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小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一代代人的文化记忆,是世界上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和个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大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变异或消亡。非物质文化环境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根基,要制定积极稳妥、切实可行的保护与经营政策,保护和经营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通过反省当前旅游开发中的几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论述了在旅游开发中,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境进行整体性保护,要从文化持有者的视角出发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丽霞 《文教资料》2013,(27):37-38,58
河南是文化大省,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本文通过分析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构想.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重要的旅游资源,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就像一把双刃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本文试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就处理好它们的关系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旅游开发和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无形性、流动性、民族性等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受到全球化、现代化、市场化的冲击.旅游开发与利用一方面可能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扭曲与破坏,另一方面如果利用得当.它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措施.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十大类.可谓是种类繁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确给安徽省带来了一定的旅游收入,使得许多游客了解了安徽的地域特色.但是旅游开发也存在着开发过度、保护措施不力.开发困难、开发模式单一等问题.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处理好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以及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发展安徽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濮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文化价值较高,但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开发利用方式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等问题。濮阳市政府应以"全域旅游"为发展理念,与周边区域进行旅游合作开发,规划开发一批精品非遗旅游线路,同时对非遗特色美食进行开发,形成规模化的旅游产品。并形成以政府、企业和当地居民为主的互动机制,为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保障,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运用AHP层次分析和问卷调查法,构建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的三级指标评价体系,对各评价因子进行打分得到"非遗"项目的综合评价结果。结果显示,阜阳市花鼓灯、梆子戏、嗨子戏三项传统演艺类项目和界首彩陶制作技艺、阜阳剪纸两项工艺美术项目的得分值较高。针对传统演艺类项目和工艺美术类两类项目,结合阜阳市的众多省级"非遗"项目提出旅游开发模式,包括博物馆等展示场馆、舞台表演、特色旅游商品、线路旅游模式、节事活动等五类模式。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经岁月沧桑的历史见证及保存、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不断增加,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明显提高,带来了有关开发与保护的研究热潮,尤其是从旅游角度对其进行保护与利用不仅是研究中新的切入点而且已成为热点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不仅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重旅游需求,而且能够带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辽宁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大省,应结合资源优势,侧重体验式开发,最大限度地对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与利用,以实现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依托。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分布地区广,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文章在分析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旅游开发构想。  相似文献   

10.
本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它进行旅游开发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本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特色鲜明。文章对本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其进行旅游开发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常常被看作是矛盾的,如何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成为实践中关注的焦点问题。文章基于学者们的研究文献,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旅游价值出发,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表现,并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旅游类型定位的匹配,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机联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与经济的互动,表明旅游开发可以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自带属性与旅游产生互动,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和旅游开发等方面学者们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缺少对我国不同旅游发展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旅游利用研究的系统梳理。根据旅游发展的时间脉络,将此类研究划分为"萌芽-保护-利用-协调"四个阶段。研究发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成果丰富,理论研究趋势与实践相契合,但定性研究远远大于定量研究。同时,实证研究较为缺乏。  相似文献   

13.
以泥玩、年画、武术、汴绣、陶瓷等为代表的河南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厚,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文章运用旅游人类学、旅游学、文化生态学等理论,探索原真性博物馆旅游开发、生态文化园区旅游开发、实景舞台式旅游开发、原生地融入式旅游开发、旅游商品开发等五种可供具体操作的旅游开发模式,以期在新的文化生态背景下,为保护、传承、健康发展河南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4.
文化旅游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在创意开发可物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其转化为文化旅游商品促进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资产的传统价值不应为适应旅游需求而被改变应作为产品文化附加值而增强;品牌定位应能够非常有效地表达文化旅游者期待的消费体验;设计应融入时尚的风格,新颖简明并满足人类日益细微化、精致化的感官享受;要加强信息化设计并结合新媒体,让传统文化概念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凝聚着民族的集体智慧和情感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梳理非遗传播的几种主要方式:亲身传播、实物传播,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和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等,通过对目前非遗传播的特点和现状的分析,提出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力的举措在于善用和发掘非遗文化的悦目性;利用3D影像完整动感传递非遗文化;增加非遗信息传播的重复;加强对守门人的培训和引导等。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视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日渐深入人心.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相应的保护并加以传承和发展,是当前有关部门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在科学统筹、合理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建立适当的旅游开发模式,正确处理好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之间产生的矛盾,保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可以对其起到积极有效的保护,也有助于对其进一步挖掘与完善,以及促进文化的对外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具有独特性,在外宣中如何进行汉英翻译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及其汉英翻译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功能语境视角下专门用途英语翻译理论,探讨其汉英翻译,可以为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外宣翻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政府起到了领导地位和绝对主导作用;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和收益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政府、遗产保有者和社会职能机构多方参与。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收益既有显性收益也有隐性收益,且隐性收益不能被货币化衡量,所以,在保护过程中,保护既得收益决定了三方参与者的角色和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增很多。如京剧、中医针灸、皮影戏等等。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为了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一些珍贵的民间文化得以保留,图书馆的作用就要得以体现。作为文化传播机构,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来。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特征加以解读,进一步论述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人们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在活态保护的语境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逐渐被纳入教育与文化产业的轨道。20世纪末期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更加多样。以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模式为例,分析现有保护与传承模式的利弊,探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