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引这则小引是写完此文后加上的,或许已与此文无甚关系。之所以会在写完“小结”以后再写“小引”,是因为我一直想不出一个十分恰当的开篇词。一看史书便知,楚国的衰亡与屈原投河有着直接的关系:是那些逼屈原投河的人,那些逼屈原投河的原因,使得楚国衰落,而这些人与原因又都是因屈原而起;屈原因一次既偶然又必然的遭遇而加入的一场既偶然又必然的历史戏,使楚国屡屡失利,而每一次又都几乎是致命的。楚国因屈原而伟大,但也因屈原而衰亡。当然,屈原无过,有过的只是那几双看待学识的眼睛。历史中的相对是绝对的,这就是善恶是非的…  相似文献   

2.
屈原不满时俗而追慕先圣,而在先圣中又尤为推崇舜帝.舜帝的"耿介"之德深深地影响了屈原,使屈原形成了"中正"不阿九死不悔的抗直心态;湖湘人在追慕屈原纪念屈原的同时,亦深受屈原这种抗直心态的影响,从而又形成了湖湘人的坚毅顽强一往直前的"蛮劲",也就是陈独秀所概括的"扎硬寨"、"打死战"的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3.
屈原不满时俗而追慕先圣,而在先圣中又尤为推崇舜帝。舜帝的“耿介”之德深深地影响了屈原,使屈原形成了“中正”不阿九死不悔的抗直心态;湖湘人在追慕屈原纪念屈原的同时,亦深受屈原这种抗直心态的影响,从而又形成了湖湘人的坚毅顽强一往直前的“蛮劲”,也就是陈独秀所概括的“扎硬寨”、“打死战”的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4.
庄子、屈原浪漫主义比较刘瑞武庄子和屈原,同为楚人,同为浪漫主义文学家,又基本上处于相同时代,同样接受楚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是楚文化的杰出代表,又同样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这就使二人具有很多相同点。但庄子是哲学家、思想家而兼文学家,屈原则是政治家、思想家而...  相似文献   

5.
屈原之死,不是“尸谏”说、国君赐死说、以自杀斗争说、返本寻根说和不肯同流合污说等所能解释清楚的,而有待于从化哲学的角度,深入到屈原灵魂深处作进一步的挖掘。本以为,导致屈原之死的更为直接和深刺的原因,是屈原人生终极观的坍塌和终极理想的幻灭,以及实现终极理想的三种途径的丧失。终极观的坍塌和终极理想的幻灭,在观念的层面上,使屈原在精神上无家可归;而实现终极理想的三种途径的丧失,又在现实的层面上使屈原无家可归。这种情形,对屈原来说,是进退维谷,始终失据;既没有了立身之基,又没有了人生归宿。于是,在穷途末日般的速茫和悲愤之下,屈原地望而死。  相似文献   

6.
读2012年《语文学习》第6期黄玉峰老师的《从自恋到自杀——我读屈原》.在感叹文章的独特见解时.不免感到惊异——屈原竟然成一个自恋自狂、”为己而死”之人。如此解读,几乎颠覆了两千多年来人们心目中屈原美好的形象.让人“情何以堪”?“以意逆志”的解读须建立在充分占有文本的基础之上.且要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屈原”自杀”行为的价值可以思考.殉国的方式也可以争论,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而否定屈原伟大而执著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屈原不满时俗而追慕先圣,而在先圣中尤为推崇舜帝,腕帝的“耿介”之德深深地影响了屈原,使屈原形成了“中正”不阿九死不悔的抗直心态;湖湘人在追慕屈原纪念屈原的同时,亦深受屈原这种抗直心态的影响,从而又形成了湖湘人的紧毅顽强一往直前的“蛮劲”,也就是陈独秀所概括的“扎硬寨”、“打死战”的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8.
崔含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1):98-100
楚人对舜怀有特殊的敬意和宗教之情,作为楚人,屈原也不例外.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中反复出现"重华"及与之相关的字眼,屈原其余作品中对此亦有所涉及,再联系屈原将其与其他古圣先贤进行对比时所反映的态度以及舜与楚民族远祖非同寻常的关系,文章认为舜是屈原心目中理想的政治知已和倾诉对象.舜与二妃的动人故事又对当时处于严酷现实中的屈原之选择自沉有很大影响,屈原最终用自沉凄凉而又悲壮地诠释了男女君臣之喻,向世人昭示了他对曾经与王共处的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始终如一的忠贞清白.  相似文献   

9.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个人的创作而名垂史册的伟大诗人。《楚辞》就是以屈原的作品为主的一部诗集,那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诗歌巨著,如今已被列为优秀的古代文学遗产,受到中外人民的赞扬。屈原名平,字原,大约生于公元前三四○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左右。屈原的祖先楚武王的儿子瑕受封于屈,遂以屈为氏,所以屈原乃是与楚王同族的一个贵族。屈原年青时候很聪明,  相似文献   

10.
衡成荣 《辅导员》2010,(11):10-11
你知道吗?2009年9月30日,中国“端午节”被联合国批准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可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相传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而设。屈原,战国时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虽然忠心侍奉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  相似文献   

11.
关于《楚辞·招魂》的作者,自汉至明清,学界多围绕屈原或宋玉为中心展开论述,民国开始,又生发出诸如宋玉屈原合作、作者不详等论说。而在当今没有更为直观和权威的文献资料情况下,结合历代学者的研究角度及其论证过程来看,还是《招魂》乃宋玉拟屈原作这一观点更为可信。  相似文献   

12.
屈原的流放地在哪里?《史记·屈原列传》写得含蓄,不易为人领会.王逸在他的《楚辞章句》中讲的,亦经不起人们的推敲.王逸说;“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 又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沉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从他话意看:屈原的流放地在江南的“草野”;或在相当于今日的大半个湖南省的“南邵之色、沅湘之间”,其准确流放地仍然不清楚.王逸在《天问章句》中又说:“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陵”.这里肯定他在流放时过游历生活.可见,王逸口头上讲“屈原放逐”,实际是讲屈原是无定居的流浪.把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要考察研究的,是每年基本上在端午节前后召开的屈原或楚辞学术讨论会。在80年代初,“屈原学术讨论会”还是中国楚辞学史上一个全新的话题,而如今已是学界共知,海外与闻!这是因为:“端午节”诱发了“屈原学术讨论会”的召开;“屈原学术讨论会”的连续召开,促进了“中国屈原学会”的成立与湖北、湖南、辽宁、天津四省市专门组织的建立;反过来,“中国屈原学会”又基本上在端午节召开年会。这样,节日、组织、会议,三者互相促进,不断强化,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先生在他的发表于四十年代初叶的《屈原研究》中说,“屈原又根本是一位爱国者……他在怀王时遭了疏远,虽然放浪着而他不肯出国。他在襄王时受了放逐,虽然颠沛着而他也不肯出国……希望自己所怀抱着的美政能够实行”。在此,郭先生给我们指示了屈原爱国思想和美政理想之间的联系。五十年代初叶,陈思芩先生在他的《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一文中,也给我们指出了屈原爱国和美政之间的关系:“他为着一个政治理  相似文献   

15.
战国楚之屈原以其孤高的气节,采用象征迷离的手法创作《楚辞》,被一代又一代文人传承和接受,直至明遗民达到集大成的同时又赋予新的内涵。本文选择四位有代表性的明遗民——钱澄之、陆时雍、周拱辰、王夫之,试从他们的生平遭遇、著书立说等方面来反映其对屈原和《楚辞》的接受,从而展现明遗民这一类人对屈原和《楚辞》的接受,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有“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一句,教材注释为“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注释语气比较轻缓,又不很肯定,几乎没有情感,只是客观的推测,既不能体现屈原的忧愤之情,又不能表达作者司马迁借此寄寓的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北京教育学院教授连劭明先生则将“盖”解说为“完全”,我认为这种注释更恰当。原因有三:一是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由此可看出屈原作《离骚》确因“疾”而生“忧愁幽思”。二是屈原处境艰难,志不得伸。他“正道直行,竭…  相似文献   

17.
屈原故里游     
也许是多年来受伟大诗人屈原精神的感染,早就萌生了去屈原故里探幽访胜的夙愿。7月的上旬我应亲友之约,乘兴作了一次三峡游,屈原故里秭归正处于长江三峡的巫峡和西陵峡之间。我们乘坐游轮过了白帝城就进入了两岸悬崖绝壁的三峡地段,出川以后,便在奔腾咆哮的江上经过巴东,不久就到了秭归。秭归是个依山临水的古城,当我们拾级而上到了县城,面对滔滔江水便觉这里的山、水格外壮丽瑰伟。难怪郭沫若就认为屈原诞生在这里就和壮丽的山河有关,他说:“屈原是诞生在巫峡临近的人,他的气魄的宏伟、端直而又娓婉,他的文辞的雄浑、奇特而又清丽,恐怕也是…  相似文献   

18.
一、自主探究。挖掘屈原的爱国精神。 1、读文章前,教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探究。①屈原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特征?②传记中如何展示屈原的文学才华?③屈原一生的遭遇分哪几个阶段?如何概括?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19.
屈原是楚人熟悉、敬仰的人物。作为艺术形象,《离骚》中的屈原有着鲜明的个性:既有“内美”,外加“修能”,有耿介不随的性格,有崇高的“美政”理想以及对理想的热烈追求,有悲愤不平的情感体验,有以死保清白、殉理想的悲剧性人生实践。这些特征又由于与“党人”、“群小”的尖锐矛盾冲突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凸现。同时在屈原内心,又有着进与退、去与留、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与决择。这一切使得屈原的艺术形象具有了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形成文学史上解不开的“楚骚”情结。早在战国末期,就有一批以屈原生平遭遇为题材的作品,显示了当时人们对屈原内在品质与外在努力的理解与赞叹,对屈原悲剧命运的同情与叹惋。《卜居》和《渔父》即为其代表。  相似文献   

20.
(三) 《招魂》的魂主是谁?司马迁没有说,这是本篇又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要而言之,影响较大的有三说:宋玉招屈原魂说;屈原自招说;屈原招怀王魂说。这三种说法相对的一个比一个出现得晚,但新说出来之后,旧说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新说相对立而存在,相驳诘而力求自圆其说。本文下面分开来谈,只是为了行文的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