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研究基于词化理论,深入探究英语“all+X”词化,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句法词化、音系词化和语义词化三个方面对“all+X”型词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all+X”型短语发生词化是经济原则(简洁原则)驱动所导致的结果;表意的需要驱动了语法形式和语音形式上的变化;语音形式上的变化有语音弱化、重音的改变和转移,语法形式上的改变则是偏正短语结构变成了一个词性相对稳定的单词。  相似文献   

2.
“不是”通常被看作一个否定词,不过它在日常会话中已经演变出了标记话语的功能。从否定词“不是”到话语标记语“不是”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从话语标记语“不是”在语音上所表现出的特征及其组成成分“不”和“是”之间的关系来看,它的语法化可以与“是”进一步语法化为词内成分放到一起研究,可以看成是“是”字词汇化的结果之一。  相似文献   

3.
从历时的角度看,汉语中有六个同形但不同构的"可不是":"可不是1"是表反问的跨层结构;"可不是2"是表猜度的跨层结构;"可不是3"也是跨层结构,表示强调;最后一个作为跨层结构的"可不是4"表示转折;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个副词"可不是5";从功能的不同入手,"可不是5"也具有话语标记的性质,为"可不是6"。副词"可不是5"是由跨层结构"可不是1"发展而来的,它的词汇化的发生主要受三点因素的影响:一是句法上的句子重心后移;二是语境上远离疑问形式;三是语义上意义为"难道"的"可"的消失。  相似文献   

4.
王蓓 《海外英语》2022,(23):87-89
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在口语交际中大量使用口语填充词,语篇标记词,在现有的大学英语口语教程中也鲜有出现。该文探讨了如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均衡使用不同口语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内容设计里将口语填充词和语篇标记词有机融入,从而有效地降低大学生在口语课程中所产生的语言焦虑,提升口语输出的流畅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7,(19):192-196
本文以重庆话特有语气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作为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通过重庆话自然语料,本文分析了重庆话语气词的六种语用功能:(1)疑问标记语;(2)延缓标记语;(3)话题标记语;(4)委婉标记语;(5)态度标记语;(6)强调标记语。对重庆话语用功能的研究能揭示它们在交际中的实际作用和它们所反映的地方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6.
“化”缀词构词能力之强,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对其研究也非常深刻。本文在前人基础上分析“化”缀词语义的范畴化过程,认为“化”缀词之所以使用这么广泛,与它的语义外延不断扩大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大规模语料统计为基础,借助Access、Em Editor、Excel等语料库研究工具,采用定量考察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对五类功能词在不同媒介新闻的比重做了统计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发现功能词中的副词和语气词在三大新闻媒介中的比重差距最大。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语气词的使用频率显著高于报纸、网络新闻,并分别从语气词的停顿标记功能、信息标记功能结合广播电视媒介的传播特点对其做出解释。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中副词的使用频率却远远低于报纸、网络新闻。  相似文献   

8.
“极”与“其”本是在线性序列上相连却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的跨层结构,“极”是动词,“其”是一个限定词(包含定指标记和名词所有格),与后面的中心语一起作“极”的宾语,两者之间构成动宾关系.主语的无生命化,韵律节奏的双音化,“极”的副词用法的影射作用共同推动了副词“极其”的形成.副词“极其”最早萌芽于北宋,发展于元明时期,成熟于清代中叶.  相似文献   

9.
缩略语的词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缩略语与一般的词语在音节长度上的趋同使人们很自然地把缩略语当作一般的词语使用。缩略语的高频率使用促进了自身的词化。缩略语必须与原词语表达的概念形成稳定、确定的联系及各自具有自己的使用场合和语体适用范围是衡量缩略语是否词化的重要标准。应该区别对待缩略语是在多大范围或领域内的词化。在多高程度上的词化。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汉语中,话语标记"主要是"是由"主要"和"是"逐渐虚化凝固而来,本文主要探讨了"主要是"的三个语法化阶段。  相似文献   

11.
"可好"的语法化经历了动词性偏正结构到疑问代词再到副词最后到话语标记的过程。"可好"的话语标记用法可分为两种:通过前后对比,引出出人意料的结果,即"可好1";在会话中征求听话者对自己建议的看法,即"可好2"。  相似文献   

12.
《嘉应学院学报》2015,(10):15-18
南康客家话中有丰富的程度表达方式,可用主观标记词"系"、"子"标记程度量的增减。"系+程度结构"、"程度结构+子"分别构成"低量强化"和"高量弱化"手段,表达了说话人对偏离客观程度量的主观感受。语言使用过程中语义的主观化是"系"、"子"演变为程度标记词的主要动因。南康话中的"系"、"子"还有其他用法,反映了语法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可以通过语义、语音及句法等条件对程度标记词"系"、"子"进行辨识。  相似文献   

13.
借鉴语篇式的方言调查方法,以竹溪话和郧西话自然口语材料为依据,描写"就是"的各种功能,尤其是话语标记功能,同时依据类型学和篇章语法的相关成果,对其语法化路径和动因做一说明。  相似文献   

14.
宋代文人俗词的兴起与发展和市井俗曲密切相关,曲的词化与词的曲化充分反映了二者之间的亲密关系,词人或者就市井流行音乐填词,或者模仿市井俗曲的语言和情调进行创作,虽然词的语言和情趣都有悖于正统意识观念,但却体现出一种雅词所不具备的审美特色-俗中带雅,这种现象受到浓厚的市井俗文化氛围与词人“游戏为词”创作态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全宋词>中的北宋词入手,通过分类列举的方法分析了"了"在北宋词中的使用情况,进一步考察了北宋时期"了"的语法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古代汉语教材和语法学著作中有“兼词”说,最有代表性的兼词是“焉”。对“兼词”内涵的界说和外延的圈定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兼词”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有的认为“兼词”是合音词,有的认为“兼词”是一个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在列举各种说法的同时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17.
"还好"不仅出现在书面文学作品中,而且在现代汉语口语应答语中也广泛使用。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还好"的短语、副词和话语标记用法同时并存,短语用法多用于比字句中,有的表示"好"的状态的持续,通常包含说话人主观期盼"好"的预期,副词用法常表示"低位评价语",有的可以形成前后阶段的比较,有的具有篇章连接作用,可以单独使用,有"幸亏""幸好""好在"的意味,表示庆幸之情。"还好"趋向话语标记语用法,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整体意义逐渐强化;主观色彩的加重;重新分析,语义泛化。此时,"还好"的语义已成,不是必要的句法成分了,其副词功能在不断减弱,语义泛化,已经慢慢成为话语标记语了。作为话语标记的"还好"的语形不稳定,可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从历时层面来看,"还好"的词汇化的过程也逐渐成为话语标记语。  相似文献   

18.
指示词“这”“那”在平鲁方言的使用频率高,具有指示、称代功能,基本上相当于北京话的“这”“那”。除指称用法外,“这”“那”逐渐产生冠词、助词和连词的用法。当“这/那”置于专有名词、人名等前,其读音轻化,指示义虚化,具有冠词功能。当“这/那”位于“人称代词/时地名词+这/那+名词”等结构,其功能相当于结构助词“哩”。它们还可置于句首,作连词,用来连接前后句。结合文献材料发现,宋元以后“这”“那”虚化用法增多,功能得以扩展。“这”作连词的用法较少。  相似文献   

19.
"打算"来源于宋代的"打X"结构,为表"结算"义的财务用语.南宋中后期引申出"计数、点数目"的意思.元代完成词化过程后,"打算"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引申发展:一是单纯的词义引申过程,在明代产生的"打算1"表"考虑"义,是一般心理动词;一是词的语法化过程,因为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在晚清产生的"打算2"表"计划"义,为表意愿的情态动词.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中的"V来"从一个表示"行为义"的词发展为兼表"认知义",后又作"话语标记"的语言结构,经历了一个语法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主观性不断增强的过程。笔者不仅考察"V来"格式的语篇表现情况,探讨其主观化演变的过程,还对"V来"类词进行比较研究,从其残留意义的线索出发辨析其内部主观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