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位旅美教育学博士说:他在参观了一所美国州立大学开办的幼儿绘画班后发现,这里的景象与国内大相径庭.首先,在这里,老师不设样板,不立模式,每节课只给一个题目,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到想象的过程中自由"构思";其次,这里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老师没有架子,不维持课堂秩序,学生在作画过程中可以采用任何姿势,如站着画,跪着画,甚至可以趴着画;再次,学生可以自由构图,可以自由选择颜色,可以不成比例,可以不管结构,可以无方圆没规矩,甚至可以没有基本的笔法;最后,在讲评时,学生也许画得一塌糊涂,但老师总能从中找到智慧的闪光点,给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的一位中学美术老师教学生画苹果,他将苹果画在黑板上让学生临摹,结果学生画得很像老师画的苹果。而美国的美术老师教学生画苹果是这样的:他每人发一个苹果让学生画,结果学生第一次画得不像苹果,第二次画得有点像苹果,直到第三次才画得像苹果了。以上实例体  相似文献   

3.
<正>一、儿童绘本教学中的问题(一)老师对绘本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在幼儿园的绘本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并不能正确地理解绘本教学的目标,而是将绘本教学单纯地看作是看图说画的过程。比如很多老师在PPT上展示了具体的图片,自己通过描述图片的内容,为学生分析了图片的意思。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占据了主题地位,老师通过自己的阅读,向同学讲述着自己看到的故事。有的老师虽然不是自己讲述图片的内容,而是将图片一幅一幅地展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片上展现的内容,将课堂的教学目标自动地变成了看图说画。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篇文章:美国小学生画苹果,老师拎来一筐苹果,由学生任拿一个去画;日本的学生也是拿着一个苹果去画,而中国学生画苹果,往往是由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的苹果,规定好先画左,后画右,这边涂红,那边涂绿……结果只有中国学生笔下的苹果画得最像。读了这篇文章,我获益匪浅。它提示我们,美术教育过程的实施重视的是培养具有创造个性的人才,而创造力是高素质人才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引导得法,学生才能创作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个有着十余年教龄的美术教师,经常面对学生这样的问题:“老师,这张画我画得像不像?”“老师,这张静物画我怎么画得与实物一点也不像?”……从学生这些简单的提问中可以看出,许多学生对绘画的评价仅仅停留在像与不像的水平上。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一直处于一种固定的模式:先由老师在黑板上标准地画一物体,并规定好,先画左,再画右;先画上,再画下。于是所有的学生都努力将画画得很像。长此以往,结果是学生的模仿能力增强了,而个性却没了。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本无可非议,但模仿却不应该成为美术教学的目标。对于学生来讲,…  相似文献   

6.
石会泳 《教师》2010,(1):125-126
偶然问看到这样一篇文章:美国小学生画苹果,老师拎来一筐苹果,由学生任挑一个去画;日本的小学生也是拿着一个苹果自己去画;而中国学生画苹果,往往是由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的苹果,规定先画轮廓、然后这边涂红、那边描绿。老师还要再三强调不要丽得不像……结果中国学生“克隆”的苹果最像!  相似文献   

7.
李芳生 《陕西教育》2010,(12):38-38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经常听到学生这样对老师说——“老师.我不会画”或“老师.我画不了.这太难画了”。即使有个别学生画了下来,但是。对他们自己画的也不满意。时间一长慢慢地就失去了对绘画的兴趣.连拿起画笔的信心也没有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只要对他们进行合理地引导和训练.  相似文献   

8.
偶然间看到这样一篇文章:美国小学生画苹果,老师拎来一筐苹果,由学生任挑一个去画;日本的小学生也是拿着一个苹果自己去画;而中国学生画苹果,往往是由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的苹果,规定先画轮廓,然后这边涂红、那边描绿,老师还要再三强调不要画得不像……结果中国学生"克隆"的苹果最像!读了这则文章,我思考颇多.  相似文献   

9.
一、现状1.启示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画一个苹果,有几种现象:第一种,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苹果,让学生跟着画;第二种,老师拿出一个苹果,让学生看着这个苹果画;第三种,老师不给学生看任何苹果的样子,让每个学生画出心目中的苹果。这三种情况,显然第一种学生画出的是带有老师个性化的苹果,第二种学生画出的是他们观察到的共同的苹果,第三种学生画出的是他们想像中的苹果,每个苹果都充满个性。虽然不敢断定哪一种教学方法是正确的,哪一种是错误的,但是,对学生想像力的影响却是有明显区别的。这个例子虽然十分简单,然而却不时地影响着我们的美术课…  相似文献   

10.
黄晓郑 《成才之路》2012,(17):40-41
正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经常抱怨"画高"难,真难,老师难教,学生难学。学生对三角形的高的理解总是不到位,错误率很高,其中出现的比较典型的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凭感觉画,画错或者不标准、不规范,如没有过顶点、近似垂直等;学生对锐角三角形中非水平的底,找不准相应的高,或画不出正确的高;对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互为底和高,钝角三角形"外高"的特殊性不太理解;在需要运用画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如"在三角形的草坪上修一条最短的路"",高"的名称没有在题目中出现,学生就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11.
有一位老师教第一册(《鸡鸭鹅》一课时,她把放大的图片往黑板上一挂,站在画有鸭和鹅的一边,拿着教鞭,指着画有鸡的一边问学生:“这边画的是什么?”又指着身边的鸭和鹅问:“那边画的是什么?”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一一回答了,同时又学了“这”和“那”两个词。为了比较鸡、鸭、鹅的多少,她又指着鸡说:“这里画了几只鸡?那里画了几只鸭、几只鹅?”但没想到,在这位老师随便站在一个地方指着图,学习“这”和“那”这两个词  相似文献   

12.
<正>小学数学中有这样的一道题目:过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对这道题目,学生通常会回答两条。如果笔足够细的话,大概还可以画出更多条。教师在处理这一问题时,通常会说:"如果点更加小,小到没法再小了,可以画几条?"学生听老师这么说,就会估摸着老师可能不喜欢这个答案。那么,过两点画两条直线肯定是错的。既然老师讲点很小,那应该是暗示我们画一条吧。于是,就会试着回答一条。在一条的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之后,学生便会记住这一题目。对个别记不住的学生,在多次强化后也会记住。  相似文献   

13.
偶然间看到这样一篇文章:美国小学生画苹果,老师拎来一筐苹果,由学生任挑一个去画:日本的小学生也是拿着一个苹果自己去画;而中国学生画苹果.往往是由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的苹果,规定先画轮廓,然后这边涂红、那边描绿,老师还要再三强调不要画得不像……结果中国学生“克隆”的苹果最像!读了这则文章,我思考颇多。当今信息与知识的发展特征之一是呈正几何级数不断在倍增.而现代美术教育主要是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我听过这样一个画苹果的故事:美国老师带一袋苹果到教室,每人给一个,告诉学生可以嗅,可以摸,也可以吃,然后画出苹果。结果美国的孩子第一遍画出来像西瓜,第二、第三遍画出来的像梨,第四遍才有点像苹果了。日本的老师带一个苹果到教室,他拿着苹果在教室来回走动,告诉学生可以看,也可以摸一下,结果学生第一遍画出来的像梨,第二遍有点像苹果了。中国的老师带一枝粉笔进教室,告诉学生打开课本第几页,说画苹果有三个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拿出纸和笔,跟着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画,结果中国的孩子第一次画出来的苹果就非常像。美国的孩子画得不像苹果,但是…  相似文献   

15.
案例1、美国孩子画苹果,老师拎来一篮鲜果,由孩子们任拿一个去照着画;日本孩子画苹果,先由老师拿苹果让大家观察一番,再让学生照着画;我们中国孩子画苹果,则是由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苹果,然后规定先画左、后画右,这里涂红、那里涂绿……结果,只有中国孩子画得最像苹果,而日本孩子画得则像鸭梨,美国孩子画得或如南瓜,或如葫芦。  相似文献   

16.
一、以作品欣赏为切入口,引发学生想象作品欣赏是引发学生想象的重要途径。作品欣赏的内容很多,漫画欣赏是其中较为常见而又十分受学生喜爱的一种方式。如果这幅画又由老师亲笔画成,必将增添学生更大的兴趣。于老师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在与学生亲切交谈、相互认识的过程中,自然地提出要给同学们介绍一位小朋友,并随手在黑板上勾勒了一幅四毛图,图上的小朋友头上长四根毛,颈系红领巾,真可谓是栩栩如生。在老师介绍了他的身份后,同学们饶有兴趣地比较了他和哥哥三毛的不同,了解了人物特征。之后,老师又画出了第二幅漫画,四毛正扭头把一张试卷…  相似文献   

17.
钟明 《学周刊C版》2010,(2):44-45
课堂练习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心环节,是绘画、工艺设计、手工制作等课中共有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原理,通过实践练习、体验、思悟形成能力,获取真知的必须过程。学习美术不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就难以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技巧。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画一画、做一做,胜过老师一遍一遍的讲解。  相似文献   

18.
朱操 《考试周刊》2013,(91):179-179
<正>一次在学校阅览室看书时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同样的一节课《画苹果》,不同国家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却不一样,美国小学生画苹果,教师搬来一箱苹果,由学生任意拿一个去画;日本的学生也是自己拿着一个苹果画;而中国学生画苹果往往是老师带一个苹果让学生观察,然后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的苹果,老师边画边讲解,先画左边,再画右边,这边涂红色,那边涂绿色,再涂些青色……结果中国学生画得最像。然而在  相似文献   

19.
徐林 《教师博览》2022,(5):36-40
<正>檀传宝老师说:“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如果可以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内涵。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两个方面就可以在‘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与学生的相遇其实就是与美的相遇,但这种美显然不等于完美。我们不能苛求学生完美,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授课方法 美国人爱标新立异,老师在教学中也是如此,喜欢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拿学生绘画来说,在国内,常常是老师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画,让学生去临摹,老师评价画得好坏的标准,往往是谁画得最像、谁的画面最干净,就画得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