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今年欣逢孙云畴老师九十华诞,我们在此聚集一堂,向孙老师祝寿,倍感欣慰。我是专程从北京赶来向孙先生祝寿的。饮水思源,感谢他五十多年前在北京大学讲授图书馆学,使我和我当时的同学们得以对此学科有所了解,他是我们的启蒙老师。当时在北大图书馆学系任教的,还有刘国钧、王重民、王利器等先生,他们都是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学者,学识渊博,是名副其实的饱学之士,先生现在是硕果仅存了。  相似文献   

2.
丁东 《出版参考》2011,(1):41-41
我最早读何方先生的文章是在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李慎之先生突然病逝。我对朋友们倡议,向李慎之生前友好广泛征稿,编辑《怀念李慎之》文集。当时何方先生写了本书中的《悼慎之》一文,通过社科院美国所的赵梅女士转交给我。我才知道李慎之有一位交往几十年的老友名叫何方,年龄比李慎之稍长。因为我对何方先生大半辈子从事的外交工作和国际问题研究缺少关注,所以对他在专业领域的成就竞一无所知。  相似文献   

3.
悼叶秋先生     
案头放着厚厚的书稿,叶秋先生撰写的“序”摆在那里。看那熟悉的字体,读那熟悉的韵律,依稀中,我总觉得他在与我面谈。可是,就在昨天,我收到叶秋先生治丧办公室发来的讣告……除书信往来,我和叶秋老只见过3次。但他留给我的印象却颇深。我想,这其中除却晚辈对前辈学者的崇敬和追随,也与叶秋老独特的气质和个性不无关系。初识叶秋老,是1986年11月,在天津编辑业务培训班学习期间。当时,为我们进行专题讲学的,大都为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其中叶秋老和戴文葆先生都已年愈花甲了。记得当时正值叶秋老不适,学习班是派专人在京津两地间接送他的。  相似文献   

4.
严文井先生 我第一次见到严文井先生,是在十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当时我正担任老作家徐迟先生的工作助手,协助他编选<徐迟文集>,并帮助他查找一些写回忆录的资料.徐迟在回忆录里写到了两件与严文井有关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引起了我的好奇.  相似文献   

5.
徐鲁 《出版科学》2006,(4):15-17
我第一次见到严文井先生,是在十年前,1996年秋天.1996年前后,我正在协助徐迟先生编选<徐迟文集>,并帮助他查找一些写回忆录的资料.徐迟先生在回忆录里写到了两件与严文井先生有关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引起了我的好奇.一是严老的第一本童话集<南南同胡子伯伯>,是在1941年被人从延安带到重庆,由设在重庆的"美学出版社"印行的,当时徐迟先生也参与了美学出版社的编辑事务.二是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初露头角的青年诗人徐迟,在燕京大学英文系借读期间,悄悄地、却也是十分狂热地爱上了同系的一位美丽的女生--一位当时也已经有诗作发表的女诗人,她英文名字叫"玛格丽特",本名严文庄,是严文井先生的堂妹.  相似文献   

6.
今年的总统大选是在美国经济长期景气的大背景下展开的,连续10年的扩张至今未见衰退迹象,失业率4%以下,接近历史最低点,通胀最近虽有抬头,但仍在控制范围之中,股价的高启和劳工市场的紧俏,使绝大多数的美国人比他们在90年代开始时的感觉要好许多。 传统上,经济形势好有利于执政一方,因此,戈尔也把自己描绘为美国财富的守护者,他的竞选策略聚焦在继续执行克林顿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谨慎的”财政政策上。 他在美国今年的劳工节上推出了一  相似文献   

7.
1945年初,美、英、苏盟军在欧洲战场上连战皆捷,终于攻入德国本土。直到这个时候,德国法西斯在各杀人工厂——集中营中所犯下的灭绝人性的滔天罪行,才初次为世界所知。当时,盟国的不少记者对这些“杀人工厂”进行了报道,其中最优秀的报道出自苏联爱伦堡、美国柯里万、英国沃尔克等名记者之手。这里介绍的,是柯里万写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参观记》。柯里万当时是美军第八师随军记者,他的这篇报道,至今被誉为“新闻作品中  相似文献   

8.
白化文先生新作《人海栖迟》收录近年所撰文章五十余篇,内容多涉及北京近代掌故,史料价值很高。白化文先生曾就读北京私立育英中学,而我也是育英中学的毕业生,只不过我毕业时已改为公立北京二十五中而已。他自1943年考入育英中学(当时,北平沦陷,日本当局将美国教会办的私立育英中学没收,改名八中,但整个学校的情况并没有多大实  相似文献   

9.
卓民先生逝世已有十多年了,他是我父亲的同窗好友。少年时父亲曾以卓民先生手不释卷的好学精神勉励我勤奋读书。他说,卓民先生每逢假期都定下阅读计划,读书之多令人惊佩。20世纪30年代初,卓民先生在武昌华中大学主校政,那时我刚进中学,适值长城抗战,局势日紧,北平谣诼纷传,一夕数惊,我们举家南下暂避,整整一个暑假就寄居在华中大学校舍中。这时我第一次见到了卓民先生,当时他曾利用余暇授我们几个孩子《大学》和《中庸》。暑假后,北方局势暂告缓和,我们全家回到北平,从此一别就是三十多年。20世纪60年代初期,卓民先生利用暑假来沪探亲访友,重新见面时我已进入中年。那时我对黑格尔兴趣正浓,提出要向他请教,他慨然应允,并约定通信讨论。  相似文献   

10.
钦鸿 《出版史料》2003,(3):39-41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与范泉先生交往的过程,也是一个向他学做编辑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初我与他的相识,就是为了我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一事,而当时我也正兼任黑龙江克山师专的学报编辑;到90年代之初我倾力于《文艺春秋》月刊的研究时,我已经在南通市社科联从事专职的编辑工作了。20年来,我与他交往颇多,也收获良多,尤其在编辑方面更是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1.
1956年9月的一天上午,北京市文联召开会员大会。在会间休息时,作为市文联主席的老舍先生走到一位拄着拐杖的老者面前问候。我虽不认识这位老者是谁?却见到老舍同他交谈十分亲切,便向旁边人打听,方知他就是写章回小说而闻名的张恨水先生。 当时,我想到北京解放后,社会上对张恨水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鸳鸯蝴蝶派,有人说他是礼拜六派,也有人说他的不少小说揭露了旧社会的丑恶现象……我暗下寻思:不管怎么说,他写的小说在读者中还是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北京解放后他在社会上  相似文献   

12.
今年3月5日,王啸平先生因突发急症,救治无效去世了,享年84岁。真是太突然了。就在此前不久(我清楚地记得是2月26日),我还去看望过他,他一切都很好:身体很好,精神很好,心情也很好。他特别和我谈起今年春节他们全家重游南京,探望故交和老友的快乐。言谈话语中,他一再盛赞南京的巨大变化,似乎早已忘却当年在南京“落难”(被错打成“右派”)的不幸遭遇。他当时的快乐神情及音容笑貌,至今仍存留在我的记忆中。啸平先生是戏剧家,也是作家。此外,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不大为人所知:归国华侨。他1919年出生于新加坡,祖籍福建南安。自幼做过童工,当过…  相似文献   

13.
在我的学习生活中有件值得庆幸的事 ,就是王重民先生曾经做过我的老师。而非常不幸的是 ,王老师是在我们这个班结束他的执教生涯的。1974年 10月 ,北京大学图书馆系开办了“古籍整理进修班”。刚到北京图书馆工作才满半年的我 ,被选送到这个班学习。作为一名学生进入全国最高学府学习 ,一直是我整个中学时代的梦想 ,能在参加工作以后实现这个愿望 ,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当时我们这个班的班主任是郑如斯老师 ,专业课由王重民先生和一位北大图书馆资深馆员担任 ,当时王重民先生已经是 71岁高龄了。一件大衣那一年北京的冬天特别冷。虽然刚到…  相似文献   

14.
正上海复兴西路147号是柯灵先生故居。那栋棕黄色的西班牙风格的公寓,经修缮和整理揭幕,柯灵先生故居首次对外开放。这使我想起当年有幸采访,并为他拍摄电视录像时的难忘情景。"时间不再等我了"1992年,受上海电影制片厂领导的委派,笔者和电视摄制小组的同志们如约来到柯灵先生家采访并为他拍摄电视纪录片。虽说当时他忙予《上海一百年》长篇巨著的创作,惜时如金,但慈祥朴实的柯灵先生和他的老伴陈国容还是早早站在家门口,等候摄制小组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1988年12月28日,英国人还沉浸在圣诞节的欢乐气氛中,我的英国朋友,前英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国际图联专业执委会委员麦克思·布鲁姆先生便驱车从伦敦的朋友家赶来迎接我。布鲁姆先生曾于1987年5月率英国图协代表团访华,我当时是他的  相似文献   

16.
姚明让人看不懂,短短两三个月,他居然征服了美国体坛。我写此文时,电视上正播放着姚明以西大区正选中锋参赛NBA全明星赛的实况,网络上也在以快讯报道姚明又签了两个月来第五个大财团广告,这一次是美国百事可乐公司的佳得乐。虽说场上最出风头的是乔丹,但今年北美最炙手可热的人物肯定是姚明。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回想近四个月前,姚明和他父亲飞赴休斯敦时,在机场上等待他的,除了火箭队的官员和当地华人社团组织,当时在休斯敦目击姚明赴美的海内外中文媒体记者只有两个,一个是我,一个是我的摄影师同事周唯,我俩都是由国内目…  相似文献   

17.
人书俱老     
我一向称呼陈国凯先生为大师兄。一九八0年,我到北京文学讲习所进修,秦兆阳先生只带两个学员,就选中了陈国凯和我,他比我年长两岁,自然是师兄了。其时他已经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了,我仍在工厂里卖大力气。他进工厂的时间也比我早,  相似文献   

18.
正《文汇报》副总编辑唐海先生去世已11年了。我深深怀念这位资深的报业前辈——引领我走进新闻工作的引路人。我最早接触唐海先生是在1959年,他当时在《解放》杂志任职,1957年一场"反右"斗争,他幸免于难,被"保护"起来。在《解放》杂志举办的一次作者座谈会上,他对我这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热情鼓励有加,希望我为《解放》杂志写稿。我写了一文,很快就被刊用了。1960年,我被分配到文汇报工作。1962年,唐海回到文汇报担任领  相似文献   

19.
北京鲁迅博物馆寄来一册《唐弢文集·书信卷》,内中收录了唐弢先生给我的三封信。其实,在我的书箧中,收藏先生的书信远不止此数,计有18封之多。今日重读这些手泽,往事历历,不免有物在人亡之痛。 唐弢先生是我素所敬仰的作家之一。很早以前,我就知道他是“鲁学”专家,曾与鲁迅先生有过直接交往。鲁迅逝世后,他编辑出版《鲁迅全集补遗》和《续编》,对搜集和保存鲁迅遗著作出贡献。他的杂文,被认为深得鲁迅笔法,有些篇什足堪与鲁迅媲美。他的旧体诗词也极有功底,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更使我倾慕的,是他与我同乡,都是宁波人,我为有这样一位前辈乡贤而感到自豪。 1956年秋天的某一天,我当时是新闻日报《人民广场》副刊的编辑,到上海作家协会去组稿,第一次拜识任《文艺月刊》副主编的唐弢先生。胖胖的身体,圆圆  相似文献   

20.
我没有在复旦大学新闻系读过 书,也没有聆听过王中先生的授课,但他确确实实是我的老师,他是长我20岁的忘年交。 这段经历,这段历史要追溯到“沉重的1957年”。 主持王中的一次报告 50年代初,刚满20岁的我在南京《新华日报》工作,先是编辑、记者,后来当报社总编办公室秘书,主编《新闻业务》刊物,研究和探讨新闻学理论。1956年春天,王中先生带领一批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讲师和学生在山东《大众日报》考察后,来江苏《新华日报》考察。领导上要我接待,并主持了一次由王中教授主讲的“新闻改革”的报告。当时他从共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