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里选译的中苏关系文件译自《苏联对外政策文件集》(ⅡoRyMeHT~BHCm—HeIⅡe6 HO~THEH CCCP)第21卷,莫斯科1977年版。这卷文件集汇集了苏联在1938年间对外关系的重要文献,其中涉及到中苏关系方面的有此间苏联官员同国民政府要人会谈记录,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和苏联驻华全权代表往来的电报等。现特译出,以供研究中苏关系之用。  相似文献   

2.
1988年12月1日至3日,我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应苏联外交部长谢瓦尔德纳泽的邀请飞抵莫斯科,对苏联进行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因为这次访问是在中苏关系经历了长期的疏远和对抗之后,是1957年以来中国外长第一次正式访问苏联,所以格外引人注目。世界舆论普遍关注中国外长的莫斯科之行。不少国家的舆论机构和政界人士纷纷发表文章和谈话,欢迎中苏两国的改善关系,指出会谈具有重大意义。苏联新闻机构是怎样对待中苏关系史上这件大事的呢?从新闻报道看,苏联对这次访问是重视的,各种新闻机构作了比较及时、充分的报道。在报道中不刻意渲染,不造宣传声势,冷静而审慎。  相似文献   

3.
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不仅是20世纪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改变了世界和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17年适逢十月革命100周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共同推出的"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藏十月革命文物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通过230余件文物、油画、雕塑、照片等,向观众展现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一段中苏友好的真挚纪念。展览中展示的部分中国政府、组织机构或个人赠送给苏方的精美礼品,既体现了中苏间的珍贵友谊,又是两国关系发展变化的实物见证,同时也是研究中苏关系的重要文物资料。通过它们,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中苏关系的发展和变化,更能感受到中苏关系对中国几代人的情感影响。  相似文献   

4.
苏联的确有利用中国的海岸和军事基地的想法,但是,并没有设想、提出过租借权、所有权或"合作社"的问题。这一事件的结果,也不是人们想象和传说的那样凡是研究中苏关系史和冷战史的学者,几乎没有人不知道1958年的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也译为联合舰队)事件。由于毛泽东在此期间第一次对苏联现任领导人及其现行政策提出了严厉指责,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导火索。毛泽东1966年3月28日在接见日本共产党代表团时说,中苏闹翻实际上是  相似文献   

5.
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不仅是20世纪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改变了世界和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17年适逢十月革命100周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共同推出的"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藏十月革命文物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通过230余件文物、油画、雕塑、照片等,向观众展现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一段中苏友好的真挚纪念。展览中展示的部分中国政府、组织机构或个人赠送给苏方的精美礼品,既体现了中苏间的珍贵友谊,又是两国关系发展变化的实物见证,同时也是研究中苏关系的重要文物资料。通过它们,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中苏关系的发展和变化,更能感受到中苏关系对中国几代人的情感影响。  相似文献   

6.
1994年以来俄国档案的不断解密,进一步还原了50年代中苏关系和朝鲜战争的真相. 众所周知,毛泽东在1949年6月30日发表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宣言,大约与此同时,刘少奇率中共代表团秘密访问了莫斯科.  相似文献   

7.
荣宜嘉 《图书馆》1991,(6):54-57
近年来,由于中苏关系的改善,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科技协作活动日益增多,各图书馆订购苏联书刊又出现了新的高潮。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笔者愿与从事图书采访工作的同志一起,学习和探讨订购苏联图书的有关业务知识。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这个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的世纪里,中苏关系的大起大落为之增添了许多色彩,中苏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邻国之间关系的戏剧性变化用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无论如何都是解释不通的,这是一对独特的大国关系。《中苏关系史纲》向我们展示了中苏关系复杂的变化过程,描绘了两国领袖人物各具特色的言行及其影响。可以说这是一本关于中苏两国内政外交的综合性著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国国内政治的波澜。  相似文献   

9.
印钞,极其尖端精密,被认为是世界顶级技术,其难度不亚于燃爆核弹,形象地被称为“亚核”. 新中国完全独立自主印制的人民币是第三套人民币. 此前的第二套人民币中有部分是由苏联代印.1955年3月1日,苏联印制的人民币3元、5元券和国内印制的2元、1元及角、分币共10种开始发行流通;1957年12月1日又发行了10元券.请苏联代印人民币对于提高印刷质量,增加有效防伪,本是件大好事,但是,随着中苏关系的逐渐紧张,为防止苏联利用手中掌握的人民币版样,擅自印发钞票,扰乱中国金融市场,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收回三种人民币票券的通告》,决定从1964年4月15日开始限期收回1953年版的3元、5元和10元纸币,一个月后停止收兑,不再流通使用.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向苏联提出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但苏联从自身利益考虑,没有签约,虽然中苏已经复交。1936年,情况起了变化。11月25日,德日两国在柏林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矛头直指苏联。苏联感到东西方法西斯的威胁已是迫在眉睫,同时又担心中国向日本妥协,自己更加孤立,两面受敌。遂开始积极主动地调整中苏关系,开始向中国提供军援,以借助中国的力量在东方将日本拖住。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进程中,苏联模式曾对中国档案学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从探析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经验的内外原因入手,认真梳理并总结苏联模式对中国档案学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在充分肯定积极影响的同时,客观冷静地分析并反思学习苏联经验给中国档案学带来的隐患和弊端,在世界档案学开放融合的今天,重温这段曲折历程,对我国档案学未来发展路径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代史上,沙皇俄国是侵华诸列强中最凶恶的。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后,苏俄政府积极与中国政府进行接触,中苏关系开始解冻。抗战爆发后,国府西迁,苏联大使馆、苏联大使馆武官处、苏联塔斯社和中苏文化协会纷纷迁渝或在渝成立,直至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为止。  相似文献   

13.
1940年1月,由中苏两国共同筹备的"中国艺术展览会"在莫斯科开幕。中央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及中苏文化协会挑选中国历代艺术品赴苏参展,展会的筹备因中央研究院各方意见分歧而颇费周折。本次展览会所展出的中国古代及中国抗战艺术品在苏联各界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对于推动战时中苏艺术文化交流、扩大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苏德战争爆发后,"中国艺术展览会"被迫中断,在中苏关系渐趋冷淡的背景之下,中苏两国间就中国参展艺术品归国所开展的交涉活动也颇具意味。  相似文献   

14.
苏联的兴亡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影响至巨的大事件,它直接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大格局。如今,苏联的兴亡史,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及其后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理论工作者研究社会主义前景和实践的重要课题。雷日科夫是苏联解体前的部长会议主席,亲历了苏联解体的全过程,对彼时的真实景况和内幕有非他人能比的了解和洞悉,雷日科夫的著述因而就多了更深一层的价值和意义。书中除了叙述苏联发  相似文献   

15.
2000年底,世界各大媒体在评选20世纪重大历史事件top10时,不约而同地把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列入其中。为什么?一个有着1500万名党员、88年建党史、74年执政史的大党为什么一夜之间就失去统治地位?一个与西方抗衡近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强国,一个在20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16.
<正>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苏关系仍处在僵持之中。虽然由我国黑龙江省率先启动,两国边境地区传统的"以货易货"贸易稍有萌动,但上层除礼节性外,基本上还是"老死不相往来"。就在这个时候,突发一苏联人劫持一架苏联客机降落我国的事件,这迫使双方高层不得不"往来"和"沟通",也给了客机上40多个苏联公民"零距离"观察和了解正掀起改革开放热潮的中国的机会。只是当时这些都属于‘内部信息"或"保密信息",作为唯一  相似文献   

17.
半个多世纪前,苏联共产党代表米高扬到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毛泽东及其他领导人与他进行了长达7天的秘密会谈,这在中苏关系历史上是件相当重要的事件。双方会谈资料在事后曾被各自列为绝密归档,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苏双方当事人的回忆录、谈话及文章陆续公开发表,一些珍贵的文献资  相似文献   

18.
王慧 《今传媒》2010,(8):96-97
作为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对中国新闻事业产生过深远影响。中国新闻界系统学习列宁、斯大林的办报思想和苏联新闻工作传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建设中国新闻事业体制的思想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世界真大,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似乎使它变小了。上午还在家里忙着工作,下午我们已经抵达几千里外的苏联境内了。我们是应苏联出版同行的邀请前来洽谈业务和访问的,尽管来去匆匆,但对苏联出版业的所见、所闻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出版大国的喜与忧苏联是广为人知的世界出版大国。还是在出访前,我就看到一份资料:1989年苏联出版书籍8万种,印数25亿册;书籍品种占整个世界的十分之  相似文献   

20.
正细算起了,我与俄语的缘分不止半生。从第一次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看到苏联的缩写"CCCP"算起,超过一甲子;从高中学俄语算起,五十七年;从第一次到莫斯科当记者算起,已逾三分之一世纪。但是,想把俄语说得像俄罗斯人那样好,搭上我的余生也不够。清洁工、克格勃,三人行必有我师1978年,我首次到莫斯科分社当记者。当时中苏关系冷峻,中国驻苏总共只有新华社的4名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