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为了学生好",是一句最为朴素的话语,也是教师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和行动目标,本无需讨论。然而当学生无法承受来自教师的"好"时,这个"好"就得打上问号;当学生因为你的"好"而变得唯唯诺诺、束手无策时,这个"好"就得重新审视。"为了学生好"这个短语的中心词应是"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生命成长出发,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立场、需要、权利。这个"好"必须是学生需要的,是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是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运用到教育教学上应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教育教学不能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而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出发,即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又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性,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和活动的机会,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相似文献   

3.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与学生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已成为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减负”最直接的原因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发展,“减负”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和可持续地发展.文章从“减负”是为了学生发展这一命题出发,从“减负”与“适度”、“减负”与“加负”、“减负”与“增效”三个方面阐述“减负”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正确处理好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关系。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一堂课的学习,  相似文献   

5.
教师与学生     
《上海教育》2009,(1):49-50
关注理由 “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教师教学的核心精神。学生本身不断在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有着千差万别,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去研究,从而让“以学生发展为本”不再只是停留于一个模糊的概念或者一句空洞的话语。  相似文献   

6.
关景双 《上海教育》2007,(12A):56-57
当我们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视角来审视诊断性考试的时候,对于考试为了诊断、为了改进、为了激励、为了重构校园教与学生态等认识也就渐渐清晰起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而要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广泛的学习语文的空间和氛围,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8.
体育新课标赋于了体育课堂新的内涵,不仅要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一节好的体育课,就得让学生“动”起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以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思路来设计每一堂体育课。笔者根据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唐盛昌 《上海教育》2006,(9B):48-49
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然而学校真正要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却是一件十分困难且又必须花大力气去做的事情。学生的发展是多维度的、呈现个体差异的、有生命主体意识的、面向未来的、应着眼于可持续的。学校教育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实现学生的发展,均需要校长、教师有大智慧与勇于变革的勇气。这里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校长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大智慧。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以前,我们看一堂课的效果.就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评价教学目标、过程、方法、语言、板书、教态等.过于关注教师讲得好不好,却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而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践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将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要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和谐发展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作为教师.谁都希望学生对自己的学科感兴趣;作为学生。对哪门学科感兴趣,这门学科的成绩绝对就会好一点.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高中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正因为这样很多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无味,讨厌数学.不喜欢数学,学习数学也很困难。面对这个严重的问题我们当教师的也想改变这个状况.让学生从“苦学”为“乐学”切切实实地让学生喜欢数学.下面谈谈我从教这几年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名言很有指导意义: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显然,这样的“教”,就得教到点子上,也就是要教学生摸到“学习”的门径,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境界。从这个角度看,就会发现.有的所谓“教学设计”仅仅具有“成就”教师的意义:是一种“精彩”的表演,一种“有效”的控制.而这个过程一结束,其意义也就结束了,如果没有老师的这种“调动”.  相似文献   

14.
胡丽 《贵州教育》2009,(19):28-29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可我们中的某些教师缺少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只顾得按自己的模式去要求学生,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让他们背作文。孩子的习作兴趣被消耗殆尽了,习作的需要更从何谈起?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相似文献   

15.
作文时,因为"需要",学生会寻找表达内容,思考表达方法,其表达溢于情感。从"需要"出发,学生没有习作压力,不会把习作看成枯燥的劳动;从"需要"出发,真正让学生感到习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是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因“需要”而作文  相似文献   

16.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而当我们用千篇一律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用考试成绩这个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时,这一理念就往往变了味,走了样。于是就有了“优等生”和“问题”学生,或“尖子生”和“差生”的等级之分。诚然,我们不否认学生间的差距,但要正视学生间的差距;我们承认学生间的差异,但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一句话,落实新课程理念需要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天公雨露无私意,分别高低世为何?”(郑燮《兰》)峭壁垂兰,玉姿葳蕤,清香馥郁,惹人留连,令人称羡。而山下幽兰,虽然也是碧蕊婀娜,可很少有人为之驻足,投去…  相似文献   

17.
郭平 《现代语文》2007,(4):103-103
常听人说,教师需要点教育理想。许多人都不以为意,想必也是情理中的事情,因为目前许多老师认为教书无非就是让学生上个好大学。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这,我真觉得是该洗洗脑了。所有学科教师无不如此,语文教师尤其应该有点教育理想。人们常说,立言先立人。立人是立言的基础。把语文教好,与教学生做人是一条路道上的任务。离开“立人”之道而专钻“言语”,恐怕就有失语文教育的根本。语言里有什么,我们该强化学生对言语极其强烈的敏锐力,能够较快捷地把握“言语内核”,这“言语内核”包涵的就应该有学生发展需要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8.
意外的收获     
潘金城 《教学随笔》2009,(10):32-33
课堂的精心预设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但仅仅考虑自己怎样上课,怎样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是远远不能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相适应的,在这个理念下,我们教师更多的是要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19.
杜岩 《甘肃教育》2009,(10):42-42
要顺利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就得把握好“望”的时机。提问时,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表情,确定提问对象,用期待的眼神等待学生回答,然后进行合理的评价。当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时,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而要针对学生回答时出现的错误,“以误导悟”,从而使其掌握知识,提高认识。教师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分析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20.
于华丽 《新疆教育》2012,(23):116-116
“快乐学习”指的是教师善于运用发展的眼光,良好的情感去创造宽松的、和谐的、民主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能快乐地享受每一天。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快乐中学数学。学生在心情舒畅时,就会焕发出学习的热情,诱发求知欲望,激起创造的灵感。教师由“教”到“不教”,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乐学”、“爱学”,这需教师从“学”的角度审视“教”的行为,而从“厌学”到“乐学”是教师在教学中重要的努力方向。那么怎样让学生快乐学数学,以下是我在实践中总结的几点措施: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多种形式引入课堂小学生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感兴趣的教学寓以一定的情感表现。课堂上当孩子们对教师讲课感兴趣时,精神格外集中,孩子们用表情和眼神向老师输送信息。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反馈信息中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和策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