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规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表现,阶级专政的工具,也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它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发展,它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令是中国人民的利益与意志的反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的革命事业与建设事业的巩固与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与政治的发展。自建国以来,我们国家曾经陆续颁布了四千多种法规,其中包括很多基本法律和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制订的许多单行条例和规章,颁布了许多决定与指示,但右派分子认为我国"无法可依",这是一种谰雷,用以掩盖他们进攻人民民主的法制,右派分  相似文献   

2.
新闻媒体在传播新闻事实过程中,也要灌输各种政治观念、思想观念、法律观念、伦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艺术审美观念等,而在传播、灌输这种带有阶级倾向性和政治倾向性的思想观念中,就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力量,来规范、调整、约束人们的思想行为,来调节、影响、监督执政的阶级、政党、社会政治集团的施政、决策,这就是舆论导向。马克思曾经说过:“报纸是作为舆论的货币在社会上流通”的,可谓一语中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任何统治阶级处于执政地位时都要控制新闻传播媒体,来传播和引导符合自己阶级利…  相似文献   

3.
过去,人们认为法具有强烈的阶级性。这似乎是一个勿庸置疑的观点。自从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宣布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以后,法学界对法的阶级性也提出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阶级性并不是法本身所固有的。主张法应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专政性的阶级压迫的规范;另一部分是普遍性的社会生活的规范。其理由  相似文献   

4.
谷景志 《兰台世界》2013,(19):156-157
<正>八议制度是中国古代刑法当中的重要制度,它从周代时期就在法律适用过程当中有所体现,魏晋时期八议制度正式被规定在法律当中作为一种制度被执行。八议制度是古代的礼制与法律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护阶级利益的产物,在这种制度面前,一部分人即使犯了罪,只要符合相应的条件就能够享受法律规定的特权,从  相似文献   

5.
我国新闻理论界在谈到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属性时用“党性”一词,在涉及资产阶级和封建主阶级新闻事业时用“党派性”一词。其实,这是同一外文名词在中文中的不同译法。 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新闻工作的党性是新闻事业阶级性的集中表现。上面提到,世界近代新闻事业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是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服务的。早期近代报刊具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6.
这里,在性别上加引号是要说明,性别是被当作一个基本范畴来看待的。在敏感上加引号是要通过一种联想来突出性别的概念。过去不是爱说“阶级敏感”吗?凡事一旦归结到“阶级”。就算说到根儿上了。遇事能很快嗅出其“阶级性”的那种特殊能力被誉为“阶级敏感”。为学习从“性别”角度看问题,培养自己的“性别敏感”,我在这里特用“阶级敏感”的联想,以加深印象。“阶级敏感”的日子谁能忘记。  相似文献   

7.
(一)任何社会舆论,都是一定阶级、政党、集团、阶层利益和意志的反映。作为执政党,要向自己国家的人民宣传自己的纲领、主张、方针、政策,是天经地义的事。任何一个社会制度,任何一个国家,古往今来,中国外国,概莫能外。封建制度下如此,资本主义制度下如此,社会主义制度下自然也是如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封建君主是凭借他的舆论和意志的控制,使普天之下,四海之内都俯首称臣于他的。西汉时期封建统治阶级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纲领,是把儒家思想作为管理国家、统治人民唯一的指导思想奉行的。  相似文献   

8.
列宁是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开创者,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编辑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出版工作的卓越领导者。在编辑和领导编辑出版工作的实践中,列宁曾对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实行“出版自由”,在理论上作了充分的阐述,在实践中进行了认真的探索。本文就列宁在这方而的理论和实践作一些介绍。 (一) “出版自由”属于历史的范畴。它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在阶级社会它具有明显的阶级性,从来不存在绝对的和纯粹的  相似文献   

9.
怎样正确理解和看待“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有必要回顾一下过去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争论。过去阻碍我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我以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二是未能发扬学术民主。说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只是说在阶级社会里报纸有阶级性,为一定阶级所利用,用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向敌对阶级进行斗争。这是事实,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有限范围内也是真理。揭示和强调这一点对我们认识报纸的阶级性很重要,这也  相似文献   

10.
重视和强调法制,在我们国家的历史并不长,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也只有9年时间。作为以法制为内容的报刊宣传,起步就更晚一些,它在整个新闻工作中,是一个大家都还比较生疏的领域。要使法制宣传深入人心,我觉得十分重要的是,必须认清它所肩负的时代使命。今天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是党领导全国人民一心一意奔“四化”的时代。党的十三大提出:“必须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应兴应革的事情,要尽可能用法律或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确。”这就规定了法制建设在实  相似文献   

11.
周末在“‘越野’性的看法”一文里(见新闻业务1957年第七期),提请大家注意一个“新”的论点,那就是所谓“新闻的二重性”。作者说:“新闻本身是没有阶级性,但是当新闻事业萌芽诞生时,新闻报道就落入了‘阶级’的手中,成为阶级斗争主要武器之一。”接着作者就说:“因此,归纳起来说,新闻  相似文献   

12.
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核心对新时期党的新闻工作的光荣任务。它既反映了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与本质要求,又体现了新闻工作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努力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毛主席曾经说过:“无产阶级的新闻政策和资产阶级的新闻政策,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有阶级性、党派性。资产阶级报纸只登对他们有利的东西,不登对他们不利的东西。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报纸也不登对我们有害的东西,这都是阶级利益关系,是普遍规律。”(吴冷西新著《忆毛主席》)这一论断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与“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报纸是一种舆论工具,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它总是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并大力宣传本阶级的政治主张。因此,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份报纸都有其指导性,这也是由报纸的阶级性和报纸的宗旨所决定的。而可读性则是要求新闻报道通俗易懂,通过其重要性、显著性、新鲜性、知识性、趣味性等激发读者的共同兴趣,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制”与“法治”一字之差,但含义却不尽相同。“法制”是指一种法律制度,更多强调其静态意义;而“法治”是指依法治国,即以法的精神来治理国家,更多强调其动态意义。有人认为只要建立了相应的法律制度就等于有了法治,其实不然。虽然法治离不开法律制度的支撑,但法治并不是法律制度的代称或别称。构成法治除了需要相应的法律制度支撑外,还要有其他配套的东西协调运行。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新闻媒介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定阶级的代言人。江泽民同志1989年11月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说:“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既说明了新闻工作的性质,又说明了它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江泽民同志还指出:“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相似文献   

16.
何波 《视听纵横》2002,(1):64-66
所谓电视法制节目,是“以普及法律精神、分析案件前后的法律意义,为电视观众提供法律服务为宗旨的社教类节目”。从80年代中国早期较单一的电视法制专栏《规矩与方圆》和《观察与思考》开始,它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的恢复和建设、电视传播水平的提高,以及传播规模的扩展而逐步发展起来,其具体节目形态以及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清晰、成熟。目前,在我国已经开辟法制节目的近200家电视台中,电视法制节目纷纷进入了播出的黄金时段,湖南电视台甚至出现了“长沙政法频道”这样的法制专业频道。  相似文献   

17.
一性质何谓“性质”?《现代汉语辞典》释义为:“指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辞海》释义为:“指事物所具有的特质”。这两种解释大体一致。按此解释,广播电视的性质应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的内容。自然属性方面,中外都是一样的。广播电视作为音像信息符号的传播系统,其自身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在阶级社会和存在着阶级、阶级斗争的社会里,它可以为不同的阶级、政党、集团和个人所掌握,为不同的利益和目的服务。这就使广播  相似文献   

18.
随着“依法治国”被明确写入我国宪法,我国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公民的法制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公民的法律意识也不断增强,无论是宣传法制信息,还是满足公民知法懂法用法的需要,法制类新闻报道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法律语言作为一门专门语言,它承载着法律的精神,贯穿在立法、司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法律研究的全过程,对其使用进行研究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类跨入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制定各种法律来规范和制约人类自身的行为和活动。编辑出版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将其纳入法制的轨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编辑出版活动内在规律的要求。我国《宪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事业和其他文化事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  相似文献   

20.
新闻队伍的素质是关系到新闻工作方向和质量的根本问题。提高新闻队伍的素质,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提高政治素质。在素质的诸方面要求中,政治素质是居第一位的。因为政治素质是决定新闻队伍能否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还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社会里,意识形态领域总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属性,不能不具有浓厚的阶级色彩。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新闻工作,同样也离不开阶级因素、政治因素的制约。毛泽东同志说过,“在阶级消灭之前,不管报纸、刊物、广播、通讯社都有阶级性,都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江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