保独裁,达忠君之志者。“中体西用”之说,蓄数代陋儒曲士之旨趣,钩沉两千余年之痼疾,故其流播悠远,渍染深邃,暗流潜溪,墨浸环宇,固民治不进之厉阶,必去之而后民权民主能自安者也。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是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对中西化认识的集大成,他在西方明和中国旧明相撞击的过程中全面阐发了三民主义的化宗旨,把西方先进化和中国传统优秀化相结合,并部分借鉴了近代马克思主义学说。他的化探索对于我们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冯桂芬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采西学”思想是他成就较大的部分。他对西学的认识突破了传统的“技”、“器”观念,上升到了学理阶段。他认沩西学是“富强之术”,因此积极倡导学习西学。更可贵的是,他提出了新的文化价值判定标准“善”,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中西方文化传统中源远流长的“对话”思想,认为无论是以问“道”为旨归、以“和”为核心原则的中国式对话,还是以“理念”为归依、强调差异和平等的苏格拉底式对话,都显示出了一种“思在合一”的智性的求索精神。这种“对话”建立在人类共通性的理论预设及超越二元对立论的开放式思维基础之上,体现出了提倡平等、和谐共处的人学精神及尊重差别、包容互通的研究意识。  相似文献   

18.
《海上花列传》的作者韩邦庆是清末明初的落寞文人,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在中西方文化相互涤荡、较量的背景下,他的内心是矛盾徬徨的。他批判传统试图颠覆传统,同时又无时无刻受着传统的约束,有时甚至是有意识地维护传统;他崇尚西方文化,希望学习西方文化以求富国强民,同时又处处以文化大国形象自居,排斥西方文明。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以其深邃的思维和洞察能力,对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样法”.而“生活”乃“事的相续”、“生命的绵延”,按照“意欲”指向的不同,把世界文化分为中、西、印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梁漱溟用佛学唯识学的哲学思想来会通儒家传统的中庸思想,开创了现代新儒学,提出复兴传统儒学,维护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和自尊精神,引发了沸沸扬扬的复兴儒学、复兴孔孟之道的热潮,对中国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