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确立德育目标,弄清德育目标设定的依据以及特征,对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微观角度探讨大学德育目标的问题.以期对大学德育建设有所助益。一、德育及大学德育目标的涵义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德育目标是教育总体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体现,是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方面应达到的质量和规格,是预期的德育效果,也是德育要完成的基…  相似文献   

2.
<正>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性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和道德内化为学生个体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的教育过程,主要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德育是一个严密系统的渗透过程,在具体操作中,需要德育工作者具有一丝不苟的态度。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特质,要求德育工作者充  相似文献   

3.
人文关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意识地施以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促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育人、育  相似文献   

4.
正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德育工作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辩证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检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这一目标的实现,无疑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实践过  相似文献   

6.
一、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首先,二者的内涵不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自觉遵守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好公民。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  相似文献   

7.
班级德育管理是组织、协调和控制德育在班级有效实施的过程,即由班主任和班干部组织引导全班同学,按照学校、社会的要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在心理上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学校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道德实践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积极影响,使学生品德形成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求学生作为参与道德实践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实践,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  相似文献   

9.
我以为,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如下几种倾向: 重传道教育轻养成教育传道教育指在德育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也就是使受教育者把一定的社会思想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的教育;养成教育,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之形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要求的个体道德品质的教育,如果再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来说的话,前者指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教育,后者则指道德行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学校道德教育应加强道德需要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培养道德需要的意义提高学校道德教育实效,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把培养道德需要放在主体性道德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在道德学习中的主体作用。1.培养道德需要是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在胡守主编的《德育原理》(1989)中指出:“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观点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檀传宝在《学校道德教育原…  相似文献   

11.
对中学生道德行为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思想品德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社会的道德要求、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个体自觉的道德要求,并外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这一“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也就是实现知行统一的过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德育的目标学校德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是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 ,也是学生素质的灵魂 ,直接关系着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合格品”或“危险品”的问题。在现代社会 ,思想品德素质应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其中 ,政治素质是核心 ,指的是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 ;思想素质是主体 ,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 ;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基础 ,前者要求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 ,后者要求人们具有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二、关于德育的内容(一 )防止和克服德育课教…  相似文献   

13.
思想品德测评是对个体德性状态的测量和评价,即用数据描述德性结构状态,并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思想品德测评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人们强调测评的诊断、管理功能;从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看,  相似文献   

14.
德育的任务体现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总体需求,德育任务的确定依据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实际,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对人才品德素质要求的反映,并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正如列宁所说的:“我们的道德完全服从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我们的道德是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中引申出来  相似文献   

15.
心理健康教育与完善高校德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 :“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几年的努力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成为高校德育的一个内容 ,也开辟了增强德育科学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一、心理健康水平与德育效果的关系高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道德影响 ,使个体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立场以及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等等 ,较多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 ,通过解除个体的心理困扰…  相似文献   

16.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把社会的政治规范、思想观点和道德准则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质的教育.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德育面临着培养受教育者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及思想品德践行能力等方面基本素质的要求;相应地,学校德育工作也就具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及思想政治品德践行能力培养的基本功能.在德育功能的实现过程中,思想政治课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所谓思想品德评价就是教师、学生群体(包括自己)依据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行为等做出一定的价值判断。思想品德评价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国的“八年研究”最后指出:教育考查的方法对于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有着极大的影响。这就说明了思想品德评价方法的选择对于实现德育的目的有着重大关系,如果方  相似文献   

18.
论大学生社会道德内化的矛盾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道德内化,是指个体不仅真诚地信服、接受和遵守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而且自觉地将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纳入自身思想品德结构之中,变为自己的观点和信念,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内在力量的过程。道德内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就社会而言,如果其道德原则和规范没有被个体所接受,那么这种道德的功能便无从发挥。就个体而言,如果个体没有将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那么,他就很难表现出合乎一定社会道德要求的道德行为,也就难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道德品质。大学生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社会群…  相似文献   

19.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指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它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以培训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为其活动指向的人;必须以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作  相似文献   

20.
思想品德特点与品德测评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评定学生思想品德和德育效果,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难点,也是德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仅就思想品德的特点、结构来探讨提高品德测评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一、品德的特点及其可测度 品德能不能测,如何测,要从个体品德及其心理特点来认识。思想品德是指一个人按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原则、法制和道德规范的要求所表现出的对国家。集体、他人、事业及自己的经常而稳定的主观态度和引为习惯的特征和倾向的总和。这就是说,思想品德既有对社会的政治、法制、道德和世界、人生、自我的观点、信念、情感、意向等内部意识;又有表现在对国家、集体、他人、事业(劳动)和自己的经常而稳定的外部行为。因而,思想品德既有客观性,又有内隐性。所谓客观性,一是指个人品德源于社会意识和客观需要,即源于客观存在,它是个体对一定社会意识的内化。二是已经个体化的社会意识,总要外化出来,表现为现实的行为,作用于社会生活。所谓主观性是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