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著名的刺绣有苏绣、湘绣、蜀绣、广绣等,但作为盛开于大西北腹地、散发着独特而浓郁芬芳的民间艺术之花——青海刺绣,却鲜为人知。秦汉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中原丝绸源源涌入,青海藏、蒙、回、土、撒拉等民族的人们便开始用刺绣装饰自己,美化生活,传递友谊,寄托感情,使这种民间艺术成为高原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世代相传,不断发展。青海刺绣品种丰富,花样繁多。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实用类,主要有鞋袜、辫筒、枕顶、兜肚、针扎等,这是刺绣的主体;二是观赏类,主要有钱褡、衣袖、荷包、口…  相似文献   

2.
甘肃独有的地方戏陇剧,是由有300年历史的民间皮影戏——陇东道情发展而成。甘肃省陇剧团始建于1959年。近40年来,该团创作、改编、移植上演了200多个剧(节)目。代表性剧目有:古典陇剧《枫洛池》、《异域知音》,现代剧《燕河风波》、《天下第一鼓》等。其中《枫洛池》获1995年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的”孔王传”音乐开拓大奖。《天下第一鼓》获第三届文华新剧目奖和文华导演奖。为发掘和展示甘肃丰富多采的民间艺术,该团在近年内又发掘、吸收了舞蹈、杂技和民间音乐等姊妹艺术的营养,改编、创作和排练了一台以甘肃太平鼓、攻鼓、旋鼓、…  相似文献   

3.
中国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芭蕾舞团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芭蕾舞团,创建于1959年。37年来,剧团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始终活跃在全国各地舞台上,它把古今中外各种题材、体裁、风格、流派的芭蕾舞奉献给广大观众,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剧团。这个芭蕾舞团是以古典芭蕾为基础建立的舞团,非常重视芭蕾的优秀传统。早期,俄罗斯芭蕾大师彼得·古雪夫等为剧团排演的三部古典名作《天鹅湖》、《海侠》、《吉赛尔》及随后上演的古典舞剧,为年轻的剧团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演员;为发展中国自己的芭蕾艺术奠定了基础。从80年代起,剧团向更多的国家打开了…  相似文献   

4.
中国诗苑的奇葩数字诗王文章诗歌创作主要靠形象思维、而数字恰恰是枯燥、单调、乏味的,似乎与“形象”二字格格不入。但是我国古今不少诗人却能将这看似枯乏的数字嵌入诗内,而使之韵味无穷,情趣陡增,收到绝妙的艺术效果,成为我国诗苑中一支美丽的奇葩。譬如:一去二...  相似文献   

5.
苏州评弹源于江苏省的苏州地区,是用苏州方言讲故事的一种说唱艺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地区,被称为艺术百花园中的江南奇葩。苏州评弹俗称说书,包括弹词和评话两个曲种。弹词有说有唱,又称小书;评话只说不唱,又称大书。苏州评弹的演出,一人者称单档,两人者称双档,三人者称三个档。通常,评话一人演出.弹词两人演出。_用~桌~情或一桌两椅,使用醒目一块,折扇一柄,手帕一方。苏州评弹在兴起初期曾经历过露天说唱、沿街卖艺的阶段,后随着评弹艺人表演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逐渐进入茶馆书场。苏州评弹有开篇…  相似文献   

6.
1994年年底,在中国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的盛大纪念活动中,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大青衣”的杨秋玲与荣获“梅兰芳金奖”的李维康,粉墨登场,主演了《凤还巢》、《四郎探母》、《杨门女将·探谷》、《蝶恋花·古道别》,让人一睹两位从梅派艺术中吮吸营养的女京剧艺术  相似文献   

7.
川剧艺术源远流长,川剧事业生生不息.今天,川剧已经成为四川建设先进文化的载体、弘扬民族文化的品牌、展示地方文化的名片.在川剧荜路蓝缕、玉汝以成的道路上,徐棻是川剧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其《欲海狂潮》是川剧艺术承前启后、发展创新过程中的代表作品.川剧《欲海狂潮》自1989年公演以来,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它的成功,既是作者心血智慧的结晶,也是振兴川剧事业的硕果,对川剧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酒文化历史悠久,川剧艺术源远流长.酒与川剧关系密切,业界有"无戏不酒"之说.酒不仅增强了川剧正剧的观赏性,给川剧喜剧更添光彩,而且还使川剧悲剧喜演,寓悲于喜的风格特点更加突出.酒为川剧艺术增辉不少.  相似文献   

9.
聂鲁 《滇中文化》2005,(3):31-33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扬武镇.是一个彝族聚居的乡镇。东临石屏,南邻元江,北接峨山,西连本县桂山镇和平甸乡。魏峨鲁奎山东屹,茫茫磨盘山西立,平甸河、罗里河、龟枢河、丝拉河从镇内流过。  相似文献   

10.
1996年10月9日,太平洋彼岸的加勒比海开曼群岛,又迎来了一个微风和煦、碧波粼粼、椰林苍萃、阳光灿烂的日子。此时,大连艺术学校杂技科的一群年仅13岁的孩子们,圆满地完成了这次由中国对外友协组派的赴古巴、牙买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巴多斯、开曼和美国等地区的一个半月的演出任务,无比兴奋和激动地等候在准备返回祖国的开曼机场。对孩子们来说,这一个半月难忘的日日夜夜将成为美好的回忆。成功的演出月色下的牙买加中华会馆显得格外美丽壮观。清爽诱人的晚风、花丛散发的芬芳,使人感到了都市夜晚的恬静与安逸。突然,馆内爆发出…  相似文献   

11.
正字库塔,亦称为惜字楼、焚字库、焚纸楼。台湾多称圣迹亭,四川则称字库塔、文风塔、文峰塔等,客家地区称敬字亭。与用于烧金银纸的金炉不同,字库塔是用于烧毁书有文字纸张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纸"理念的体现。在四川,字库塔的存在还有着匡护一地文风、持守当地风水等多重祈福祝祷的功能。字库塔外形酷似佛塔,在一定程度上也吸收了佛教教义与佛教建筑精神,点缀着中国南北各地。它星罗棋布于中国民众的基层场域中,发挥着弘扬教  相似文献   

12.
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组织宣布“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下称“代表作”);28日。在中国化部办公大楼内举行了证书颁发仪式。联合国教科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向孙家正部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化厅吕家传颁发了“代表作”证书。这个崇高的荣誉同时也将保护“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神圣使命赋予了我们。  相似文献   

13.
诗苑奇葩回文诗葛磊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回文诗是诗苑中一株绚丽多彩的奇葩,文彩四溢,妙趣横生,被人称为中国古代的魔方。回文,又称作"文"或"回纹",也有叫作"回环",是一种使词序回环往复的措词方式,正读倒诵,皆能成文,人称...  相似文献   

14.
一种地域文化必有其别于其他文化的特色符号,四川方言和川剧就是四川地域文化的两个重要符号表征。二者同为四川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四川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四川方言可以认识川剧文化乃至四川文化。在川剧文化中,四川方言是富有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其说多唱少、浓郁的地域性和生活气息、以及诙谐幽默等可以说是川剧在语言上的亮色。不仅如此,川剧中的四川方言还折射着四川文化的方方面面。四川社会生活的民俗风情,四川人的精神风貌、性格特征、语言风格等,都可以借助川剧及其语言得到全景展示。  相似文献   

15.
"苍山美,洱海蓝,我是大理的小山茶;苍山沃土是爸爸,洱海月亮是妈妈……"近日,笔者听到一盘由中国唱片深圳公司出版发行的原创歌曲专辑《亲亲大理风》,立刻就陶醉于歌曲的优美旋律之中。  相似文献   

16.
王玉苓  冯静晓 《寻根》2010,(2):132-141
二人转起源于辽宁,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的三盟一市(即今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目前,辽、吉、黑三省共同申报的东北二人转已经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凝聚成关东文化代表的东北二人转已经跨出了地域疆界,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艺术瑰宝,成为享誉全国的东北文化的代言品牌。  相似文献   

17.
二人台产生的年代和发源地二人台产生的确切时间,由于前人没有片纸只字的记载,故而颇难确定。二人台原本就是一种“口头艺术”,探索它产生的时与地,也只有求之于老艺人的“口头”了。笔者从1950年开始接触二人台,并从此与二人台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曾与许多二人台名老艺人共事:在内蒙古工作时,结识了秦五毛眼、、赵四、刘银威、周治家、张挨宾、刘拉拉、任万宝、刘全、王虎印等人;到包头后又长期与计子玉、樊六、高金拴、巴图淖、樊二仓、袁三、周三等接触。笔者也曾有意无意地向他们了解过有关的情况。这些老艺人中,年龄最大的是秦五毛眼…  相似文献   

18.
福建武夷山市,面积2798平方公里,境内山水奇秀,人荟萃,是世界自然与化遗产地。到武夷山观光,无论是乘竹筏畅游九曲溪,还是登天游峰,或沿旅游线路在群峰之间游玩,随时都可看到星星点点的茶园,听导游讲茶的故事。正如当地民谣所言:“武夷山,三件宝,山奇水秀岩茶好”。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产业化及传统文化与其他产业(或行业)跨类融合似的共谋已经常见,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也颇为可观。因此,在继承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在产业、行业推进中适时融入文化元素愈加普遍。基于此,聚焦川剧产业化发展及其与旅游业的融合,在分析川剧产业化发展的现状的前提下,探讨其与旅游业合作的可行性及衍生优势,于川剧与旅游业的发展应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0.
川剧展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展演的川剧大戏,通过对历史与人性问题的拷问,对充满民间生活情调和地域风情的蜀地文化性格的重塑,不断激活增殖着川剧文化的传统价值和现代精神内涵,这种集成、精品、超越物质的活态传承对于川剧文化归属的意义重大;继起的川剧代表性传承人的褶戏示范演出,以独具个性的演绎和饱含特定时代感的趣味发挥,提供了非遗实践的鲜活摹本和丰富面相,对于川剧文化空间的生长起到了引领与促进作用.川剧展演作为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向纵深推进、多向度展开的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反思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的运作机制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