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报道与隐私权的矛盾是理论界长期以来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我国的立法实践中.对新闻侵害隐私权的保护只是参照《民法通则》中对名誉权的保护的条款,这种对隐私权的间接保护实际上不利于隐私权保护。新的《民法草案》在这一点上也仍然存在不足。对待新闻侵害隐私权,应该实施从业者自律到法律规范的双重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阐述新闻记者的采访权和受访者的隐私权的基本内涵,总结了新闻采访中侵犯公民隐私权的基本情形和抗辩事由,并提出了关于新闻采访中规避发生隐私侵权事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化传媒时代,信息更趋多样化,也更加公开化,获取信息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因而,在新闻报道中,隐私权也作为一个附加产品带给了媒体。新闻记者被送上被告席的事已屡见不鲜,媒体在侵权官司中遭遇尴尬。为了避免使自己处于两难境地,媒体应强化法律意识,对涉及公民隐私权的报道要慎而又慎。  相似文献   

4.
记者采访权的界定与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主要的工作方式,一般人都认为,新闻媒介及记者对于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任何事情,都有权进行采访。但是,现实生活中,新闻记者采访遇阻的现象越来越多,记者因进行舆论监督性质的采访遭致暴打的事件也频频发生,另一方面,记者因新闻采访侵害了被采访人的权益而被告上法庭,新闻单位及记者“败诉”的“新闻官司”,也不断增多。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现有法律和新闻政策出发,对记者采访权的概念界定和具体限制作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新闻作为信息传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影响.然而,在新闻传播中,因为诸种原因,新闻侵犯隐私权的案件却时有发生.如何在新闻传播中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不但是新闻体制改革中应考虑的问题,也是法律建设中应解决的难题.本文从隐私权的概念、性质和内容入手,针对新闻传播中侵犯隐私权的主要表现,分析了我国现有立法时隐私权的保护的不足,提出在新闻传播中如何保护公民隐私权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希望借助媒体了解自身和他人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并籍以平衡和调整自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存在的“需求”。因此,近年来,有关涉及隐私的报道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社会中,新闻监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它对社会公正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弊端:新闻采访报道中,隐私权往往容易受到侵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隐私权问题的漠视,使隐私权成为除名誉权之外最容易受到新闻侵权的另一种人格权。  相似文献   

8.
目前,新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对人们的生活也产生极大的影响,已经成为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新闻为增进人类与社会、人类之间和谐相处提供保障性桥梁,同时,新闻还及时准确地反映世界最新动态,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文化知识的交流与借鉴。然而,在新闻进行新型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陷,侵犯个人隐私保护的现象屡见不鲜,隐私权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亟需在新闻发展中保护相关的隐私权,充分发挥新闻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一段时间以来 ,“六千万分之一”几率的北京“五胞胎”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的关注 ,许多企业和个人纷纷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就在此时 ,3月8日出版的《羊城晚报》在《焦点新闻》栏目中 ,以《揭开五胞胎生育之谜》为题 ,公开报道了这“五胞胎”并非自然受孕 ,而是王翠英夫妇服用药物的结果。无独有偶 ,3月23日 ,《扬子晚报》头版头条披露 ,南京“四胞胎”也是人工受孕。这两件事一经披露立即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些媒体全然不顾当事人“不要发布这些消息”的恳求 ,擅自将其隐私全部曝光 ,给两对夫妇精神上形成了巨大压力。此事引起了新闻…  相似文献   

10.
新闻监督与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晓川 《新闻界》2007,(2):103-104
监督是民主法治社会良性运转必不可少的条件,新闻媒介在社会监督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近年来,新闻诉讼急剧上升,频频出现对记者、报刊社提出诉讼的现象,且大  相似文献   

11.
在媒体的众多作用中,舆论监督无疑占据着一个特殊的地位.更有甚者将这种舆论监督与立法、司法、行政三大权力相提并论,将新闻自由称其为第四权力,有人将记者称为"无冕之王".可见,在公众的内心深处,媒体的舆论监督已经被视做一种捍卫社会公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但极具讽刺意义的是,近几年来,新闻媒体屡屡为诉讼所累.人们开始质疑媒体的这种地位及其行为上的特权有无宪法或法律上的依据.从当前来看,媒体和大众的冲突主要集中在采访权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本文试图就采访权与公众隐私权的冲突(尤其是偷拍偷录等手段的运用上)做较深入分析,更确切地说以此为切入点,在舆论监督与媒体自律方面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新闻暗访(或称隐蔽采访)作为一个新闻概念,尚无准确的法律界定。用新闻学者的语言来说,新闻暗访就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简单地说,新闻暗访,就是新闻记者不暴露身份、不讲明目的的一种采访方法,这是同公开采访相对而言的。这种采访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暗察私访,是掌握真实情况的一种特殊手段。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不便直接采访的人和事,就必须随机应变,采取新闻…  相似文献   

13.
张汉丽 《新闻世界》2009,(7):101-102
近年来,新闻报道侵犯隐私权事件日益增多,引发了很多讨论。本文从新闻采访报道中侵犯他人隐私权现象入手,探讨新闻媒体如何避免在新闻报道中侵犯他人隐私权。  相似文献   

14.
新闻采访与保护隐私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闻采访权与隐私权的界限新闻采访权和隐私权之所以会产生冲突,根本原因在于新闻媒介的活动侵入了构成法律意义上隐私的信息空间。解决这两者的冲突,重点在于界定两者的界限。但问题是两者的界限很难划分得清晰。这是因为个人虽然具有独立性,但其生活在社会中,必须跟他人交往,也必须跟他人进行信息交流,这样,个人的信息空间总有部分与社会信息空间形成一种交融状态,难以分清是私人信息空间还是公共信息空间。新闻媒介利用这部分信息,就是一个两难处境,冲突也在此形成。新闻媒体享有的新闻采访权利是一种相对权利,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在相对于他人或其他状态保持不受约束、不受控制和不受妨碍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行使的权利。而  相似文献   

15.
程英 《青年记者》2003,(9):50-51
1890年,基于对新闻媒体肆无忌惮暴露公民私生活的不满,美国法学家路易斯·布兰蒂斯和萨莫尔·华伦在他们著名的论文《隐私权》中首次提出隐私权概念,发展至今,已为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所接受。隐私权指的是公民所拥有的对其私人事务进行支配、控制并且  相似文献   

16.
信息时代,媒体的舆论监督已经被视作一种捍卫社会公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随之而来的是,新闻媒体屡屡为诉讼所累.从目前来看,媒体和受众的冲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舆论监督与公民名誉权的冲突,二是采访权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这两个方面基本可归纳为新闻侵权与隐私权保护.  相似文献   

17.
18.
近日,笔者在采访一位五百万元体彩特奖得主时,遇到了对方极不配合的尴尬场面。她拒绝采访的强硬态度不仅出乎笔者意料,而且使在场的其他记者难以理解。但这次不成功的采访却引出了另一个话题:诚然,媒体拥有新闻采访权,但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如何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当新闻采访与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访权是媒体人工作中最基本的权利,但是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新闻采访权所具有的权利和保护措施,新闻采访权需要从法律上加以明确的保护,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公民拥有知情权利的保障工作得以实现,并且使新闻采访在对监督政府、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社会责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强 《青年记者》2008,(6):79-80
隐私权(right to privacy),就是个人有依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侵害的权利。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民对于自己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人事项,有权要求他人不打听、不搜集、不传播,也有权要求新闻媒介不报道、不评论以及不非法获得。二是公民对于自己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生活,有权要求他人不得任意干扰,包括自己的身体不受搜查,自己的住宅和其他私生活区域不受侵入、窥探。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