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同创香港科技大学--初创时期的故事和人物志》(以下简称《同创》),原由香港商务印书馆以繁体字出版.半年前,香港商务总编辑张倩仪女士及毛永波先生向我推荐本书,希望出简体字版,以介绍给内地读者.  相似文献   

2.
口述者简介:杨静远,女。1923年生,湖南长沙人。著名翻译家。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密歇根大学英国文学专业硕士。历任中央出版署编译局、人民出版社编辑.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所编审。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译协二届理事。译作有《马克思传》、《马克思恩格斯传》(合译),《勃朗特姐妹研究》等,著有《炼人学校》、《咸宁干校一千天》、《让庐日记》等。  相似文献   

3.
通讯《一条山路一个人的跋涉》、《一所学校一个人的坚守》见报后(《辽宁日报》2011年9月6日、9月7日第一版),引起一些关注。一位读者打来电话说:"读者需要这样接地气、聚人气、显生气的好作品。"厚誉难当。读者的厚望,却是极好的启示。去年8月底,随蒲若梅主任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黑虎洞村,采访在那里的小学呆了30年,学校唯一的老师徐秀霞。一所学校、一位教师、三个学生。这里是世外,但不  相似文献   

4.
想编一部名家散文已有些年。追素起来,实非偶然。艺术鉴赏中的偏嗜固多,但最基本的原因之一则在鉴赏客体本身。——也许正是因为不少文学名家散文较为丰厚的文化蕴涵,以及字里行间时时显露出的睿智的思考,使我多年来对之情有独钟。编出好书可让读者在风晨雨夕,展卷在手,可广见识,可悦情怡性,  相似文献   

5.
大约是2000年吧,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订阅报刊杂志时,突然发现了这样一个杂志:《中国地市报人》!我感到很欣慰:呀!这是自己的杂志,作为一名小报的编辑记者,多少年来就盼望着有这样一本刊物  相似文献   

6.
尊敬的《中国地市报人》编辑老师:你们好!我是广东《惠州日报》的一名时政记者,同时,我还是《中国地市报人》的一名忠实读者。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大量产出,其中不乏高质量、现象级的节目,取得不错反响。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大众文化产品,在文化传播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从不同阶段梳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了解如今其发展的状态;其次从目前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现状中总结出总体的创新特征;以此为基础,将目前有代表性的节目做个案研究,分析其创新路径,以给予同类型节目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黄维 《新闻天地》2011,(1):15-16
做资江煤矿“7.9”瓦斯突出事故调查时,我在省城一家报社做深度记者。记得2003年7月9日下午,我正在办公室收拾桌子准备下班。突然,电话铃急促地响个不停。我抓起来接听。是一位好友:“资江煤矿发生矿难了,你知道不?”  相似文献   

9.
2007年2月初,我接到孝感市委宣传部的一个采访任务,采访报道我市自强不息的先进典型,“湖北‘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田子君。还有十几天就要过春节了,我却先后两次跑到应城市田店镇田店村田子君家中采访。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写出了7000余字的长篇通讯《活出生命独特的美丽,记湖北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田子君》,  相似文献   

10.
朱雯熙 《传媒》2021,(11):62-64
文化综艺类节目是近年来电视节目领域兴起的热门类型,独特的节目形态、深厚的人文价值以及丰富的交互体验使其广受年轻观众的喜爱.《一堂好课》作为央视综艺频道推出的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将教学仪式与节目制作相结合,将录制场地从电视台扩展至露天课堂.节目邀请了12位"学科领路人"为当代青年学子答疑解惑、启迪心灵,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从沉浸式传播、综艺节目价值以及复合传播力三个方面对节目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文化综艺节目的融合创新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实力文化与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一本好书》受到广泛关注。实力演员用精湛演技还原书中的人物故事,主创团队用360°环形舞台展现书中的时代背景和环境,独创的形式是对以往文化类综艺的全新升级,不仅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场直观、震撼的另类文学盛宴,而且为文化类综艺的发展铺就了一条全新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2019年10月13日,央视制作的《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播出后即在社交媒体平台引发热议.2020年10月2日起,《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登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相比过去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该节目在表现形式、故事讲述方式和中国精神传递方式等方面都有所创新.本文在发展传播学的视角下,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例,深入探究其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3.
王泽晨 《视听》2022,(3):61-63
文化是一个国家休戚与共的重要纽带,而我国典籍记载的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所在.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典籍符号和人物符号的呈现,营造出中华文化的庄严仪式感;利用矩阵式仪式空间的设置,造就仪式活动的氛围感、真实感和认同感;运用沉浸式的仪式互动,加强观众对于仪式活动的情感体验.在仪式化传播的整个过程中,该节目建构了受众...  相似文献   

14.
叶飙 《新闻记者》2013,(6):57-59
发生在上海复旦大学的“投毒案”,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矛盾。这是一次相对私人的冲突,但因为采用了投毒这样特别的手段,广为人知,成为一段时间的热点;虽未经法院审理,媒体却不可能放弃对它的报道,并顾及其中涉及隐私的部分。  相似文献   

15.
正在众多明星蜂拥而至出版"自传"的今天,很少有明星的图书像多年前一样被众多读者追捧,而很多明星书都如过眼云烟,出版过一版,造造声势也就过去了,此次接到曹可凡图书再版的编辑任务,最开始真是忐忑而紧张。  相似文献   

16.
杨睿 《编辑之友》2011,(8):102-103
一部书讲述的是熟为人知的建筑和建筑背后的故事,这部书是《城记》;一部书讲述的是名声显赫又鲜为人知的建筑大师,这个大师是梁思成;一部书讲述的是众目瞩望和不为人知的一座城市,这座城市是北京。《城记》说的是建筑、建筑师、城市三者之间的故事,一个人和一座城之间息息相关的命运,建筑师们的高瞻  相似文献   

17.
《一堂生动的战备教育课》,是刊发在2009年2月27日《前进报》上的一篇专栏新闻,反映的是记者在边防哨所的所见所闻所思,但它在读者中弓1起的反响却超乎寻常。刊发后的第二天,《前进报》网络版上的点击率就超过干次,一度成为读者在网上热议和讨论的焦点。新闻刊发不到10天.上级为一线哨所的执勤哨兵配发了防弹背心,取消了执勤哨兵枪弹分离的规定。此文之所以引起读者关注,关键的一点,就是捅破了人人都知道、心里都明白,但谁都不愿说的那层“窗户纸”。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军事典籍的自身特性与文化意义,使其成为当前社会的文化记忆。作为公共媒介产品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则是建构文化记忆的重要主体。《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再媒介化呈现、提炼“记忆封面”以及在展演技巧上进行情感动员与现世联结的方式,推动了《孙子兵法》文化记忆的形成,这为理解我国优秀军事典籍,向当代文化记忆的转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丁奕丹 《今传媒》2022,(8):39-41
数字经济背景下,为推动文化类综艺内容创新与传统文化传播的发展,本文以“数字经济”为研究背景,以全新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为研究对象,以文化类综艺内容创新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途径为研究方向,以创新性文化类综艺的研究意义、创新现状和创新困境为研究思路,致力于阐明文化类综艺、数字经济背景与传统文化传播的联系,以此推动文化类综艺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型理论技术性实践,以期为未来文化类综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即使是在充满奇思妙想的少儿类图书中,《赶象人》也显得过于特殊,由于罕见的丰富性和多重性,以至于很难用惯常的题材分类对它进行概括。少儿书,最常见的失误就是低估读者的智力、知识与能力。我们不得不感慨如今的孩子见多识广——他们生活在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论想象,他们是看星球大战长大的一代;论激烈,电子游戏中令人目不暇接的对抗赛也是小菜一碟;论离奇,有什么能比哈利·波特的魔法学校更让人着迷?离奇故事、紧张情节、惊悚场景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