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郁孤台,在赣州市内贺兰山上。始建于唐代。苏轼、赵、彭汝砺等多有吟咏。南宋淳熙三年,辛弃疾怀着一腔忧国忧民的愁绪,登上郁孤台,赋《菩萨蛮》一词,遂成千古绝唱,郁孤台也因此名闻遐迩。此后八百余年间,题咏甚多。  相似文献   

2.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菩萨蛮》词,表达了作者在登临怀古之际,对抗金壮志难以实现的优愤心情,成为千古传唱的佳作。词中所咏“郁孤台”,也由此名闻遐迩。 郁孤台地处赣州市城西北的贺兰山上,因其山郁然孤峙,筑台山顶,故以得名。台高十七米,共三层。整个楼台朱漆碧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远远望去,犹如一只腾空起舞的凤凰。登上楼台的最高层,五岭三江之秀,城市风光之美尽收眼底。举目远眺,虔州八景一一在目;环顾左右,章、贡两江萦回而合,汇成赣江,滚滚北去;抚栏(亻宁)立,清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恰。每天到这里登临观景的游人,络绎不绝。 郁孤台始建何年,已无法考证。唐代宗时(公元  相似文献   

3.
八境台位于赣州城东北隅的古城墙上,于北宋嘉佑年间与古城墙一同建造。发源于南岭山脉的章江和发源于武夷山脉的贡江,就在八境台下汇合为赣江。登上此台,赣州八景一览无余,犹如身临其境,故取名八境台。台成时,主持建造此台的知州孔宋翰将登台所见绘成《虔州八境图》,卸任途中请苏东坡按图题诗八首。绍圣元年,苏东坡被贬岭南路过赣州时,曾登临八境台,在遍览赣州的旖旎风光之后,深感原诗未能道其万一,遂补作后序一篇。  相似文献   

4.
苏东坡(1036~1101),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坛领袖。他一生两莅密州,第一次任密州知州,第二次赴登州任知州时路经密州。熙宁七年(1074年),苏东坡卸杭州通判任,诏命其以太常博士直史馆权知密州军州事,五月得“移知密州之命”,九月动身赴任。路上,苏东坡写下(沁国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东坡乐府笺》卷一)一词。词云:“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搞锦,朝露团团。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  相似文献   

5.
与稼轩对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辛弃疾大风起兮云飞扬。寒风中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相会。八百年的光阴在郁孤台上刻下一道一道时光的裂痕。风中,辛弃疾如墨云般的长发随风飘扬,他凝重的身影在郁孤台上徘徊。  相似文献   

6.
《教育》2014,(29):80
此词写词人登郁孤台(今贺兰山)远望时,有感而发,借景抒情,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写景,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郁”凸显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开篇,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进而写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故词人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  相似文献   

7.
杜甫墓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毕生吟咏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被人们称为“诗圣”.后人在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修祠建墓,供人们祭祀瞻仰。据说全国的杜甫墓共有8座。一座是在诗人的祖籍湖北襄阳,系纪念性的空棺冢;湖南两座,一在诗人的仙逝地平江,一在诗人的灵柩暂厝地耒阳;河南两座,一在偃师县城西,杜甫十七世祖当阳侯杜预的墓侧,一在巩县康店邙山之巅;另外,陕西的华州(华阴县)和鄜州(鄜县)以及四川成都浣花溪畔,都分别筑有杜甫的纪念冢(见《中学生文史》1986年第11期)。根据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著的《司马温公诗话》里说:“杜甫终于耒  相似文献   

8.
<正>郁孤台坐落于赣州城西北角的田螺岭上。因山上树木葱郁,山势、亭台临江孤立而得名。郁孤台始建于唐朝,距今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了,是一座主体分为三层,楼高十七米,占地面积约三百平方米的古台。整座楼台坐东南朝西北,四周有两道围墙进行阻隔——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同时也是为了划定郁孤台公园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南宋淳熙年间,辛弃疾在江西提点刑狱任上写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该篇是辛弃疾极重要的文化贡献,读者一经诵读此词,"郁孤台"的意象即终生难忘,正由于这首词,"郁孤台"进入民族文化史,从此熠熠生辉。在该词的艺术境界中,郁孤台意象的构设,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审美体验,在整  相似文献   

10.
虔州改为赣州并不是“虔”字有“虎字头”的构形部件,而是“虔”字本身就有“杀戮”义;虔州俗名为“虎头州”也非“虔”字形体而名,而是因其地为虎头形。宋绍兴年间,虔州改赣州真正的背景是两宋之际赣南频繁的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11.
笔者参加过某校的一次语文公开教学课,教的是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整堂课上得很成功,快要下课时,执教者让学生质疑,问还有什么问题?一个学生突然发问:“郁孤台是谁建筑的?”这是课本上没注释、参考书上无答案的问题,在场听课的教师都为执教者担心,可是这位执教的老教师胸有成竹,不加思索很快回答了学生这个“怪问”:“郁孤台本是古代就有的,在贺兰山顶的一个小山包上。后来宋朝的曾慥在这儿增筑了两个台:南为郁孤,北为望阙。”一下课,许多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常会碰见一些名词性短语。比如:“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句中的“郁孤台”是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西南,又名望阙台。这一名词性短语不难理解,读者都能一望而知。但是,在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往往较多地使用名词性短语的简化式,这就给阅读和理解增添了不少难度。比如:“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宋·苏轼《游金山寺》)这句中的“中泠”是古泉名,在金山西北处。诗人在这里没有完整地写明是中泠泉,而仅用了“中泠”。如果没有注释,一般读者就会颇费思量。这种把名词性短语中的中心词简化和免用,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我们把这种语言现象姑且称之为“名词性短语的简化式”。  相似文献   

13.
周敦颐在赣州的理学活动和遗迹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敦颐继在江西大余 (古南安 )教授“二程”后 ,过了若干年 ,又来到赣州 (古虔州 ) ,继续进行他的理学研究和传播活动 ,并且留下了许多诗文和遗迹 ;其中《爱莲说》也是在赣州写下的 ;对他在赣州的一些活动 ,后人也多有记述  相似文献   

14.
戎昱诗论     
戎昱(740—787?)中唐诗人,荆南荆门(今湖北江陵)人.年少时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登进士第.广德、大历年间任荆南节度使府从事.此后十数年间,漫游于湘水一带.德宗时,曾任辰州、虔州刺史.现存诗一百二十余首.  相似文献   

15.
郁孤台之魂     
佚名 《初中生》2006,(9):12-15,7
①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 ②八百年的时光衔枚疾走,郁孤台几番修修废废,辛弃疾凭栏远眺的凝重身影却在台上徘徊.  相似文献   

16.
《登高》是杜甫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时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昂、动人心弦。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抒写自己对国家现状的担忧,抒写自己的抑郁,表现人民的疾苦。在教学《登高》一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杜甫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那种忧围忧民的博大胸怀,更要让学生学习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郁孤台之魂     
佚名 《初中生》2006,(3):12-15,7
①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 ②八百年的时光衔枚疾走,郁孤台几番修修废废,辛弃疾凭栏远眺的凝重身影却在台上徘徊。  相似文献   

18.
郁孤台之魂     
几百年的光阴衔枚疾走,郁孤台几番修葺,辛弃疾凭栏远眺的身影却仍在台上徘徊。你还俯望着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几百年前的江了。几百年前,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你在叹息那清清的江水里有多少行人泪吗?你还在倾听对岸山中的鹧鸪声吗?读着你的"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再拾眼望去,郁孤台灰暗、凋敝、破旧,一片衰败,写满  相似文献   

19.
与稼轩对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辛弃疾大风起兮云飞扬。寒风中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相会。八百年的光阴在郁孤台上刻下一道一道时光的裂  相似文献   

20.
郁孤台下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江南楼阁数不胜数,但无论是黄鹤楼还是滕王阁,都没有郁孤台这样忧郁孤寂的名字,也怪不得辛弃疾为它留下如此沉重的诗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