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指的在无人独处的时候,能谨慎坚持自己的道德信仰,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不仅是一种习惯的自律,也是一种应该大力推崇的道德修养。网络在当代青年中普及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道德问题,慎独教育作为一种崭新路径,如何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实践,可从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两大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互联网+"政策的出台,网络和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相互交流的主要工具。而在网络和手机的使用过程中,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也渐渐显现出来。研究者通过量表测验的方法,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分为网络言论不文明、网络学习违规、网络责任侵权三个方面,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后果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网络社会是一个与现实社会生活系统有较大差异和区别的网络空间系统,因而表现出其不同的网络伦理道德特点。当今,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高职大学生已融入网络生活,本文针对其网络道德存在着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加强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极端表现形式,是一种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并有可能向现实集群行为转化的大学生虚拟群聚。除具有网络集群行为的一般特征外,还因发生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之中,具有组织主体隐蔽化、参与主体社会化、传播方式信息化、行为态势超常化等特点。根据行为的内容、性质及不同诱因,可以将其划分为情绪表达型,利益诉求型,政治参与型三种类型。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进行引导,应当健全高校网络管理的制度建设、提高网络舆情监控的技术水平、注重舆情研判队伍的专业素质、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5.
为从总体上把握当前在校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具体情况,本研究运用自制问卷调查了1000名在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并运用16PF人格特质测量问卷进行了人格特质测量,对使用网络频度不同的学生进行了人格特质的分析.结果发现:当前在校大学生使用网络总体状况良好,处于可控制范围内;大学生的网络心态较为平和,对网络的适应维持在较高水平,但仍需引导和教育;上网频次对大学生人格特质构成了一定的影响.对本次调查发现的网络德育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普及,互联网早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互联网的应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大多数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很多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离不开互联网,各种网络信息备受大学生关注,网络信息复杂多样,多样化的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网络信息没有严格的限制条件,一些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信息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以其自身独有的优势,一举超越了传统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也对高校的道德教育形成新的挑战,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借助网络获取信息,展开互动,开展生活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网络侵权、网络暴力、网络情感异化等网络道德行为失范问题。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并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构建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网络借贷现象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学业进程,更为高校校园安全带来了隐患。本文首先对高校校园网络借贷的风险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大学生网络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与德育工作、加强金融借贷知识教育、建立协同联动的网贷机制三个维度,提出了大学生网络借贷行为的引导方向,并对具体的实施策略进行了论述,以此达到加强高校管理角度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10.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社会的希望、祖国建设的主力军,要培养这批思想素质高、身体素质硬、专业技能强的群体,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就必须要从大学生行为养成抓起。而高校实践社团活动对学生行为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对国内外高校社团活动的比较,探讨高校实践社团对学生行为养成的影响,并结合社团活动的现状调查,挖掘高校社团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及应对措施。通过分析大学生实践社团的内涵,并以常州轻院学生社团为例来总结实践社团对大学生行为养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大学生社团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大学生社团的种类和作用,并就如何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进一步挖掘其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针对环保社团(“绿色社团”)造就环境道德、科技社团培养创新品质、志愿服务类社团是德育实践好场地,说明大学生社团在德育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等学校对大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基础、是灵魂 ,素质教育要将德育放在核心和首要地位。笔者认为加强和突出高校德育极其重要 ;围绕素质教育 ,高校德育重在首位、重在建设、重在创新 ;全社会须共同努力 ,创造条件 ,扎实做好高校德育工作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4.
高校实施网络德育之缺失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高校网络德育面临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道德人格均存在一定的缺失,要解决这些问题应有良好的德育环境,转变观念,把社会实践与网络素养相融,技术与立法并行,自律与引导相伴,途径和方式相扩,拓展高校德育路径。  相似文献   

15.
由于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校校园文化的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而在校园文化蓬勃发展的同时,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却逐渐弱化,因此,如何提高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更全面的人才便成了当今教育发展的重大难题。各高校必须创造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来提升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和态度,也是一种能力。情感教育理论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情感因素。但当前的高校德育忽视大学生的情感发展需要,忽视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本文认为,情感养成是高校德育的目标之一,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在高校德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的必然路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制度保障不够、内容供给不全、基础支撑乏力等问题,要构建育心育德融合模式,就必须:完善制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供给,健全突出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加强管理,搭建人员培养的支撑体系和系统化的干预体系。  相似文献   

18.
高校的德治教育和法治教育融合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基本方略实现的基础性工程。本文通过了对德治教育和法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以及德治教育和法治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德治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德育隐性课程是显性课程的有效补充,是符合高校学生心理特点的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应高度重视德育隐性课程建设,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现代社会逐渐进入信息网络时代。它的出现和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运用,导致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观念、手段、方式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化。信息网络化社会对传统的大学德育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将为大学德育创造一个全新的环境,开辟一条新的德育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