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一下我们报纸的经济报道。就不难发现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在大量的经济报道中。有不少虽然已经见诸报端,却是些并不能构成新闻的文字,或者说是新闻性不强的文字。我们姑且将其称之为“非新闻文字。”这种“非新闻文字”现象,不仅存在于我们报纸的经济报道中,也常常出现在我们的广播、电视的经济新闻里。本文试图从新闻价值这个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本报的实际。对占据报纸新闻版面的“非新闻文字”现象作一番分析,探索改进经济报道,增强经济报道新闻性,可读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已与经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于是,作为反映社会真实的新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把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结合起来写的新文种,有人称之为社会经济新闻。社会经济新闻以辩证地分析,帮助读者了解某种经济现象,或某一经济领域的形势、成就与问题,而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成就报道”或“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3.
一要把握好衡量典型的尺度。典型报道对象的选择,既要注意其突出性,又要注意其代表性,还要注意其时代特征、现实意义和受众的心理承受力。选择典型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设想以固定的模式去硬套,不要用非好即坏、非善即恶那么一把简单的尺子去衡量典型、裁判典型。对先进人物,衡量的尺度应该是“人”而不是“神”,  相似文献   

4.
电视深度报道首先可以简单地描述为针对电视“消息”而言更“深入”、更“细致”的报道。“消息”一般都是介绍一种客观的现象,而电视深度报道则要透过这一“现象”,通过深入地探究和细致地表现,让人们看到这一现象中的本质意义。这种“深入”和“细致”,在报道过程中,一般有三种基本类型: 第一,偏重于“意义”的阐发。 此类形态的报道,带有较强的“评论”特色,但又和报纸纯粹的“评论”不同,它往往是一种“记者述  相似文献   

5.
人们议论的热点,人称热门话题。这些热门话题,谈论的多是比较敏感的问题。热门话题,能不能报道?如何去采写?笔者认为,只要运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研究这些热门话题,把握舆论导向,不仅能报道,而且能帮助受众解惑释疑,使新闻在社会中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对热门话题,在选题报道时,要到做: 一是要有主动精神和参与意识。对人们议论的问题,记者不能一听了之,而要分析研究,选择角度进行报道。近几年,人们都反映医院看病贵。看一次感冒就得花十几元,住院一天需要一二十元。  相似文献   

6.
着眼于社会 入笔于经济──谈经济新闻的边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建设成为全国的中心任务使经济新闻的地位空前提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映到新闻工作中当然不能简单化为“以经济报道为中心”.但经济报道已成为当前新闻工作的热点和重点则是不争之事实。经济报道的广度和深度正成为决定某种新闻传媒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正因为如此,研究如何搞好经济报道已成为新闻界同仁热衷的课题。研究经济新闻.首先应该对其内涵有正确的认识。什么是经济新闻?以往的认识往往是把工厂、农村、商店等处发生的新闻称之为经济新闻,或者把新闻机构中来自工业、农业、财贸等部组编发…  相似文献   

7.
任何社会现象都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我们在考察一个经济问题的时候,也不能离开上层建筑的变化去孤立地进行,而应该从一个非经济的视角多加审视,这种非经济视角包括政治、政策、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也就是广义的社会视角。对于新闻报道来说,经济报道不仅要重视研究和直接反映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而且应该由此延伸开去,更多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改变经济报道那种单一的、垂直的、生产的、流通分配等纯经济的角度,以主体的、横向的、多元的社会视角,对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作社会视角的扫描,以满足新闻受众理性思考的新要求。 换言之,记者要用经济的眼光审视社会问题,从杜会的角度考察经济事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新闻与社会新闻的“角度互换”,这样才能够将问题看透彻。  相似文献   

8.
把经济新闻写成美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新闻能不能与美“汇合”呢?回答是肯定的。法国小说家福楼拜曾由衷地感到:“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汇合’。”经济新闻要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感染人”这一目标,就要求新闻记者在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经济事件和人物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写成美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将经济新闻写成可读、可感、可知的美文。一、红线贯串、形象生动。搞经济报道应该像搞科技等报道那样从技术性和业务性中跳出来,以人们可知、可感形象…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怎样写出“经济味”一直是经济报道的一个难题。其原因主要是目前经济报道还没有在写作思路上、手法上另辟蹊径,而一直沿用写时政报道、社会报道的办法,所以不能真正体现出经济报道自身的特点。那么,经济报道与时政报道、社会新闻的区别在哪里呢?经济报道所反映的是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经济变化趋势等。它运用客观经济规律对经济现象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从而引导人们去了解、掌握客观经济规律,具有经济学上的实用价值、研究价值.这是经济报道有别于时政报道和社会新闻的最显著特征。下面这两篇是就同一事件的不同报道,…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新闻工作者在从事理论宣传和新闻报道中,文章不仅要文从字顺,而且观点与提法一定要合乎规范,符合中央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宣传口径和报道要求,要与时俱进。否则,会由于观点与提法不规范等原因,给我们的宣传和报道工作带来被动,甚至带来政治和外交上的不良影响。下列提法尤其要引起新闻同人们的注意和重视。(1)在有关文章中,对台、港、澳的称谓不能与“中”(即中国)并列。不能使用“中台合资”、“中港合资”、“中澳合资”等提法,应使用某地和某企业与台、港、澳  相似文献   

11.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要搞好经济报道,必须解放思想,用开放的视野来谋划报道,全方位提升经济报道的质量。以前,我们的经济报道囿于一时一地一事,对日常经济工作、经济生活的琐事关注得比较多。譬如,农村的春种秋收,工业的扭亏增盈,天气的四季变化。只停留在这些简单的信息,很少报道热点现象、触及敏感问题。现在人们对经济新闻的需求胃口不同了。他们不但要求了解经济方面的一般工作、一般信息,而且想更多地了解正在发生发展的经济热点现象。譬如,房贷的利率调整、景区的门票涨价、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等,这些宏观层…  相似文献   

12.
写出读者“欲知的”有的同志认为,会议新闻所以不受读者欢迎,是因为这种新闻中除了“强调指出”就是“强调说”,即大段地引用报告的内容。应当看到,会议新闻中的“说”也是一种事实,而且常常是重要事实。因为许多会议都涉及党和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问题是记者要对这些“说”进行选择,不能笼而统之地“一锅端”,那样常常把重要的新闻事实埋没在大量无关紧要的文字中,读者因时间和眼力所限,自然不愿或不能去“沙里淘金”,挑选自己“欲知的”,所以不愿看这样的会议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视角报道经济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洪 《记者摇篮》2005,(7):14-14,20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已经与“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融汇在一起。经济中蕴含着文化,文化中蕴含着经济.这是我们记者在采写经济报道时所必须正视的一个新课题。也就是说,记者在搞经济报道的时候,既要从纯经济的视角人手.还可以从文化的视角人手,进而在“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现象的交叉点上发现新闻,挖掘新闻,报道新闻。从文化的视角去认识经济规律,去报道经济现象,实现“经济现象”和“文化视角”在新闻上的联姻,就会使经济报道的贴近性进一步增强.影响力与感染力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14.
王眉 《新闻大学》2002,(2):48-49
经济报道,“指对生产、财税、金融、市场、证券、行情等各方面经济生活的报道。另有一种广义的理解,认为经济报道除上述领域外还应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基建等方面”。①经济新闻因为其题材一般比较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一向被视作“硬新闻”。高深莫测的专业语、陈旧生硬的报道方式,实在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然而,经济新闻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复杂的经济现象不断出现,面对这些,人们不仅想知其然,而且更想知其所以然。人们不满足于仅仅知道某个单一的经济事件,而希望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知道经济事件背后的真相和本质,从而指导自己的各种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受到百姓的关注,经济宣传的地位也越加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虽然在新闻工作中不能简单化为“以经济报道为中心,”但无疑,它是当前新闻宣传中的重头戏。在每一部经济报道的电视作品中,记者都要面对着素材中无数个人点和出点。因此,找准出、入点是我们在宣传中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一、入点:要善于沉入宣传中去寻找视角在当前社会接轨、利益重构的关键阶段,电视经济宣传无疑应当聚焦“领导关注的中心工作”。但另一方面,“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也应是记者们“大写特写”的镜头,因此寻找一个好…  相似文献   

16.
一张报纸呈现在读者面前,是亲切和蔼,生动活泼,还是板着面孔,老气横秋?当然大家欢迎的是前者。报纸不是必读文件,不能强行要求人们去阅读,不能强行要求人们接受所宣传的某种观点,它只能依靠自己真诚的微笑服务去赢得读者,“征服”读者,进而教育和引导读者自觉自愿地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努力工作和献身。  相似文献   

17.
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一个各类新闻媒体都会经常遇到的问题,即在报道时不经意中对报道对象造成伤害(以下简称“不意伤害”)。就其存在的广泛性而言,不仅其他媒体在报道中经常出现,在我们党报日常报道过程中也不鲜见,特别是我们在从事区域经济报道时,此类现象更是司空见惯。所谓新闻报道中偶尔出现的“不意伤害”现象,是指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一篇或若干篇新闻报道,且并非出自媒体或作者本意,却给报道对象(单位或个人)造成某种伤害的现象。至于某些以低级趣味取悦读者的媒体或作者,出于营利或其他目的,专事追踪逸闻趣事或其他勾当,不属本文要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记者的现场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下,网络新闻、大报小报满天飞,不少新闻转载来转载去,到最后甚至于面目全非,不仅扰乱了人们的视听,还搅乱了新闻环境。于是就有人讽刺说,时下记者写新闻真可谓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与之相反的是“人民记者”穆青在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却有这样的一种习惯:每次下去采访,面对别人准备好的汇报和材料,他总是说:“我是记者,我愿意自己去看看。”革命先驱李大钊说过:“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历史。”忠实地记录历史,真实地再现生活,谱写时代的主旋律,这是记者的天职。作为记者,我认为新闻“三贴近”不仅要做到“零距离”报道,关键…  相似文献   

19.
改进经济宣传,搞活经济报道,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改进经济报道,首先要找好突破口。笔者认为借助非经济视角来采写经济新闻便是其中之一。所谓非经济视角,是指在报道经济新闻时,不局限于从经济角度报道经济活动,而是把经济活动放到整个社会背景中进行透视,观察经济活动中的非经济现象,把握影响经济的非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活动已渗透到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反映并适应这种变化的经济报道也在起着深刻变化。同时,受众已不满足于就经济谈经济的报道,更多地需要从对社会、文化等非经济因素的了解中去把握经济现象,从经济活动中去观察了解社会。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应重视借助非经济视角采写经  相似文献   

20.
发展经济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与广大人民的福祉密切相关,经济报道之于媒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党报的性质、地位、功能具有独特性,其经济报道亦有自身特点、品格和要求.党报经济报道要实现创新,增强影响力和传播效果,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强化主流 1.要站住高远 党报经济报道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对经济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及经济现象,党报要站位高远,不能拘泥于一时一地,进行片面、表面的分析和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