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一  李斯 《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5):120-129
[目的/意义] 以社交媒体用户为研究对象,调查他们对于自身的社交媒体数据被采集用于研究的接受意向,并探索熟悉度、信任、利他主义对接受意向的影响,剖析知情同意程序的必要性,同时提醒学者进行伦理反思,为建立社交媒体数据研究伦理规范和与用户开展伦理风险沟通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建立用户从知情到同意的心理机制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来自新浪微博用户的数据,共获得320份有效问卷,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结论] 验证出两条有效的心理路径:熟悉-利他主义-接受意向和熟悉-信任-利他主义-接受意向。发现熟悉度和利他主义是影响用户接受意向的重要因素。在社交媒体数据研究中,用户有较强的伦理需求,知情同意程序很有必要。研究者还可以主动表达尊重及认可,以提升用户的利他主义,提升用户的接受意向,规避研究过程中的伦理争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社交网络的社交关系强度分类研究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监督学习的方法从社交网络的用户数据中分两个阶段挖掘最佳的社交关系强度分类模型,并进一步探讨不同用户数据对于社交关系强度的区分能力。研究发现,基于贝叶斯网络算法的分类模型在区分强社交关系的过程中被证明最有效,而基于 Logistic 回归算法的分类模型则在区分出临时社交关系的过程中表现最佳。研究还通过属性分析发现互动性因素总体上对社交关系强度的区分能力最为突出,相似性因素中的共同好友数也有很好的区分能力,但时间性因素对于社交关系强度的区分能力没有被发掘出来。  相似文献   

3.
黄鸿业 《青年记者》2017,(11):110-111
随着各类新兴媒体的移动化、社交化发展,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信息交互频率越来越高,新媒体社交成为日常的社交行为.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是社交媒体的主要用户群,对信息和新社交方式的接受速度快于其他群体,也乐意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传递情感诉求,是网络意见气候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新媒体社交造成了负面影响,应当受到高校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探究社交媒体用户观点形成机理,揭示影响网民观点形成的重要因素,可深入理解网络用户的行为模式,洞察网络舆论本质。文章以“双减”话题微博数据为数据源,基于主题模型和机器学习的情感分析方法挖掘用户观点;从意见氛围、社交关系、前期行为特征和用户属性等维度构造特征变量,基于LightGBM建立不同主题下的情感预测模型,采用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对特征重要性进行排序,发现影响网民观点形成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前期行为特征对用户观点形成的影响最大,意见氛围次之,社交关系即好友关系影响较弱;个体在情感倾向上更易跟随规模较大的传播主体,而不是崇拜权威。  相似文献   

5.
城市外来人员在迁入地建立新型社交网络是其突破城市生活亚环境,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和深度融合的过程.三亚城市外来人员的个案考察揭示,城市外来人员构建新型社交网络并不是要完全切断与原有社交网络的联系,而是在此基础上寻求拓展,形成独立的文化个体.这一过程中,业缘关系、利益交往是城市外来人员发展新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基础,但他们只有从利益的交往跨越为生活和情感交往,才能真正摆脱异乡人身份的困扰,融入当地城市.  相似文献   

6.
李力  丁宁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0):137-144
[目的/意义]移动社交类应用已跃至移动app使用率和使用规模第一,对人们的网络行为带来重要影响。对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进展进行回顾,有助于研究者了解现有研究进展,从而更加深入地揭示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行为规律。[方法/过程]从移动社交类应用的生命周期出发,系统梳理国内外对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接受、使用、转移、退出等行为的研究,并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比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结论]国内外对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接受意愿和动机的研究已趋成熟,对不同移动社交类应用的用户行为比较和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消极使用行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层次较浅。  相似文献   

7.
杨雪婷 《今传媒》2022,(8):20-22
在社会学中,强关系、弱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强度的类型,社交传播的出现重构了这一概念:第一,社交媒体会重新定义现实社会中的强关系;第二,在社交网络中,弱关系和强关系在不断转变;第三,偶关系出现的频率增大。本文通过对社交传播的强关系、弱关系与偶关系进行分析,发现社交传播重构的各类关系不仅会影响强关系发挥利益效用和中介作用,还使强关系的对象从人延伸到平台,呼吁人们在社交传播中要警惕可能出现的网络诈骗、网络骗局等,进而避免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如实记录社会、记录生活、记录历史,其实,完成这些记录的时候也是在记录自己的人生。所以,我在采访时一直提醒自己:深入深入再深入,直到抓到第一手的真实材料为止;细致细致再细致,力争报道准确无误。2002年,我到陕北甘泉县采访,当地领导热情介绍了他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动农民种大棚菜的经验,然后陪我看了几个点儿。实话说,我对这几个点儿的印象还不错,接受采访的村民都众口一词地表示大棚让他们增加了收入。可在采访中,我印象深刻的是公路两旁那随处可见的大棚,其密集程度,在关中道一些农业发达地区都不多见;印象深…  相似文献   

9.
不应有恨     
由于工作关系我常常出现在社交场合,许多陌生朋友暗自臆断我的年龄,往往小实际年龄许多。了解真相后,惊叹之余他们便探询青春的奥秘,除了以微笑作为托辞,我无话可说。如果硬要揭示青春不老的灵丹妙法,我只能平平淡淡说上一句:不应有恨。  相似文献   

10.
两年前我在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实习,有一次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来报社做讲座,他当时提出的一个观点让我深以为然.张志安教授认为“无社交无新闻”,大致意思是如今社交平台已经成为大家获取新闻的常用渠道,比如微信朋友圈. 与父母一辈盛行心灵鸡汤和养生大法的朋友圈不同,新生代的朋友圈确实是获取新闻的重要途径.尤其对新闻学子而言,朋友圈等社交平台甚至还称得上是攫取观点的捷径.朋友圈里的教授学者、媒体老师以及同专业学生的分享和点评都是新鲜资讯的来源.  相似文献   

11.
可以说,2008是互联网最贪婪的一年。随着金融危机渗透到数字领域,简单好用的社交网站和博客软件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现在,Facebook和Twitter等公司正拿他们的明天进行豪赌,他们认为他们成为互联网中心的时机已经到来,一切网络活动都将由此发出。在建立网络领导者名单的过程中,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对用户友好的网站并一直痴心不改;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莫言作品评价的一封信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在一片庆祝和赞美声中,我收到了一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二年级学生的电子邮件.信写得比较委婉,其实有一句潜台词没说出来,那就是相比而言,她更喜欢村上春树的作品,而不能够接受莫言的作品(2011年春季给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上课的时候,也有学生对我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这封信所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年青一代人的看法.所以我把这封信全文附在下面:  相似文献   

13.
传者和受众的关系,是认识新闻传播过程、实施新闻传播行为的一个基本问题。综观新闻传播的历史演进过程,因人们对传者与受众关系的认识不同、处理态度不同,传播实践经历了几个阶段,即灌输论阶段、迎合论阶段、解释论阶段。有专家指出,下一步还将向接受论阶段演进。  相似文献   

14.
李孟珂 《传媒》2024,(4):100-101
<正>社交媒体是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是人们彼此之间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高效而又便捷的工具。作为一种全新网络媒体形态,它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与当今世界,档案事业的“数智化”便是这一趋势的具体呈现。社交媒体的勃兴,突出“平民性”“关系性”“分享性”和“融合性”的特征,既为档案事业注入了生机,也提出了更多高标准、严要求。有鉴于此,本书系统分析了档案馆借社交媒体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的路径,深入探讨了社交媒体兴起背景下档案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本书亮点纷呈、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15.
挖掘社交媒体舆论中隐含的观点有助于人们快速有效地了解社交媒体舆论,避免主观和随意地发表评论,传播错误信息进而引发恶性事件。目前,社交媒体观点挖掘主要从观点主题、倾向性或某方面内容等单个维度分析舆论,人们难以全面认识舆论并掌握这些观点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等多维度信息,且各子任务的相关性能还有待提高。为了更准确地了解且综合地分析不同维度的舆论信息,促进人们对社交媒体舆论的深入认知,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社交媒体短文本,体现各维度观点内容之间逻辑关系的层次观点树构建方法,并选取推特(Twitter)中有关羟基氯喹治疗COVID-19疾病的话题内容,进行层次观点树构建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层次观点树构建方法能够提供多维度、易理解的社交媒体观点信息。  相似文献   

16.
孙琳 《新闻窗》2013,(4):31-32
社交媒体是近几年出现并流行的“热词”,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传播学者安德烈·开普勒和迈克尔·亨莱因对它的定义是“一系列建立在web2.0的技术和意识形态基础上的网络应用,它允许‘用户自己生产内容(UGC)’的创造和交流”。社交媒体的传播建立在社交关系的基础上,同时它拥有更完备的个人信息平台与关系管理系统。这是社交媒体的鲜明特色,也是突发事件和热点舆情中更容易形成舆论压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微博作为近年最受关注的社交网络平台,在帮助用户建立关系时主要是通过显性的微博结构特征和隐性的用户推荐机制来实现。目前在基于微博结构特征构建用户关系时尚未进行科学的强弱关系分析和论证,处于随意取舍阶段。文章发现结合人际关系的传统分类(即地缘关系、学缘关系和业缘关系),通过因子分析找出强关系构建因子,在帮助用户拓展社交网络关系时有很好的参考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交网络中信息的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于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研究日益重要。建立SEIR信息传播模型并通过Vensim进行仿真,对社交网络中信息的传播过程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用户关注度、观点碰撞度、政府关注度以及信息透明度等因素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在此结论基础上为相关部门引导舆情事件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与其说老年人对药丸怀有信心,不如说他们对于生命末端仍有期望。在让他们找到健康、社交与自我的养生消费中,拒绝比接受更困难  相似文献   

20.
在短视频行业迅速崛起的新媒体时代,阅听众开始习惯于使用社交媒体来分享记忆、观点、经验及心态,也逐渐接受以短视频为主要形式出现的信息。视频博客顺应新媒体环境的浪潮而兴起,利用视频博客记录生活成为一种新的社交趋势,作为记录真实生活的媒介,其所承载的终极目的便是网络上的社交和互动。本文将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阅听众的使用行为为主轴作为本研究之方向,来探讨视频博客阅听众的基本特质、使用动机、使用情况以及这三者与使用满足程度之间的差异情形。研究发现,视频博客阅听众之性别在满足程度上无显著差异,年龄、教育程度和使用情况皆在满足程度的维持社交、获取资讯两种构面上有显著差异。其次视频博客阅听众之使用动机与使用满足程度的关联性为显著正向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