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周礼》玉器类名物词主要包括玉器名称、玉器不同部位和文饰名称以及饰玉器物名称等三大类。这些名物词与周代的典章制度关系密切,不仅反映了周代高超的琢玉工艺和等级森严的用玉制度,而且折射出周代玉文化由审美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道德层面的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2.
邯郸市赵王陵二号陵曾出土有三匹青铜马、一件透雕夔龙纹金牌饰、一件青铜铺首和200余片葬玉。具有完全写实风格的蒙古马的出土是我国同时期考古的首次发现,代表了这个时期青铜马造型艺术的最高成就;透雕夔龙纹金牌饰是先秦服饰金器之精品,青铜铺首具有独特的地域和时代风格;玉片属葬玉。它们都具有特别的历史、艺术价值,分别为国家一、二级文物,是赵国文化的瑰宝。  相似文献   

3.
以游牧为生的契丹民族,在历史渊源上并无用玉的传统。建国以后,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在政治礼制、宗教、世俗以及朝聘往来诸领域广泛使用玉器,形成了具有浓郁草原文化气息的玉文化,对其后的金元玉器产生了重大影响,进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族玉器系统,为中国传统的玉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和活力。  相似文献   

4.
辽西地区是中国史前玉礼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兴隆洼文化早期阶段玉器作为实用工具介入人们的生活,为玉器从石器向礼器的转变孕育了基础;至兴隆洼文化的查海遗址晚期则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玉礼制度化的萌芽;红山文化时期玉礼器丰富且具有一定功用和类别区分,尽管随葬用玉数量仍缺少严谨规制,用玉组合亦未形成定制,但其玉礼器的使用大体上形成了礼制的雏形;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出土的玉器数量虽不如红山文化丰富,但出现了玉钺和玉斧等兵仪类玉礼器,在玉礼器的随葬数量与使用对象的身份、性别方面也具有更为严格的规定,反映出玉礼向制度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曹迎春 《文教资料》2007,(27):70-71
战国中山国制玉业从无到有并取得很大成就,最主要的原因是受中原玉文化和玉工艺的影响。此外,有利的客观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玉器制造业也起了促进作用。中山国玉器在器类形制、制作工艺、装饰纹样上与中原诸国无大差异,但也有独具特色之处。  相似文献   

6.
笔以岫玉史前开发的历史做了认真的研究,指出岫玉的开发使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史前岫玉器的发现主要集中在红山化遗址和辽东半岛,岫玉器在红山化时期,已达到了玉与石、玉器与石器的彻底分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玉器,赋予了玉以道德、价值观念;岫玉器是我国玉化的一朵奇葩。针对岫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笔还指出应早日制定出岫玉的准确界定标准。  相似文献   

7.
正我从2014年在徐州老年大学开讲《玉器收藏与鉴赏》课程算起,至今已有两年的历程。老年大学为老龄人所想,适应形势开设玉器班。通过系统的课程安排,满足了老年学友们热爱玉文化及辨玉、识玉的知识需要,为爱好者提供了学习玉器知识的专业平台。受聘于老年大学讲授玉器和玉文化知识,对我来说,开辟了一扇新的文化知识交流的窗口。开课以来,在传授玉器知识的同时,也结识了一大批爱玉的老年朋友。讲玉的过程虽然  相似文献   

8.
中国玉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6000多年前的古人已经开始使用玉,到《诗经》时代,玉器的制造与使用已经趋于成熟,各种名目的玉在那时也已经出现。文章通过对玉的名目的梳理,厘清了各种玉器,还分析了《诗经》中“玉”物象繁多的原因,证明了当时人们重玉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玉含有的精多。  相似文献   

9.
田荆和 《现代教学》2014,(12):43-43
2008年,我校成为上海博物馆文博教育基地,为了能充分利用和挖掘博物馆资源,我校依托上海博物馆这个资源库,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综合各学科知识,开设了"玉缘——中国古代玉饰文化初探"研究型课程,课程分为三个研究模块:博物馆中的玉、学科中的玉、生活中的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以下作一个基本的介绍。一、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1.博物馆中的玉专题一:中国古代玉器概述,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玉器发展历史的概况。  相似文献   

10.
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是汉字学史上一部伟大的奠基性著作。书中收集的玉部字量大、排位靠前,反映了当时玉文化的繁荣。本文提出研究《说文·玉部》字,不仅要从传世文献入手,更要注重结合出土文献,主要是出土玉器和出土古文字进行综合研究,以达到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互补充印证的作用,从而达到弥补和修正《说文·玉部》字未收、错收的字形、字义及其他不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从考古学与历史献等多方面对岫岩玉在中国玉化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论证,认为岫岩玉是我国利用最早、范围最广且历史持续最长的玉材,在我国玉化起源中占有不容置疑、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审视中国古代装饰艺术的发展历程,有相当一部分遵循着从写实到图案化、从具象到抽象、从再现到表现的发展规律。通过对彩陶纹饰、玉器形制以及青铜器纹饰的图案化、抽象化和表现化的历程描述,指出这一演化规律受到人们装饰技巧的提高、审美意识的深化、艺术观念的需求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可能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3.
拉曼光谱技术是一种非弹性光散射分析技术,由于它与物质的分子振动、转动能级有关。可以鉴别各种物质的种类和特性,适用于考古文物的分析.目前拉曼光谱作为无损的分析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考古研究中.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拉曼光谱在青铜器、颜料、古玉、古陶器等考古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在该领域的发展前景作了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海域仙人洞古人类遗址中出土的有人工打击痕迹玉石片的分析,认为该玉制品属于岫岩透闪石质玉。该玉制品产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地层,遗址的绝对年代测定是距今2-3万年,从而把人类最早开发和利用玉的历史提前到晚期智人阶段。这是中国玉化研究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5.
漆器艺术是一门比汉字更为古老的传统艺术文化。战国时期漆器在中国漆器史上是个大发展和极其繁荣的时代。战国时期的漆器以楚国的最为著名。楚漆器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应用与艺术趣味的完美结合。本文从楚漆器所产生的特殊的社会自然环境和楚风浓郁的人文环境入手,从漆器的主要纹饰及其发生机制、器物造型、装饰手法、色彩的运用等方面展开,深入而全面地阐释楚漆器的纹饰的形成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6.
安阳殷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代表了青铜时代的最高成就,对其表面铸刻纹样的分析既有着深刻的史学意义,又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青铜器的实质是显示奴隶主阶级不同等级、不同权力的标志,起着“明上下,别等列”的重要作用,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7.
四平山积石冢总体年代相当于山东龙山文化早期到中期,个别墓上限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虽然出土有部分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器,但其文化仍归为小珠山三期文化。从四平山墓地各冢和冢中各墓所处的位置、随葬玉器、黑陶器及陶鬻的多寡等分析,当时已出现社会分层现象。因而,四平山积石冢对于探讨辽东半岛南端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君子比德于玉”,“玉”与“德”的关系密不可分。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人们人为地赋予了玉石丰富多样的文化含义,其中就包括人们把玉的品质和人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相结合,使玉有了德的内涵,而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征理想人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君子比德以玉”说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阐述君子人格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当前南阳玉文化产业存在着诸多问题,高层次人才短缺,市场不规范,缺乏名牌效应,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等。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建立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保证人才的充足;规范市场、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玉文化内涵;政府明确开发战略,实现南阳玉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自古崇玉爱玉 ,5 0年来的大量考古发掘证明 ,我们的祖先七八千年前就已掌握了玉的生产和雕琢技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和使用日用器物的国家 ,而且也是制造和使用日用器物品种最丰富 ,艺术最考究的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