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从课余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联系入手,论述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对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健康体育生活方式对学生健康发展的意义,结合课余体育的特点分析了其在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康是一个人学习、工作、生活的基本保证,培养造就一个健康的学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愿望。俗话说:健康是人生的第一大财富,虽然有了健康并不等于有了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要使学生达到身心健康,我...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新教材是综合性很强的教材,它融合了思品、社会、劳动、健康教育等多项内容。它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体验与需求;它不仅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还知行结合指导学生日常生活行为,并且可以随时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我在教学人教版《品德  相似文献   

4.
斯宾诺莎说过:保持健康是做人的责任。且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我们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主要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健康幸福的生活。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给所有的教师和家长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而不容乐观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网络经济的发展,使网络越来越具有文化的功能,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正起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在学校里(特别是在非义务教育学校里),网络生活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网络文化全方位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对传统校园文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塑造着学生新的精神生活。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如何在坚持传统校园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特征,积极构建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让健康的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是近几年来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感情归依问题是灾后教育中重要的问题之一,想方设法陪伴学生,帮学生找到快乐的钥匙,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工作魅力,可以使学生恢复情感健康,顺利度过感情危机,走向健康的学习和生活之路。  相似文献   

7.
学习策略对学生未来生活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由此可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课堂教学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渠道,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进,对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影响。一、生活方式的内涵。所谓生活方式是指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中,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下和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生活方式包括个体…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健康人格教育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教育价值取向。个人的独立、平等、自由意识、乐观进取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品质被认为是健康人格的重要表现。教育即生活,学校亦社会,在学校生活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极为重要的。体育(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为我们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以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9.
欧秀伶 《双语学习》2007,(6M):49-50
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体质健康标准未达标学生的体质状况也是由诸多相关因素造成的,如遗传、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状况等。本文通过调查未达标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来探究其体质差的部分根源,力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寻找增强学生体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的发病学原因分为内因(正气),外因(六淫,七情,饮食所伤,劳逸过度),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导致机体有失调或障碍及器质性损害而发病,现代学校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健康为目标,以促使学生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不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达到健康,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统一。中医病因学可与现代健康模式基本相对应,故用中医学的病因学渗入师范院校体育专业辅修课学校健康教育学中,这既弘扬了祖国优秀化遗产,又提高了学校健康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其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建构基础;以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为课程追求:以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为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解读中学思想品德课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系,生活是根本。  相似文献   

12.
进行健康教育是使中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健康”的需要,一个人没有健康的体魄,他的生活是不会幸福的。而健康教育又是目前学校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对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几年来。笔者利用生物课本,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生物课堂为主阵地,对学生的健康教育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有了健康并不等于有了一切,但没有健康就等于没有一切”.对中职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是为了帮助中职学生获得生活的基本权利,是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中职学生缺少必要的、基本的健康知识,中职学生加强健康教育迫在眉睫.通过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健康对人生、家庭、社会的价值,形成健康意识,掌握保持与增进健康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适应新世纪人人享有健康的战略目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在护理教学中,分别从课堂、实验、临床教学三个环节发挥专业优势,注重学生健康教育意识的培养。通过具体教学措施,提高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使课堂的理论教学与临床的护理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学质量。发挥专业优势,培养学生的健康教育意识是新的护理模式和整体护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更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学校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引导和促使学生自觉养成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增强健康意识,形成健全人格,可使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6.
交往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关系。本文主要探讨了交往在学生发展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如何才能以健康的交往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等基本问题。作者认为,交往是学生重要的存在方式,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在学生发展中,交往是学生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是理性成长的根本动力,是个性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当前促使学生交往的健康成长,必须促使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大力实施交往教育,努力促使语言的合理化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美 《教学与管理》2007,(6):117-118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有了新的定义,即健康是三维的,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这就要求学生不仅有健康的身体,也要有健康的心理,更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更能增进心理健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情绪调节能力,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当前,独生子女在中小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很大,  相似文献   

18.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实践.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就是要将教学活动置身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引导,体现生活中存在语文,将生活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创设情境,再现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抓住契机,及时引导,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利用生活实践中的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变封闭的语言文字等的教学变为开放的生活实践化教学。只有走教学生活化的道路,才能真正改变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窘迫境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日本学校教育十分重视两种职能:一是以教材为媒介,使学生掌握将来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必备的能力和态度,即学习指导;二是培养每个学生根据个人素质和所处环境条件,谋求自我实现的能力和态度,即生活指导。生活指导贯穿于各门学科教学、道德教育及校内外各种教育活动之中,其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生活。发展自己解决未来人生问题的能力,以便把自己的生活理想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做一个健康的人。生活指导的内容生活指导教育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班集体生活指导;(二)学生健康人格指导;(三)确定目标与激励实现目标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进一步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必须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强调体育教育增进学生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的功能,在体育教学史上,将体育功能延伸至社会生活,并以此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即(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