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境是一个具有空间性特质的诗学范畴。“境”原本包含空间涵义,在佛典适用中意义虚化,进入诗学话语后则用来概括诗歌的审美感受空间。从文本视域出发理解意境,意味着意境是一种结构性存在,情与景两大因素构成了意境的“意向性”文本空间,这一文本空间蕴含着生动的人生意识和审美价值,呈现出延展、流动的空间之美。  相似文献   

2.
庞瑛 《考试周刊》2012,(11):27-28
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法,为语文阅读教学拓展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它能够使教师和学生真正进入文本.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文本细读.“读”为先。更重要的是。细读的关键是需要寻找进入文本的“切入点”。这样的“点”,可以从语言人手,抓住文本的根基;可以从语境人手,把握文章整体之美;可以从文本出发,注重细节的解读;可以从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人手.通过细读.品味语言背后的内涵与风格,真正把握文本的真谛,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空白结构,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欲言又止,留有许多空白,教师如何善于发现文本隐藏的想象空间,挖掘文本加以想象补白?我认为应抓住以下几点:紧扣文章的关键词想象补白;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想象补白;凭借文章中的省略号想象补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与文本有密切联系的“空白”,重视“空白”。巧用“空白”,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4.
关于文本诠释适度性的讨论,一直是文论界时说时新的问题。尤其表现在20世纪西方各种理论思潮、流派中,它们都从各自的理论立场出发,用于阐释文本的诠释限度。为此,笔者从主体隐喻、文本空间、读者拓展三个层面论述这一问题。它们三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半开放性的文本“结构”,这一结构特征形成了文本解读的共时性认同与历史性拓展的接受史。  相似文献   

5.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具有“不确定性”,任何一个文本的问世标志着一个多层面的“召唤性结构”的出现。本文试图从巴特的文本阅读理论出发,去探索阅读的本质,以巴特的“抬头而读”的阅读方法为依据,去探寻大学英语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阅读。  相似文献   

6.
项晓凤 《现代教学》2008,(11):46-46
文本,作为教学的一个载体,它充满了弹性。作为教师,他不仅是教材的实施者,更应成为激活文本的创造者。因此,教师如何更好地对文本进行“转换”“拓展”“整合”,既体现了教师对文本的驾驭和超越能力,又可以为学生营造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思绪能纵横驰骋。以下是我的一些文本激活策略。  相似文献   

7.
文本是课堂最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是一个个敞开的文本,是一个等待发掘和探究的未知世界,具有生命的灵性。而阅读一篇课文就是学生与文本、与文本作者一次次对话的过程。正是通过学生的解读与阐释,才打开文本意义结构的封闭形式,使其获得活生生的具体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巨大的空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历阅读过程,多元解读,与文本直接“对话”。  相似文献   

8.
《尤利西斯》的结构被认为是最复杂的。《尤利西斯》的文本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性,文章从文本分析入手,具体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尤利西斯》的结构布局的空间性,即由三个主要人物的意识流构成的小说大框架的空间性;主导主题的相互杂糅,使文本结构的动脉呈空间组合方式;《尤利西斯》文本的具体材料犹如一个个断片,空间地呈现在文本中。  相似文献   

9.
“召唤结构”理论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阅读教学中,融入“召唤结构”的观点,能够对文本中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点进行深入探讨,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丰富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使文本多元解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在课程改革的潮流中,许多新名词的出现并不是一件坏事。它总是从某个层面拓宽着我们的研究视野和思维空间。“文本细读”便是一个介入教师“钻研教材”领域里的新词。“文本细读”源于文学研究的文本理论,是宣称作品的现实存在就是一切的一种泛形式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围绕晚清小说《海上花列传》叙事中的空间问题展开讨论。小说主要包含虚实两类空间——妓院欢场和私家花园,前者形成文本中城市表述的主体,后者则构成“杂音”。本研究从文本的整体结构角度出发,结合二者,试图通过对二者在文本中的具体运作和互动关系的分析,揭示出小说蕴含的种种时代经验和批评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一、从“课文”走向“文本”客观地看过去的阅读教学,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阅读学习的空间过于狭窄。这可以从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直到2000年,所有的语文教学大纲在谈到阅读教学的要求时,均是以“课文”为阅读对象的。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再也找不到“课文”这两个字符,“课文”的“高级替代者”是“文本”,这既是整个阅读教学的突破,更是课外阅读的一个巨大突破。教材中的课文是文本,但作为文本的决不只是教材中的课文。这就意味着,作为阅读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作为文本的课文,还应包括课文之外丰富多彩的文本,这同…  相似文献   

13.
1“文本是什么”与“文本意味着什么”“文本是什么”与“文本意味着什么”是两个问题,它们所期待的答案在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它们代表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视域。1.1文本是什么文本是什么,在普通的语境里,这可以是一个文章学的问题,“文本”在这里等同于“文章”。事实上,我们看到许多情况下人们就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使用着这个概念。文本,在这里可解释为“成文作品”,它强调的是它作为创作者的“劳动成果”的性质。当然,更多的人是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理解“文本”的,它强调的是它作为人的一种“意义结构”的性质。在解释学的理论视野里,“文…  相似文献   

14.
现代作家深层心理结构中的“围城意识”进入家族文本空间,形成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围城叙事”是现代家族小说的叙事总模式,这种叙事模式决定了家族小说的深层结构和叙事主链的同构性。历史寓言叙事模式、全息影像叙事模式和个人心史叙事模式是“围城叙事”的三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5.
美国学者多尔称师生关系应是“舞蹈型”的互动,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首席”,义即“职位最高的”。我想,对话式阅读教学中的教师,首席的含义当如乐队中的“第一提琴手”,既是乐队中平等的一员,又起着独特的作用。“对话型”的语文阅读教学将彻底改变教师是文本发言人的角色,教师单方的讲解将由师生双方的对话所取代,作品的主题、情节的推进将在精彩的对话中形成。在对话中,教师对文本的有关解释并不存在最高或最终的权威,这为学生对文本的解释提供了空间,提供了一个开阔的想像与创造的空间。师生在对话中思想相互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相似文献   

16.
英汉视译理解策略(顺句驱动、类意群断句)与英语快速阅读技巧(扫描、跳读)均服务于文本的快速理解,从认知心理层面讲,都是用于高效激活认知主体已有的非言语心理空间或动态整合已有的非言语心理空间而创生新的非言语心理空间。文本由线性句子构成,句子结构的心理实质是非言语心理空间在语言层面的在线空间部署模式。言语理解时,加工句子的过程是“线性、立体”的过程,其效率取决于结构清晰度和回视率。  相似文献   

17.
[关系之三]文本与课外语文资源显而易见,这里的文本指“课文”。围绕“文本”是引入广阔的课外语文资源走进课外语文堆里,还是首先尊重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这里自有一番争说。光靠课本和参考书远远不够——段天洪:语文的领域是相当广阔的,这就需要一个更大的学习空间与之相匹配。所以,语文学习光靠书本和参考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从网络中挖掘  相似文献   

18.
英语教学必须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本次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的最大亮点.文本阅读教学是实践这一理念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理念观照下的文本阅读教学,应当借助生活经验,触摸文本传递的信息;提炼话语结构,把握文本的言语表达方式;感悟文本内涵,提供有价值的话题适当拓展.  相似文献   

19.
一、从“课文”走向“文本” 客观地看过去的阅读教学,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阅读学习的空间过于狭窄。这可以从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直到2000年,所有的语文教学大纲在谈到阅读教学的要求时,均是以“课文”为阅读对象的。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再也找不到“课文”这两个字符,“课文”的“高级替代者”是“文本”,这既是整个阅读教学的突破,更是课外阅读的一个巨大突破。教材中的课文是文本.但作为文本的决不只是教材中的课文。这就意味着,作为阅读学习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以项脊轩为支点,结构清晰地描写了三重空间,修葺前后项脊轩的现实空间,“诸父异爨”的家族伦理空间,追忆母亲、大母、妻子的情感空间。解读文本架构的三重空间,阐释《项脊轩志》的三重空间诗学意蕴,极富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