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社会比较的视角探讨亲社会行为的启动、维持、评价、培养过程。亲社会行为情境的模糊性、助人者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的相似性都能引发个体的社会比较,进而启动亲社会行为;社会比较后的对比效应和同化效应对亲社会行为具有维持作用;亲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又强化了个体积极的自我评价。因而从探讨个体的社会比较倾向,激发个体的社会比较动机,树立个体的社会比较对象,强化个体积极的自我评价等方面,可有效培养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2.
在解释水平理论基础上,以16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2被试间实验设计,在最后通牒博弈情境中考察社会动机(亲社会动机/自私动机)和心理距离(远/近)对合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社会价值导向对人们的合作性具有显著的影响,亲社会动机激发的个体更加热衷于合作行为,带有自私动机的个体是竞争的或利己的;(2)高解释水平下亲社会动机个体是合作的,自私动机个体是竞争的或利己的,高解释水平下亲社会或自私动机的个体的行为均根植于其所赞同的社会动机。  相似文献   

3.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符合社会期待,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积极行为,具有结果利他性、动机复杂性、非强制性和自发性等特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将教育内容内化为个体坚守的价值理念与行为准则,促进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顺利转化。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包括:以良知为导向,强调道德决策;以情感为依托,加强移情能力;以自我为基础,激励内部评价;以强化为手段,配合外部刺激。  相似文献   

4.
蔡伟 《早期教育》2011,(10):41-42
亲社会行为,又称为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主要包括分享、助人、合作等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行为,具有一种使他人乃至社会获得益处的目标。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发展的重要基础。而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遇到疑惑的、  相似文献   

5.
研究者们在广泛吸收有关亲社会行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多种较为全面、深刻的亲社会行为动机理论,旨在揭示亲社会行为发生发展的心理机制。文章扼要解释了研究者们所提出的亲社会行为的动机理论,并作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6.
人的自我增强需求既要提升自身积极品质和个人价值感,又要通过关注他人的利益来实现自我和社会之间的整合与适应,从而提升社会价值感。这种自我增强需求在特定情境下通过能动性和社交性两条路径促进亲社会行为。在能动性方面,助人效能感和自主性助人动机是两个重要因素。助人效能感促进亲社会行为,而作为内部稳定特质的自主性助人动机则制约环境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在社交性方面,个体对行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公开性的知觉,以及对"施助者-受助者"双方的关系表征,或者对亲社会行为意图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教育心理学中,学习动机被定义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起着激活、定向、维持和调节的重要作用,直接决定学习策略的选择,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在心理学中,一般将学习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成就需要等内部原因引起的动机;另一类称为外在动机,即个体由于期望得到外在奖励或避免惩罚等原因而产生的动机。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群体行为还是个体行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是,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是促使一个人热爱工作的内部心理动因,它是直接推动积极工作的心理动力。而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人的需要又由人所处的社会客观生活条件决定的,需要是人的各种积极性的实质。研究如何运用这一规律,有利于激发和满足合理的需要,控制产生合理的环境和条件,激发正确的积极思想动机,产生理想的积极行为活动。  相似文献   

9.
亲社会行为是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积极行为,本能论、习得论和情感论对其动机提供了三种理论解释。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具有自己群体的一些特征。从坚持德育为先、训练移情能力、提高情绪胜任力、弘扬亲社会模范等方面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这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一、探究的问题应具有驱动性 对人类行为的研究表明,良好的学习行为的产生是需要一定诱因的,良好的诱因可以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动机,进而引发出种种心理需要来。“问题产生行为”。证明问题是一种很好的诱因,问题就是心理上产生极大不平衡的诱因,可以很好地激活人的思维。良好的问题会使个体自觉产生一种探究的驱动性。  相似文献   

11.
王强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0):212-212,214
亲社会行为又称积极的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体育运动领域中存在很多亲社会行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亲社会行为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文章重点阐述了亲社会行为有关理论,体育教学中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方法、培养模式和培养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2.
视频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大量研究集中于视频游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以及视频游戏研究的深入开展,学者也开始关注其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是亲社会视频游戏提高了个体的亲社会性;视频游戏迁移对认知、情感和行为也有积极影响。社会、学校和家庭需要根据视频游戏的不同特性对青少年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3.
趋避动机是由个体对积极、消极刺激的敏感性感受不同而产生的一种行为动力,其主要理论是强化敏感理论,并可由BIS/BAS量表和ATQ量表进行心理测量。趋避动机与教师、学生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如果趋避动机的调节失衡,会产生各种心理不适甚至心理疾病。趋避动机研究对教育的启示有改变个人消极认知,积极归因;获得成功体验,适时进行激励;调动师生的进取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主要目标是使教师和学生趋近积极事件,回避消极事件。未来关于趋避动机的研究仍可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如何激活、转化学习不良学生学习动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可从心理过程知、情、意、行几方面着手,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改善动机的认知因素;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以激活动机;引导学生学习意志行为,转化动机。  相似文献   

15.
陈斌 《学周刊C版》2022,(19):23-25
赏识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其核心是赋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肯定、信任,但赏识教育实践并非一味地表扬、赞赏、夸奖,而是贯穿于学生行为动机、行为过程、行为结果的积极性干预,包括创设良好教学情景、增强心理积极暗示、激活学生兴趣爱好等。对此以职业高中美术教学为基础展开赏识教育应用策略的研究,以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翠梅 《文教资料》2011,(33):198-199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释了亲社会行为的内涵。分析了培养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并提出了培养他们亲社会行为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吴化婷 《知识文库》2024,(7):163-166
<正>幼儿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期,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阶段。而幼儿具有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知和亲社会行为还需要成人进行引导。绘本教学以“图+文”的形式开展,具有鲜明的视觉形象性,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特点,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更加注重幼儿亲社会行为和社会性的培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学前儿童对社会领域的相关内容进行循序渐进地学习,使其社会性发展不断完善,从而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而亲社会行为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能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亲社会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帮助他人、与他人分享、愿意友好与人交往等积极品质,能增强幼儿对幼儿园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降低入园焦虑等。除此之外,幼儿时期正是一个人人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塑造各种良好品行的关键阶段,幼儿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可塑性,正是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好契机。为此,本文将以绘本教学作为载体来探讨,绘本教学在幼儿亲社会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师的个体因素不仅影响着其个人工作的成败,更重要的是深刻而长远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情绪状态不仅会影响到教师自身的认知、动机和行为系统,也会对学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系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班级心理环境或氛围可能是教师人格影响学生发展的中介变量。教师的问题行为是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外在表现,而教师的不良言行或问题行为又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或心理行为问题。消极的师生关系模式比积极的师生关系模式更能够强烈地影响到儿童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儿童亲社会行为新近研究述评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它表现为助人、合作、利他、同情等多种形式。本简要回顾、评述近年来我国儿童亲社会行为实证研究成果及其对早期儿童教育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考察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解释心理弹性在家庭氛围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所起的作用。依据系统家庭动力理论,对71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在控制大学生的性别、年龄后,家庭氛围与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且二者都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家庭氛围可以通过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同时,积极的家庭氛围有利于促进亲社会行为,提升心理弹性水平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