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种必然趋势,中国要积极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全球化又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它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带来了历史机遇,又提出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2.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的资本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艰难实践中,毛泽东既准确估计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又注意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资本主义;既历史地分析官僚资产阶级,又正确地认识民族资产阶级;既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又主张对资本主义必须有所限制,从而形成了他在这一时期典型的资本主义观,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宝库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3.
1992年6月,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学资本主义来搞好自己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和重要论断。学资本主义来搞好自己的社会主义,首先是由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前提决定的;其次,必须学习资本主义,还在于当今世界,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相对于社会主义有着不容置疑的显优势。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就是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学习、借鉴资本主义的进程。学习资本主义而不搞资本主义,坚持社会主义而又学习资本主义,这就是邓小平提出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和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对当代资本主义存在的客观性和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有双重影响的辩证分析,以及对当代资本主义总体占优势格局的正确判断,为我国确立与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共存,既合作又斗争的外交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更为我国在外交实践中“减少树敌、争取多数”,赢得社会主义发展空间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不仅包括马克思对西方经济文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析,也包括对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论述。我们把前者称之为西方社会主义或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后者称之为东方社会主义或晚期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了更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评价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本文着重探讨了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的…  相似文献   

6.
分析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现状不难看出,在发展知识经济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紧紧抓住发展知识经济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高科技,加快建设步伐,实现社会主义的后来居上。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东方道路只是方向性的设想,并以发达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而存在,落后国家面临的是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不能够简单地把东方道路等同于中国道路。苏联的开拓既不代表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也排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民族特色,代表的是一个社会主义运动模式化的进程。中国道路对现代化的重构,杰出地体现在社会主义的时空观上,既不同于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也开拓了民族国家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义进程。  相似文献   

8.
近百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实践 ,经过“四次探索”形成了全新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思想 ,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把社会主义理论推进了一个新境界。在“一球两制”将长期存在的条件下 ,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要把社会主义建设好 ,用事实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另一方面又要与资本主义国家既矛盾斗争又借鉴合作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定会是一番新景象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以前关注最多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一条道路 ,他晚年致力于东方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的研究 ,提出了东方落后国家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这一理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使东方落后国家先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 ;并且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经济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有两种设想。20世纪社会主义大都产生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却按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主义模式制定方针政策,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使社会主义遭到局部失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实践和理论上解决了落后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应验了马克思有关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使社会主义获得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起源于现代工业明,与资本主义同根同源;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虽然存在着差别,但同源于现代工业明的主干道,这样就决定了他们必然面临许多相同的机遇和挑战。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后发赶超,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在社会制度层面上对资本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球化是指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在全球确立和扩展的历史进程.它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是资产阶级创造、推动并主宰全球化,是资产阶级按照它自己的面貌建立的世界.在全球化过程中,产生了与之相对立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制度.当前的全球化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有可能为社会主义在全球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全球化的主宰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个重要的战略就是在地球上消灭社会主义,因此,全球化对资本主义是好事,对社会主义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社会主义国家正确的态度是正视、面对、迎接挑战,而不是回避,更不能因此关闭国门,而应当积极利用全球化为社会主义提供的机遇,抓住时机,趋利除弊,发展、壮大自己,取得掌握和利用全球化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末以来 ,在起始阶段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不仅不是对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的否定 ,还恰恰包含着社会主义因素的成长 ;经济全球化 ,从其发展的趋势上讲 ,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进一步发展在地域上的极限 ;它的发展不是离社会主义更远了 ,而是离社会主义更近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  相似文献   

14.
传统理想向现代转化的方式决定着现代化的制度选择和未来走向,传统大同思想中的民生取向使中国人不易认同资本主义,因而出现了孙中山的民生社会主义。民生作为现代化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不仅体现着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而且关系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科学发展观超越市场理性,追寻现代性对人的意义,把民生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地联系起来,从传统与现代、理想与价值、分化与整合的统一上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艾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
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证明了资本主义不可能避免周期性经济危机,而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开辟了克服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拉美"21世纪社会主义"的兴起预示着世界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全球金融危机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更需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实现不同文明类型、不同政治制度、发展模式的重新磨合。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固然有很多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毛泽东本人对社会主义的构想.他的理想社会主义模式,不仅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绝对对立起来,而且使社会主义带上了很多主观和空想色彩.其实践中的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也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社会主义,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论证了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历史必然性,把当代中国社会定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作为与资本主义共时态的“跨越式”社会主义,不同于与资本主义历时态的“替代式”社会主义,不仅要建设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主体社会主义,还要建设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已经把这个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何认识全球化,理解全球化,如何认识全球化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关系,怎样看待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影响,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我们认为,全球化的未来必然是社会主义,我们应当在全球化进程中把握机遇,积极进取,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历史必然由民族的、国家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丰富和拓展了这一理论。这种继承、丰富和拓展首先表现在重新认识资本主义,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实施对外开放战略这三个方面;其次,这种继承、丰富和拓展还在于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解决了社会主义国家怎样同世界各国交往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