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的进步,在高等教育机构改革中,培养有能力、有教养、全面发展的人已成为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增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田野实践型"通识教育模式强调读书与田野实践同等重要,既注重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又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本文以2015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B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资料和个案访谈资料为基础,采用Logistic回归的统计分析方法和哲学归纳的定性分析方法,考察了"田野实践型"通识教育的模式与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田野实践型"的通识教育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本科生的性别、学科类型和年级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参与田野实践最大的收获是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相似文献   

2.
“田野作业”亦称“田野调查”,是一种到调查对象所在地搜集实际资料的方法。在田野作业过程中,田野记录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它直接关系到田野作业的成败。本文从田野记录的原则、田野记录的类型、田野记录应解决好的问题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3.
高校法学教育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强化学生的法学实践能力,"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BL)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与创新能力,在法学教育中开展PBL模式教学大有可为.应针对高校法学课程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提出高校PBL教学模式应用的具体设想,并对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在今后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田野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应用于职业教育研究领域,是对职业教育研究方法与成果的丰富与发展。通过笔者所在团队所进行的"工业机器人技术项目课程开发"这一案例的田野调查发现,职业教育田野研究剖释的是职业教育的真问题,追求的是对研究对象心理状态、行为模式的理解与把握,体悟的是在职业教育研究中的特殊调试与应用限度。在归纳职业教育田野研究的"案头""调查""分析"等程序之后,对田野研究进行职业教育本土化的推演与试炼,最终形成职业教育立场下的田野研究,即行动型田野研究。  相似文献   

5.
局内与局外,是人类学家文化观察和田野讲述的不同视角。阿里瓦萨《文化传承与民族教育田野调查——三十三位凉山彝人访谈录》,是其博士学位论文田野调查访谈录。该访谈录表面的堆砌和杂陈,是作者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与民族教育主题而采用一个灵活的书写策略,而其中鲜活、独到的田野话语,确是来自凉山彝族民间真实的讲述。  相似文献   

6.
白佳鑫  刘贞 《大学生》2012,(7):30-31
调查主题:珠三角地区HIV感染者群体生存状态田野调查调查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学系白佳鑫张字琼吴诗敏卢一波调查形式:田野调查(即直接观察,所有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研究"或"田野调查"。)、个案访谈、文献查阅调查摘要: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艾滋病领域的实际状况,呈现在患者视角下发现的艾滋病防治领域的问题。调查主体分为心理、工作、家庭(婚姻)、医疗资源四个部分,问题与建议分为歧视现象分析与NGO问题分析。  相似文献   

7.
田野调查中的转折性事件是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生的具有改变调查局势作用的标志性事件,这些事件是调查者融入被调查者的关键点,也是被调查者将调查者视为"自己人"的开端。田野调查者在进行田野调查时要合理运用这种事件出现的天时地利人和条件,抓住有利于调查的契机,形成融入当地人生活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高校呼吁实践教学的声音不断,各校的教学计划中,也设置了实践学分,但如何真正地践行实践教学,却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至为薄弱的环节,其关键还在于传统教学模式并未改变.凯里学院历史学专业域社会史课程的设置与改革,由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实践环节组成的教学体系,逐渐形成了从单一课堂走向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田野调查使学生在团队协作的实践中掌握文献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并可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逐步培养其利用搜集到的民间文献提出各类、各层次学术问题的观点与看法的能力.田野调查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与训练,也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访谈研究法,以中日比较的视角与大塚丰教授探讨了日本比较教育发展的历史、学科发展及其危机、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应用等问题,分析了国际化时代比较教育的使命与功能,并对日本比较教育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展望.大塚丰教授认为,日本的比较教育是以学习外国教育先进之处为目的发端,并按学术的逻辑发展至今.在网络化、国际化时代,比较教育学仍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网络虽替代了部分田野调查的功能,但田野调查对比较教育研究来说仍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教育学者要避免从实用主义观点看教育,做真正的比较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重视实践已成为当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确保职前教师田野经验的连续性与多样化是全美幼教协会评价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质量的核心标准之一。本文聚焦美国特拉华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实践类课程体系,从如何确保职前教师田野经验的连续性和多样化、如何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及实践类课程的规范管理三方面分析其特点,并提出整体规划实践类课程、充分利用不同教育机构的资源优势以及课程内容应兼顾“观察行为”和“回应思维”等启示。  相似文献   

11.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研究中荻取资料来源的主要途径.在开展实地调查研究时,调查提纲的拟写是做好田野工作的重要基础.本文结合开展对一个苗族聚居村寨的调查为对象,就田野工作中的思路拟写的提纲,为从事实地调查的相关工作者提供研究框架共享.  相似文献   

12.
对农村女性"民转刑"案件进行了转场的人类学研究实践方式,从监狱收集案件,转场至案件发生地,再转场至最终的田野点。认为田野调查的选点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研究者不断尝试和反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获得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是高校历史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内在关联,要求相关的历史专业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寻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满足人才目标的实际要求.在此意义上,改革历史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从"文本"走进"田野",将在历史的"田野"中赋予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和目标,从而使实践教学具有新的意涵.  相似文献   

14.
结合开发校本课程研究实践,笔者认为要让建宁学子"铭记乡土",就要重视传承建宁乡土历史文化以及重视方志发掘、田野调查。  相似文献   

15.
从实求知:民族教育田野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野研究是民族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方式,从实求知是民族教育田野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坚持从实求知的研究原则,要求民族教育田野研究从民族教育实际出发收集研究资料。从实求知的研究原则不排除民族教育田野研究的理论指导。从实求知的原则要求民族教育田野研究以求知、求是为根本目的,走出认识论的相对主义泥沼,超越认识论上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两极对立,在全面获得真实资料的基础上,努力进行理论提升。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教师所研究的问题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应与教育实践高度相关.教师行走在"教育的田野"中,要充分利用"田野"中的第一手资料,教师研究的课题应该源于学校生活.  相似文献   

17.
田野研究到底算是一种研究方法,还是属于研究的方法论,不但在学生那里存在困惑,在研究者那里同样有着疑虑。研究方法强调的是资料收集与分析技术,并不会对整个研究的原则思之再三,且彼此间具有清晰的边界。而田野研究下辖多种研究方法,而且它强调的不仅是技术,更强调遵循整体性、长期性等研究原则,因此田野研究与研究方法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人类学研究从书斋走向田野的转变是在实证主义方法论框架下完成的,而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田野研究科学性的反思又体现了田野研究的基础、开始了从实证主义方法论向人文主义方法论过渡,这两次转变都表明田野研究与方法论也不可等同。要给田野研究一个合理的定位,需要打破"研究方法-方法论"的二元认识结构。田野研究属于"研究方法"和"方法论"之外的"路径范式",这一定位可以帮助教育学研究逐渐形成"范式思维",当然前提是我们不能将田野研究太过"神化"。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播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媒体,总有各种不适应;媒体抱怨四年大学的专业学习"金玉其外",难接地气。针对中国新闻传播业界和教育界之间的矛盾,本文运用个案研究和民族志田野调查的方法,对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中高峰体验课程的实践过程、效果评估和教师总结等内容进行全面观照。研究发现,此类课程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中的探索获得了初步成效,"教学预设"、"学生预期"和"学生学成与收获"基本吻合;此外,该课程在从美国高校移植到中国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这使得其在中国新闻教育领域中更具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从1995以来,我们一直在阳烂侗族村落调查,其间发现侗族村民对"鱼"十分的珍爱,村民不仅掌握有一整套系统的养鱼、捕鱼、保存鱼制品、食鱼本土知识,而且在村民的生活中也展现出了特定的文化事实。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侗族村民的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认为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存在,都有与其特定的生境相适应;要保护特定的文化,首先就要保护特定的生境。  相似文献   

20.
在从"摇椅上的人类学家"到"走向田野的人类学家"的研究范式转换过程中,科学民族志写作方式的建立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而对民族志科学性争论却也伴随而生。以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为基础,分析民族志对"田野"的塑造过程,认为民族志反映的只能是田野调查地文化的一个侧面,并不是其所声称的"文化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