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独生子女利他行为的现状不容乐观.加强独生子女利他行为的培养,无论是对独生子女自身的健康发展,还是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独生子女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和促进独生子女利他行为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他行为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的领域之一。本文就儿童利他行为近二十年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儿童利他行为的界定、利他行为的发展以及影响利他行为发展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儿童利他行为理论探索的新进展,以期对以后的儿童利他行为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正近期,一项研究分析了在学校范围内对6到7岁儿童进行一个简单干预后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进行连续10次干预后,儿童的利他行为明显增加。这种干预包括放松训练、团体活动和增强安全感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强化了儿童的利他行为。研究人员发现,当儿童在合作、获得安全感和达到放松时所获得的这些体验,能够增强儿童对他们自己和他人的意识,这种体验有利于儿童内在利他主义的出现。本研究结果与我们的假设一致,即利他主义是一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人格特质对利他行为的影响,采用整群抽样法对45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人格特质中的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的得分较高,神经质、外倾性的得分较低。女生在神经质、宜人性上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在尽责性上非独生子女的得分高于独生子女的得分。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人格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利他行为水平比较理想,且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有更高的利他表现。(3)人格特质与利他行为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人格特质五个维度中,尽责性、宜人性、神经质对利他行为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对城市生源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发现:城市生源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焦虑、抑郁、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偏执、强迫、依赖和精神病倾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二者在躯体化、自卑、性心理障碍和冲动四个方面差异不显著;城市生源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心理更健康.  相似文献   

6.
学校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而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影响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二十世纪末一些研究发现,师生关系作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情绪、自我概念等方面的发展,而且对小学生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都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将探讨小学阶段独生子女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毕业班与非毕  相似文献   

7.
流动儿童在随父母或监护人迁入城市后,其成长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日益凸显。本研究对流动儿童生命态度的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生命态度及理想、存在感、爱与关怀各维度较非流动儿童更为消极,而且,不同性别、年龄及独生与非独生子女流动儿童在生命态度上都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三十多年来,独生子女群体一直备受中国社会关注,并形成了负面的刻板印象。近年来,随着数量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逐渐进入劳动力市场,社会对独生子女群体的刻板印象进一步转化为劳动力市场上所出现的对独生子女的偏见甚至歧视态度。但到底独生子女群体经济行为有何不同?迄今为止,经济学界对此研究甚少。Cameron等(2013)在Science上发表的研究是目前比较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经济偏好和行为的唯一经济学研究。本研究首先对Cameron等(2013)的研究方法及其对所发现结果的可能影响进行了分析,进而在该研究基础上,采用了与之不同的抽样方式,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人群开展系列实验,在控制性实验条件下比较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风险偏好、时间偏好、亲社会的合作行为以及反社会的侵占、报复行为,试图识别在多种行为上两类人群间可能存在的差异。研究通过比较同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效控制了因年龄差异而可能导致的系统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本研究所涉及的个人独立决策的风险偏好和时间偏好,以及与其他博弈者策略互动中的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一结果在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因素的多元检验中仍然一致。本研究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相关经济行为上的比较,以及如何认识了解独生子女群体提供了新的证据。对独生子女在劳动力市场的偏见需抱有谨慎态度。带着偏见面对劳动力市场上的独生子女会扭曲市场,并影响劳动力市场上的正常公平的竞争秩序。  相似文献   

9.
利用中国西部农村抽样调查数据,以学业成绩和心理适应性两方面指标来度量儿童教育发展成果,特别关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这两类教育发展指标上的差异,以及两类家庭儿童的教育性别差异状况,我们尝试性地研究家庭规模与儿童教育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家庭生育规模减小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业成绩,这对于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的女童尤其有利。但是,出生在较小规模家庭或独生子女家庭的儿童,其心理适应性水平也显著偏低。此外,相对于独生子女而言,拥有一个同胞的孩子其学业成绩并不会显著低于前者,但是其心理适应性却显著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0.
基于北京市中小学调查数据,构建倾向分数配对模型,考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状况。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整体较高,且与非独生子女不存在显著差异;在生活满意度的五个维度上,独生子女对朋友关系的满意度最高,而对自我的满意度相对最低;控制了个体、家庭、学校等因素后,独生子女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而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广西阳朔县436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问卷调查资料,以同龄非独生子女作为比较对象,探讨了没有兄弟姊妹的生活经历是否会给农村独生子女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带来影响这一问题。研究发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独生子女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非独生子女没有显著差别,其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广西阳朔县436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问卷调查资料,以同龄非独生子女作为比较对象,探讨了没有兄弟姊妹的生活经历是否会给农村独生子女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带来影响这一问题。研究发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独生子女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非独生子女没有显著差别,其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13.
独生子女的个性发展与家庭教养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独生子女的个性发展特点独生子女的个性发展问题很早就受到了心理学家的重视。早在十九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博汉农在研究“特殊儿童和例外儿童”时,发现特殊儿童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非常高。于是他把独生子女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并于1898年发表了《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一文,指出独生子女心理发展具有特异性,例如:早熟、爱空想、易怒、固执、虚荣心强、利己性强、合作性自主性差等。内特尔·布隆斯基等人也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与博汉农大致相同的结论,强调独生子女的特异性,视独生子女为“问题儿童”。1928年…  相似文献   

14.
采用赵婷婷等人修订的《亲子关系调查问卷》和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对沈阳市、辽阳市、郑州市三座城市的普通幼儿园344名小班幼儿的亲子关系与其焦虑的关系进行了调查测量研究,主要发现:1)小班幼儿亲子关系发展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亲子关系中亲密性这一维度上呈显著性差异,即独生子女的得分较高。2)幼儿焦虑中的分离焦虑这一维度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即女孩得分显著高于男孩;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强迫冲动障碍这一维度上呈显著性差异,即独生子女得分较高。3)亲子关系中要求性、反应性和亲密性因子与幼儿焦虑总分呈显著相关,其亲密性对幼儿焦虑有极其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青春早期到青春晚期,儿童从幼稚到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他们的身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父母亲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明显变化,如在儿童青春早期和晚期、不同性别子女、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等.父母在教养方式上会存在差异。此外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学业成绩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培养儿童青少年乐于助人的品质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在心理学中,乐于助人的行为称为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利他行为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创始人孔德提出,后被斯宾塞等人沿用。利他行为是出于自愿的,不期望他人任何回报或奖赏的一种自觉无私、有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主要包括帮助、安慰、救援、保护别人或与人分享等。从小对孩子进行利他行为的培养很有必要,有助于孩子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罗森汉(Rosenhan)、康内尼(Konecni)等人分别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诸多因素影响利他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社会生活环境,父母最先向儿童传授社会行为规范。父母既是儿童的模仿对象.又是儿童行为的直接指导者。有关研究指出:冷淡、孤僻、不关心他人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往往会受到父母的影响.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针对当前社会独生子女普遍存在以“我”为中心的现象.对学生进行“利他行为”的养成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社会生活环境.父母最先向儿童传授社会行为规范。父母既是儿童的模仿对象,又是儿童行为的直接指导者。有关研究指出:冷淡、孤僻、不关心他人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往往会受到父母的影响,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针对当前社会独生子女普遍存在以“我”为中心的现象,对学生进行“利他行为”的养成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瑞士教育研究人员发现,在学校里多让儿童学习音乐能够改善他们学习语言的能力和社交技能。瑞士一项包括1200名儿童参加的研究表明,额外增加一些课时的音乐课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并能加快学习速度。瑞士弗里堡大学心理学家玛丽亚·斯派奇格说,音乐对情绪有积极的影响。当孩子们在一起唱歌或演奏时。他们必须学会听别人  相似文献   

20.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265名大学生进行分层随机取样研究,考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社会支持感的差异。结果发现: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和主观支持分维度上差异显著;理科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客观支持分维度上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得出如下结论:溺爱和兄弟姐妹的缺少使独生子女主观上感觉自己更不被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