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西走廊是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全省率先奔小康的区域,然而支撑该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是千百年来形成的祁连山水土涵养林及其生态环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位于河西走席南部,祁连山中段北坡,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经该县加大径流量流向走廊北部。祁连山水土涵养林、冰川是河西走廊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生命线,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本,调整地城经济才能有效促进河西走席地域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河西走廊属内陆河流域地区,面积约占甘肃省面积的五分之三,生态环境严酷独特.在分析了该地区土地资源开发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土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管理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3.
河西走廊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本地区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河西走廊各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河西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联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前提。正确认识河西走廊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掌握文化遗产的价值有助于保护与开发遗产旅游,使遗产旅游引领河西走廊旅游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有着极为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尽管近年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与其他省区相比,差距还十分明显,原因之一就是在旅游的开发上没有自己的特色。创造特色,发展城市旅游是河西走廊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城市旅游业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河西走廊发展城市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为河西走廊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基础。旅游业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我们必须重视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而生态旅游则是一项绿色环保的产业。通过对河西走廊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客观地分析河西走廊实施生态旅游面临的问题,探讨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对策,为把河西走廊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开发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资源,将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课程纳入学校研学课程体系,是"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资源课程资源开发"课题组推动家乡学子研习边塞诗、实现知行结合的一项有力措施。课题组组织学生开展"追寻古人足迹,饱览河西形胜"特色研学活动,将反映河西走廊边塞风光的历代优秀诗篇的赏析作为研学旅行的推手,游历目的地涉及一带一路河西走廊段重要节点城市,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为游学参与者带来了全新的课程体验。  相似文献   

7.
民俗旅游是河西走廊旅游业中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和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部分,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不仅有利于带动当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农牧民尽快脱贫致富,推动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分析了肃南裕固族民俗旅游开发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要加速发展河西民族地区民俗旅游应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河西学院学报》2019,(4):61-65
诗词作品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旅游资源,能形成区域旅游竞争优势。诗词作品对旅游者能产生重要导向作用,以诗词为旅游主线的旅游活动因为其较强的文化性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欢迎。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历代文人都留下大量有影响力的诗词歌赋,有些还是经典名句,这些诗词作品对于传播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推动河西走廊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文章以河西走廊为例,分析研究历代文人描写河西走廊诗词作品的旅游影响,并探讨开发河西走廊诗词文化旅游的策略,以进一步提升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发展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汉武帝经营河西以前,河西走廊主要居住着月氏、乌孙、匈奴等少数民族部落,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畜牧经济是这一时期河西走廊主要的经济形式。汉武帝经营河西以后,匈奴败走大漠以北,中央王朝对这一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戍边和开发屯垦活动,由此揭开了河西走廊农耕经济发展的序幕。此后,农耕经济与畜牧经济在河西走廊得到协调发展,并最终形成以农耕经济为主、农牧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是孕育和滋养中华民族文化和佛教文化的重要地域。河西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活态性和脆弱性等特征。现根据其特征,提出开发河西文化资源的策略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是中西文化发生交融的地区,是多种文化和文明的通道和源头;建立安全发展的长效机制是河西走廊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思路在于将河西的生态恢复置于全国发展的大局中思考,在多民族文化包容共生和多地段效益统筹兼顾中实现多元互动和整体优化;关注河西走廊,不仅要在自然和社会方面,还要从文化、艺术、正义和美德上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2.
《河西学院学报》2016,(6):32-36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的商贸交流之路,其商贸活动大致分为三段:一是中原到河西走廊;二是河西走廊到敦煌以西的哈密;三是哈密到西方诸国。中段的河西走廊是丝路古道的必经通道,在承接东西方贸易往来方面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政府倡导在河西走廊开办"互市",既规范了商贸交易,又为商业活动提供了有效保障,有力地促进了丝路商贸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生态环境变迁的角度来看,造成古代河西走廊的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此,必须结合古代河西历史发展的特点全面分析和看待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石羊河是河西走廊东端的一条内陆河,汉时称"谷水",北魏时称"马城河",明时称"三岔河",清时称"郭河",近代以来称"石羊河".石羊河流域绿洲植被景观的大规模改变始于汉武帝驱逐匈奴之时.从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河西归汉后,直至清末,石羊河流域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即两汉时期、隋至盛唐、明清时期.在这期间,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在逐渐地发生演变,本文试从这三个阶段来论述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演变.  相似文献   

15.
在国内水利社会史研究蓬勃兴起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河西走廊水利社会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回顾、反思近十年来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水利社会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化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视野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一是运用"水利社会史"的理论研究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水利社会史,已成为基本趋势。二是加强多学科合作研究、注重田野考察、进行比较研究,是深化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水利社会史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上中学的时候,就知道河西走廊。这是个非常漂亮的名字。“河西”的发音,听起来清新悦耳,内秀温柔;“走廊”则让人感觉豪迈旷阔,辽远绵长。“河西”与“走廊”放一起,不由得使人联想到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牛羊成群、驼铃悠扬等诸如此类的景象。  相似文献   

17.
受自然地理条件和绿洲经济的影响,河西走廊城镇间距离过长,景区、景点分布分散,造成了河西走廊旅游经济发展缓慢,区内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针对这种状况,应选择"据点式"和"点轴式"相结合的空间开发模式对河西走廊进行旅游开发。构建以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为"旅游中心地",以古丝绸之路(陇海、兰新铁路线)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8.
清至民国时期,人类活动的许多方面对祁连山区森林造成消极影响,森林覆盖率持续下降,对周边地区特别是河西走廊绿洲地区的水资源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人们也认识到祁连山区森林对于涵养水土、改善地区小气候、保障周边地区特别是河西走廊绿洲地区的水利的重要性,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管理,但是并未能从根本上使祁连山区森林的开发和利用步入良性轨道。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旅游的黄金路段和甘肃旅游的王牌线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河西旅游空间结构的弊端严重制约了区域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现有旅游产品内涵的进一步挖掘。因此,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成为河西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新的一体化旅游空间结构即"一核、双翼、三圈"体系的构建将有助于河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河西走廊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干线路段,曾是古老的华夏文明与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地中海文明的汇流区。河西走廊也是我国古城堡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堪称无与伦比的古城堡遗址博物馆。随处可见的古城堡遗址是河西走廊文明的典型代表。由于环境的变迁,这些古城堡遗址正在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当中,对其进行深入考察和保护性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