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们生活的环境中,花草树木随处可见,很多人可能熟视无睹,反过来想一下:广大城市和乡村,草木突然消失后,大地上光秃秃的,我们必然会有一种衰败感、恐惧感和绝望感。草木和人类一样,有呼吸、有生命、有品性。自从人类主宰地球以来,就自始至终和草木为伴,尤其是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对草木的书写、描绘和歌颂延绵不绝。人与草木,有很多共通  相似文献   

2.
在自然界中,草木是非常普通的植物,许多种草往往会很杂乱地生长在一起,所以人们就用了一个“杂草丛生”的词来形容。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论述"物"的内容不多,从划分标准来说,孔子的物我二分凭借的是最基础的物质存在。孔子在著作中所提及的"物"的范围较小,倾向于指代除人以外的生物,因而《朱子集注》注解,"物,谓禽兽草木"。孔子对草木的态度主要停留在主观层面,表达出他的人生感悟和心得体会,而对禽兽的态度,则更多地展现在社会层面,体现出他独特的教育观和社会观。  相似文献   

4.
阿碧 《生态文化》2004,(2):50-51
在地球上所有生物中,人只是成千上万个物种中的一个,他们却进化得可以发明工具,随意杀戮着其他物种。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的捕猎技巧越来越高超,却使得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然而,相对于深海来说,人类却显得特别的无知。生态学家们认为,正是人类的“无知”挽救了深海生物的性命。  相似文献   

5.
植物作为生命的载体之一,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发现植物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人们常常将植物所具有的外在形态、生长习性等特征映射到"人"这个概念域上,来喻指人的外貌、品性、行为以及某类人等。本文以Lakoff和Johnson的双域映射理论为基础,从植物喻指的目标意义的角度,对汉语和维吾尔语中植物喻人的成语进行分类整理,进而比较汉语和维吾尔语植物喻人成语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作物的潜在生态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转基因作物的潜在生态风险早在1992年公布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条款中就已明确提出来,要求制定或采取办法酌情管制、管理或控制由生物技术改变的活生物(LMO或GMO)在使用和释放时可能产生的危险,既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也要考虑到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包括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影响是多方面的,已有文章报道。  相似文献   

7.
铁树和铁木     
植物是地球上最庞大的家族,无论大自然赋予它们的是贫瘠还是肥沃的土壤,它们都不会嫌弃,都会快乐地生长。植物在生物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对大自然中物质循环和环境净化的贡献是巨大的,是任何生物都无法代替的,而且它们对所有生命的存在起着关键的作用。没有植物,就没有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也就没有人类的今天。植物的大家庭里既有浩瀚的森林,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     
《生态文化》2010,(6):40-40
转基因是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他生物体培育出人类所需要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罗宾·阿特弗尔德的生物中心主义思想是对前生物中心主义者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工业革命之后,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环境的破坏愈来愈严重,人类在寻求自身利益之下,不惜以自然为代价,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导致的环境问题愈来愈多。阿特弗尔德提出了生物的道德关怀程度,生物内在价值和利益的提升以及拯救自然和满足人类需要的冲突选择的思想内容。通过与泰勒、史怀泽等人的思想比较,发现其思想特征主要有三大体现:个体论、生物利益选择的强可操作性和动物道德关怀的扩展。阿特弗尔德生物中心主义思想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它对我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较强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是美国最重要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之一,他在作品中因把热力学和信息论的“熵”理论引入了创作视野而具有了鲜明的特色:他用“熵”来隐喻这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摇摆不定的后现代社会,说明人类社会和人类认识都处于巨大的封闭体系里,终将无可挽回地走向衰竭。品钦因以后现代文学寓言化的表现方式来反抗“熵”化世界对人的异化而被誉为“反熵英雄”,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草木飘香,秋风送爽。中国古老神话传说中“牛郎”与“织女”要在这时刻渡过迢迢银汉,于鹊桥上相会。“第十三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是世界出版界的盛会,出版者与发行商年年岁岁在这里热情相约、相会。“翻阅新书,认识今天的俄罗斯”,这是俄罗斯书展上打出的横幅广告。“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一支烛火”,这是俄罗斯新闻官在开展仪式上的演讲。再看那些温馨的童话图书旁边悬挂的广告语“我们期待未来”,不由得对这个古老的民族生法发一种莫名的感动。  相似文献   

12.
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的本质乃是真理的自行设置入,审美体验这一主体性的经验必然会导致审美鉴赏过程中对于真理的疏远,这意味着人类始终没有深入对于存在者之存在的思考当中。基于这种维度,海德格尔认为审美体验必将导致艺术的终结。现代技术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海德格尔意识到了现代技术所带来的危险,但是有危险的地方就伴随着救渡,于是海德格尔将这个任务交给了艺术,艺术的真理本性能够使人类回归到存在的近处,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诗意居住。  相似文献   

13.
传统这个已被人说得不想再说的话题,到头来还是没有说清楚。到底什么是传统,传统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人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传统是人类在生存活动中劳动智慧的结晶,是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的变化而发展,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传统,把传统看成一成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高峰 《生态文化》2014,(4):17-17
鸟儿保护环境和粮食 地球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细菌、原生生物、动物(包括人类和鸟类)、真菌和植物是在一个系统里和谐发展的。生物、岩石、空气和水之间以微妙的方式相互作用,从而保证了环境的稳定。如果一种动物,如鸟类灭绝或濒临灭绝,人类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相似文献   

15.
生态与生存     
<正>地球上众多的物种,众多的资源是维系生态平衡的必要条件和保障,人类对其消费越多,自然资源就会越少,生态环境会变得越差,最终导致生态不断恶化,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物种都会受到伤害,人类的生存也将受到严重威胁。面对今日地球的千疮百孔,面对濒临破碎的生态系统,面对人类数量不断膨胀和其他物种的迅速衰败,人类难道不应换位思考,反躬自问千百年  相似文献   

16.
李尊江 《职业圈》2012,(26):93-93
一、人产生于自然。人类虽然已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但人类的产生历史更长。那么人是怎样产生的呢?带有宗教色彩的描述是上帝创造了人,有夏娃之说。事实上从进化的角度揭示人的起源。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有机物到海洋生物,从生物到海中动物,从海中动物到水路两栖动物,到陆上动物,于是又出现了森林古猿。森林古猿通过长期的进化又分化为黑猩猩、大猩猩,进化到猿人。从人的演化历史看,没有地球这个大自然就没有人。人的进化过程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正人类从森林中走来,森林是人类的家。但是,自从人类走出森林,进化为有改造自然能力的人,就开始了对森林的掠夺、破坏。人们以各种理由攫取森林资源,如建筑、家具、烧火、垦荒、战争等等。而当这个"家"被破坏得满目疮痍,不能再遮蔽风雨时,才大吃一惊,又回过头保护树木,重建生态平衡。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就像无知的孩子,森林像一个慈祥的母亲,一直注视着他的进步,记录着他的举动。  相似文献   

18.
女娲氏,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她用黄土造人,并炼五色石补天,人类才得以产生绵延。女娲应该是开天辟地第一个美女,因为她用黄土造出的人类中,从古到今美女如云,她自己若不美,美女的美从何而来?假如没有女娲这个美女,我们人类还不知道要在黄土中摸索多少年。女娲把我们人类从黄土中分离出来,使这个以土为基本构成的地球从此有了精灵,有了有别于其他星球的生命,这是地球发展史上的奇迹,可以假定没有女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化》2003,(4):35-35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生物生活在热带,也有许多生物生活在寒带。不管生活在哪里,一般生物们耐热和耐寒都有一定的限度。但也有的生物,它们耐热和耐寒的能力达到了令人称奇的地步。由于蛋白质一般在摄氏五十多度时就开始凝固,普通生物是很难在超过这个温度的环境中生存的。那么,在高温和高寒的环境里就没有生物的踪迹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有不少生物在沸水和冰雪中照样生活得有滋有味。一般植物的种子,沸水一煮就熟了。但生长在澳洲的一种合金欢树的种子就不怕沸水烫,要是把这种树的种子放在沸水中煮上一煮,它的发芽速度倒比正常的状况要快得…  相似文献   

20.
资讯     
近日,郑州城区一处绿化带赫然竖立起了一块写着"草木有毒"字样的方形木牌,许多市民看见木牌后匆匆绕行。绿地负责人解释说,那片植物没有毒性,竖木牌是为防止市民攀折。靠这种欺骗加恐吓的方式来维护城市环境和秩序是下下策,但也说明了人们的文明素质亟待提高。正可谓"敬酒不吃吃罚酒",轻言细语式的劝阻被当成耳边风,管理者自然而然地就要使用威吓的方式了。"草木有毒"警示牌透出的尴尬是多重性的:绿地管理者的做法值得商榷,市民们恐怕也应该好好想一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