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西藏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与主要特征,突出了科技和科技人才在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结合西藏科技人才与农牧业经济建设的实际,提出了加强科技人才管理的思路与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西藏农牧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所面临新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应遵循的基本要求,进而明确西藏农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路和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3.
1西藏已成为全国农民收入最低、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省份,“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同时,草场退化等生态退化问题较为严重。解决“三农”问题和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牧业结构调整目前,西藏农牧民增收渠道狭窄,收入增长缓慢,人均收入在全国的排序逐年下降,1978年居全国前10名,1985年下降为第21位,而自2000年开始即列全国倒数第一位。全国200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2.8∶1,而西藏自治区则高达5.6∶1,远大于其它地区,如列倒数第二位的云南省也仅为4.3∶1;自然条件相似、经济水平相当的青海省和贵州省分别为3.5∶1和3.4∶1。收…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东、南、西分别与山西、陕西、宁夏相邻,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35.9万人,境内有毛乌素和库布其两大沙漠,占总面积的40%,属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近年来,我市立足有限农业资源,确立了“立草为业,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农牧业经济工作思路,在较短时间里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西藏农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树忠 《资源科学》2000,22(4):44-49
西藏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既有许多有利的因子,如土地、劳动力、生物等资源丰富,环境状况良好,国家优惠政策等;也有其不利的因子,如土地质量差、气候高寒、劳动力素质差、经济基础弱等。西藏农牧业发展,要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对农牧业重新正确定位,加快农牧业制度建设和改革,转变政府农牧业工作思路,在开发资源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特色农牧业及相关加工业。  相似文献   

6.
本文全面总结了2002年全区农牧业经济工作,分析了形势,总结了经验,并紧紧围绕农牧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农牧区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2003年农牧业工作的思路、目标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西藏自治区农牧业经济结构中存在问题的诊断基础上,揭示了农牧业经济结构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农牧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达娃 《西藏科技》2005,(1):60-60
由自治区党委书记杨传堂作序、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副院长顾茂芝主编、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藏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手册》已面向西藏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对西藏而言,农牧业是西藏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西藏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西藏农牧业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改善农牧民生活环境的一种重要经济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10.
《西藏科技》2005,(3):57-57
近日,从有关方面了解到,2005年我区农牧业工作将按照“用现代工业的理论经营现代农牧业,用特色产业开发的理念搞活农牧区经济,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农牧民增收”的要求,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政策扶持为保障,“抓大放小”,突出重点,继续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狠抓特色产业开发和农牧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确保农牧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11.
西藏农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取向及其路径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藏自治区农牧业正稳步向现代农业转变,但存在一系列问题与矛盾。农牧业生产体系整体布局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导致农牧业资源配置产生扭曲、利用效率低下,是西藏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缓慢的主要障碍因素。经营主体、经营方式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远不能满足西藏自治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实施粮食安全保障战略向食物安全保障战略转变,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西藏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内在要求。构建以青稞产业、农区畜牧业与设施农业为产业发展重点,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与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内涵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西藏现阶段农牧业转型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2.
农牧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区现代农牧业及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没有农牧业科技的率先跨越式发展。就不可能有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只要抓住新时期的机遇,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调整发展方向和重点,突破人才、政策和体制的障碍,西藏农牧业科技就能够率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孙新章 《中国软科学》2007,(12):106-111
在全国支援西藏和青藏铁路通车的新时期,西藏应遵循“特色、互补、保护”的宏观思路来实现农牧业跨越式发展。特色是指要优先发展西藏特色农牧产业,如青稞、牦牛等;互补是指在产业布局上实现跨区优势互补,即“搞活中间,带动两翼”;保护是指农牧业发展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文章进一步对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科技重点领域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西藏那曲地区气候变化与牧业生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卓嘎  杨秀海  罗文红 《资源科学》2009,31(3):485-492
根据那曲地区气象观测资料以及不同时段牧业生产、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社会统计资料,分析了近年来该地区气候变化规律、牲畜存栏、牲畜饲养、经济效益收入等状况。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当地气候变化与牧业生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那曲地区的气候变化呈现气温增高,降水量、相对湿度、低云量增加,蒸发量、总云量、日照时数减少的趋势;那曲地区牲畜总头数、不同牲畜数量、牦牛出栏数(率)、羊出栏数(率)、仔畜成活数量呈增加趋势,牲畜死亡数呈减少趋势;总收入与牧业收入均有急剧的增长。那曲地区牧业生产与气象要素(最高气温除外)存在着密切联系,即最低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低云量与各牧业要素呈正相关,蒸发量、总云量、日照时数与牧业要素呈负相关。总体来看,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有利于牧业生产,根据气象条件建立的拟合方程基本可以拟合出牧业要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西藏农牧学院电力供应,近年来已到了十分紧张的程度,这个问题必须得到尽快解决,于是修建二级水电站的计划就提到议事日程。二级水电站装机800千瓦,其地质水文条件较好,地基承载能力:最小25Mpa,最大0.4Mpa;河道实测最小流量1.5M3/S,最大洪水156M3/S;农牧学院近期用电1380千瓦.2020年用电1420千瓦,二级电站装机800千瓦,原一级电站装机575千瓦,新电站修建后,到2020年前农牧学院的用电会满足的。  相似文献   

16.
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恢复科技发展规划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农牧交错带是农耕产业与牧养产业交汇的地带,是长期历史演变过程中两种文明相互交融所形成的特殊的民族经济地理区域.其地理位置大致从大兴安岭东麓的夏绿阔叶林地区,经辽河上游、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祁连山东段至青藏高原东南缘,形成一个弧形的狭长地带.跨越12个省(自治区)的160个县(旗、市),总面积约116.74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地面积57.4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5.19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7.
近50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韩国军  王玉兰  房世波 《资源科学》2011,33(10):1969-1975
本文主要讨论了青藏高原最近50年的气温、降水以及其它气候因子变化及对农牧业的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趋势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趋势。青藏高原降水量呈东南向西北地区逐渐递减的分布规律,降水量大都集中在夏季,主要降水量分布在东南部及雅鲁藏布江河谷农区及藏东农林区等,而整个青藏高原的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8.
张敏  王建  孙红叶 《西藏科技》2002,(12):26-28
西藏经济林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经济林木的发展可以为果品系列化加工以及经济林木为原料的其它林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通过在经济林区内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采集加工业,发展林粮、林果、林菜、果畜(禽)、渔畜(禽)、果畜渔等多种经营,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林及其产地的综合效益,做到物尽其用.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综合素质显著增强,绿色发展稳步推进,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排头兵。推进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现代畜牧业建设的重点任务。在分析制约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文章阐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提出要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构建种养循环可持续发展机制,营造畜牧业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畜牧业,为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论述了科技论文编辑加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文章题名是否恰当,摘要能否反映文章的内容,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是否一致,应采用前后对比,文图对照和文表对照,系列数据规律性判断和逻辑推理等方法,认真审读检验.以保证科技论文的科学性和期刊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