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元济藏书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玲 《图书馆界》2005,(3):17-21
张元济不仅是一位影响了中国近代史进程的著名出版家和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藏书家和图书馆学家。在理论上,他认为,图书馆应该担负起保存中国固有文化的责任,以延续固有文明的生命;在收藏范围上他主张不仅要存古,更为重要的是开新;作为传播文明的工具,他认为,图书馆应该是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而要达到此目的,最好的方法是对公众开放。他以自己独创的求书四法,丰富了馆藏,并实现了对公众的开放。  相似文献   

2.
魏文彬的2008     
张姝 《传媒》2008,(4):26-27
说起中国广电业的发展,有一个地方不得不提,那就是湖南广电。说起湖南广电的点点滴滴,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魏文彬。 从他1993年执掌湖南广电的帅印至今,十几年过去了。湖南广电在中国广电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无论是独立制片人制,还是平民视角,百姓情怀;无论是成功上市的电广传媒,还是气势恢弘的金鹰城、落地长沙的金鹰节;无论是娱乐中国的《快乐大本营》,还是唱响中国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魏文彬一直率领着湖南广电挺立在中国广电业发展变化的风口浪尖,为人所未为。  相似文献   

3.
转眼又到了一年的收获之秋,数码印刷在中国的发展也在市场的考验中不断地有所收获。不管是数码快印店遍地开花,还是传统印刷企业涉足数码印刷;不管是生产型数码印刷工厂使业态多元化,还是专注于某应用领域的数码印刷服务商开展特色经营,无一不显示出数码印刷在国内发展之迅速、应用之深入。  相似文献   

4.
“夏衍”的名字,在中国现代文化史册上,是不可或缺的;在中国电影史册上,更是举足轻重的。在 95年的人生征途上,他用挥洒自如的笔,为后代留下了历史的纪录与时代的风貌;他用毕生的心血,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用自己艰苦卓绝的奋斗,为中国电影做出了不朽的业绩。  打开夏衍的电影剧作,立即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时代风貌扑面而来,不论是他的处女作《狂流》,还是他的收山作《烈火中永生》;不论是直面社会的《上海二十四小时》,还是况味人生的《憩园》等等。他总是动用自己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手法,通过来自生…  相似文献   

5.
中国网络游戏正在进入一个黄金时代,但中国的职业游戏选手的生存还处于温饱状态,远不能算是一个快乐的职业。一方面产业很热,但另一方面却又得不到产业政策的支持,这就是电子竞技在中国的处境。国际最名职业玩家美国人法丹尼,曾经在一次比赛后开走了一辆法拉利跑车,那还是在1996年;中国市场这么大,为什么却不能撑起职业玩家的舞台?  相似文献   

6.
一、狼来了 进入2007年,我们将迎来一个媒体转型的时代。 事实上,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媒体转型的时代。2006年以后,国家广电总局先后发出了两张IPTV许可证;2007年,第一批3G许可证也将陆续发放。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逼近,中国的媒体无论是报纸、通讯社还是广播电视,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无论是国家级媒体还是地方媒体,都在暗中涌动着一股激流,即争抢3G和数字电视运营资格。而各式各样的网络公司、传媒公司也竞相在与3G相关联的产业链当中寻找各自的定位,抢占阵地,  相似文献   

7.
知青文学作家的代表,擅长写小说、影视剧本、报告文学的作家晓剑,新近推出了一本24万多字的《晓剑散文随笔集》。该书收录了作家上个世纪见诸各类报纸杂志的散文随笔的精华。这本集子里,无论是对知青岁月的追忆,还是对浪漫爱情的怀念;无论是对朋友情谊的渴望,还是对世事纷杂的无奈;无论是对人类丑恶的批判,还是对生存环境的关注;无论是对社会未来的思考,还是对身边琐事的记述;都体现了作家个人的心路历程,深深地打下了作家性格的烙印,显示了作家命运的轨迹,展示了作家生活的真实和灵魂的真实。这是一个诚实而敏感、孤独而坦…  相似文献   

8.
李魁武 《编辑科技》2000,12(4):14-17
办好兵工科技的学术性刊物,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认识清楚在当代知识经济的社会主义中国如何对待这份刊物;其次是管理问题,也就是体制问题,由谁来对这份刊物负责,是真抓实干,还是只挂名不管事;由此就生出投入问题,是投入最优秀、最合适的人力和必要的财力,还是看成“赔钱货”。  相似文献   

9.
版式设计要注意图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辽宁大学出版社吉小平这里所说的内容应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图书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即是政治理论还是文学艺术;是科学技术还是文化教育;是老年还是儿童读物;是高档书还是普通读物;是一般文字书稿还是画册图集等,根据不同性质和特...  相似文献   

10.
评《中国象征词典》马昌仪对于中国人来说,文化象征无处不在。它伴随着人的一生,规范着人的行为,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浩如烟海的典籍,还是形形色色的民俗事象;无论是源远流长的礼俗,还是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处处都有象征的踪迹。...  相似文献   

11.
黄兵 《新闻世界》2006,(3):34-35
在中国餐饮界,年仅26岁的王正辉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一共获得了固内外10多项厨艺大奖,其中包括两项国际特金奖;他还是北京羊羯子李餐饮有限公司的行政总厨,一人掌管厨师1000多人…[编按]  相似文献   

12.
办好兵工科技的学术性刊物,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认识清楚在当代知识经济的社会主义中国如何对待这份刊物;其次是管理问题,也就是体制问题,由谁来对这份刊物负责,是真抓实干,还是只挂名不管事;由此就生出投入问题,是投入最优秀、最合适的人力和必要的财力,还是看成"赔钱货"。  相似文献   

13.
一部好的作品,不论是图书还是影视,都应给人以一种情感上的陶冶,产生精神升华的力量。从这一层面看,我非常欣赏周梅森的《中国制造》、蒋子龙的《人气》及前几年曾牢牢占据央视黄金时段电视剧频道的《和平年代》、《突出重围》等作品,它们营造出了一种令人荡气回肠的氛围。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沉淀,又有一种隐约的不安与遗憾夹杂其中,且不吐不快。 我感觉到,在这些作品中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作者均将正面塑造的人物主角置于一个特殊的家庭背景中,如《中国制造》中的高长河是一老市委书记的乘龙快婿;《和平年代》中的特种大…  相似文献   

14.
非常欣慰地看到元旦晚上的“2001年中国经济年度报告”。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2001年中国经济年度报告”被安排在新年音乐会后,颇具意味,因为对于关心中国经济的观众,电视版的中国经济年度报告确实是一道新年盛宴、也是一场新年音乐会——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在电视屏幕上再现;年度的领衔经济事件在屏幕上重演;权威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用通俗的话语阐释年度经济现象和经济学思想;对经济学家的调查和百姓生活故事演绎着年度经济指标……毫无疑问,电视版的“2001年中国经济年度报告”是经济生活服务频道开发和制作的又一品牌节目。  相似文献   

15.
新华网的新面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对于中国互联网来讲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首先是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中共中央最高层领导亲自关心互联网并就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发表重要讲话,这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16.
车飞 《出版参考》2023,(9):84-85
<正>他们是一群特殊的群体。无论多少危险,他们总是第一时间赶赴前线;无论多少障碍,他们总是第一时间现场报道;无论多少困难,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发出声音。他们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更为了人民,随时随地与祖国同行,尽心尽力为人民发声。那些潸然落泪的瞬间,那些灿烂辉煌的时刻,那些满目疮痍的场景,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不管高山险阻还是天涯海角,都由他们,留在了14亿人民的集体记忆里。他们,是中国记者。《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好记者讲好故事”》,就是一本记录“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的作品集。  相似文献   

17.
试论传播的“营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传播的“营销”喻国明一、面对买方市场:中国的传播业已进入“营销时代”仅仅在10年前,市场之于新闻传播的作用对于绝大多数中国新闻业者来说还是一种另类的学术概念;就是5年前,我们的理论家们还在那里审慎地探讨“市场”这个概念该不该引入,或在多大程度上引...  相似文献   

18.
贾登红 《编辑之友》2023,(3):100-10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出版界兴起了一股旧书重印热潮,以具有公共版权性质的古旧书籍为知识商品,通过影印、排印等手段,实现了对旧书的再版、售卖与流通。究其缘由,一方面是近代中国优质出版资源匮乏、古旧书利润空间较大;另一方面是近代印刷技术由刻到印的刺激与推动。虽然这一热潮受到了部分时人的批判与讽刺,引发了“向前看”还是“向后看”的争辩。但不可否认,大规模的旧书出版活动推动了中国传统知识的近代化,保存、传播、推广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为时人提供了一定的阅读食粮。  相似文献   

19.
品牌意识服务精神未来眼光河北沧州晚报社总编辑刘桂茂我们已经站在了世纪之交的门坎上。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不管是从世界看还是从中国看,报业的发展都处在了一个关键的时刻:要么冲上去,到时代的潮头搏击,使自己尽快发展起来;要么被历...  相似文献   

20.
2002年8月,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揭晓,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庹震获“范长江新闻奖”的殊荣。庹震,1982年8月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分到经济日报社;1983年3月23日在经济日报一版上发表的批评报道《工程师三代破屋两间,副局长一家新房四套》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好新闻;1984年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时年25岁;1993年当选第四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1994年被评为高级记者;1995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成为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在这些殊荣的背后,留下了他奋斗的足迹。“做任何职业都有一个转型期,无论你是专业的还是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