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重要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强化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质量,首先应进一步明确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战略意图的自觉意识,明确其政治性的、社会性的和指向未来的实质与核心价值.高校德育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根本上是"准备"性、积淀性的,不宜过于急功近利,要正确处理理论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问题,正确把握理论教育的主要目标指向.当前大学生理论教育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针,最为突出的要求是回归生活世界,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相契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与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相适应.实现这一要求,是一个高度理性自觉的过程、强化"问题意识"的过程,甚至是一个高超的艺术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2.
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的关键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自觉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探索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在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实例、考试与学习以及教材与其它专著、论文的关系,从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  相似文献   

3.
创新高校专业课教育需要强化九种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业课教育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提高教育质量,要求教师在专业课教育中强化九种意识,即强化全面专业课教育的意识;强化立体专业课教育的意识;强化学生自主教育的意识;强化教学做合一的意识;强化愤悱与启发相统一的意识;强化定论与争论相统一的意识;强化自学与指导相统一的意识;强化科学与艺术相统一的意识;强化守成与创造相统一的意识。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4.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过程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在对经典马克思主义进行新阐释和新发展中形成的国外马克思主义新流派。面对现代社会发展,人的生活遇到诸多问题,有机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建设性的思想理论和生态实践策略,指出人的生命是有机的存在。这就要求在当前的生命教育中进行有机化的整体思想观念转换。生命教育呼唤一种有根的教育,生命教育要求培养人的生命共同体意识,生命教育渴求一种整体的价值观念,生命教育注重培养人有机的生态思维,生命教育还要强化课堂生命的生发过程。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亦是培育新时代青年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科学理论体系。高校思政课在教育教学中贯彻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是提升高校思政课对社会热点问题解释力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思政课应有教学目标与价值属性的必然要求。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学贯彻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应当坚持落实“八个相统一”的教学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坚持“智慧化”教学平台的应用等基本原则。在宏观层面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引领力,中观层面建立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在微观层面强化具体知识点的讲解。  相似文献   

6.
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核心在进学生头脑,这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实践中,必须认真研究并着力解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学生头脑的目的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务的价值同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学生头脑的特点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色的内在联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学生头脑的途径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的有机呼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学生头脑的要求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的双向互动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高校创业教育,是新时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创业教育的本质要求、特征要求、内在要求、目标要求和自觉要求。高校创业教育要以提升创业能力为核心,建立目标性与有效性相匹配的创业教育开展机制;以强化创业意识为重点,建立广泛性与专业性相促进的创业教育开展机制;以突出创新性为目标,建立实践需求与发展规划相符合的创业教育开展机制;以培育企业家行为为途径,建立校内期望与校外现实相协调的创业教育开展机制。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和重要任务。从价值生成的视角看,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整体上生成思想引领价值、精神塑造价值、时代蕴聚价值和实践导向价值的整合性价值意蕴,厘清“五个认同”教育与信念追求相统一,“四个自信”教育与利益诉求相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时代特色相统一,社会转型与思想发展相统一的发生逻辑,建构价值指向。在创新实践路径中,需要依循强化政治认同、夯实理论认同、促进情感认同、增进身份认同的价值逻辑,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推动顺应理论发展导向、追溯历史生成进路、构建心态秩序、完善常态化设计等教育举措的制度化、长效化。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本本主义,而是一种需要被大众接受并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作为拥有相对较高知识水平人群的高校,在这个阵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加具有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普及化、生活化,内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在高校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的要求,是实践的要求也是民族的需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注意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建立一支普及宣传的政治理论工作者队伍,同时发挥网络的作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主阵地。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出版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重大成果,教材是基于整合马克思主义三个部分基础上首次编写的。笔者认为在理论阐述上有几个问题尚需完善并提出来讨论:一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中“物质观”、“实践观”与“历史观”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价值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哲学理论范式与哲学理论中“真理”、“价值”及其关系的阐述问题;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与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的逻辑一致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且特殊的阶段,也是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强化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预科教育全过程,坚持刚性管理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理论引导与个体践行相结合等原则,通过融入理论教学全过程,增进理论自信;融入日常管理工作,增强行为自觉;融入校园文化,提升价值认同;融入社会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融入网络思政教育,强化网络素养等路径,提升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近2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演化,基本上是循着“确立一个意识、突出两类课程、涵盖三个层面”的思路展开的。“确立一个意识”是指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意识;“突出两类课程”是指由最初的马列主义理论课拓展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形成了“两课”的基本格局,在“05”方案中进一步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层面”是指课程内涵上一是体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为根本的课程,二是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中心的课程,三是以初步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为重点的课程。  相似文献   

13.
本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论反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艺学研究,指出“西马”可以给我们三个方面的启示:强烈的现实热情和问题意识、自觉的理论创新意识、信仰与科学研究相统一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在高校“两课”教育教学体系中贯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求 ,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广大教师应深刻认识其意义 ,树立自觉意识 ,构建“三进”主渠道 ,深化教改 ,加强针对性 ,把“三进”工作贯彻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郭镛 《云南电大学报》2006,8(3):21-23,30
“两课”教师是我国高校教师中的重要群体,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力军,是切实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排头兵。在新形势下,“两课”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提高教育能力,对于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保证“两课”的实效性和长效性具有积极的支持和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识视域下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与“全人”,是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目标。因此,在现有05课程方案的基础上,借鉴西方通识教育体系下“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程教学的有益经验,从经典文献入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论教学;从“问题意识”入手,拓宽通识教育口径;从实践环节入手,切实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提高我国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当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原则,运用属人的自主教育和自主提升的方法,强化他们自觉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案例)两个维度对教育政策在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转换过程中的机理和作用进行了分析。从教育政策的产生过程来看,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教育政策产生的基础;从教育政策的目标来看,教育政策目标是指向教育实践的;从理论与实践的转换过程来看,政策的推动是理论走向实践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教育政策是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转换的中介和推动力量。文章同时还指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自觉实践意识及教育决策者(教育决策部门)的自觉理论意识是教育理论形态转换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案例)两个维度对教育政策在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转换过程中的机理和作用进行了分析。从教育政策的产生过程来看,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教育政策产生的基础;从教育政策的目标来看,教育政策目标是指向教育实践的;从理论与实践的转换过程来看,政策的推动是理论走向实践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教育政策是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转换的中介和推动力量。文章同时还指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自觉实践意识及教育决策者(教育决策部门)的自觉理论意识是教育理论形态转换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强化大学生使命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当前,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四史”教育存在教学方式固化、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效结合、思政教师综合素养不足等问题。因此,高校应创新教学方式,保证“四史”融入有效性;强化“活动化”教学,深入推进相关实践教学;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