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话语视角看,近70年来的语言政策研究可以分为4个阶段:话语阐释、话语批评、话语互动和话语规划。其中,话语阐释是一种实证性话语叙事,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政策现象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话语批评更多涉及语言意识形态、权力和不平等问题,认为语言政策并不中立,而是为了维护主流群体的利益,应该寻求针对语言权利的补偿措施;话语互动认为语言政策是“多声部”的,政策的制定、传播和实施都涉及话语协商和利益博弈,政策主体会按照自己的需要“援用”政策话语,导致语言政策的“再语境化”;话语规划认为“政策即话语”,语言政策进程就是塑造、指导和影响人们语言观念的话语操作进程,其核心问题是确定哪些语言问题应受社会关注,哪些语言理念应写入政策文本之中,哪些意识形态应作为社会共识而传播,哪些政策话语在本地化过程中落实为具体措施。美国“英语促进会”(ProEnglish)致力于推动官方英语立法,这一机构的语言政策包括5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注意、创制、传播、援用和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流程模式,呈现出明显的话语规划特征。  相似文献   

2.
论理科教科书科学本质文本话语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教师对于科学本质具有精深的理解,并表现出相应的教学行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理科教科书的科学本质文本话语影响着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行为。理科教科书科学本质文本话语重建的基本策略有:转变认识角度,重建认识论范式;区别观察和推论,重建跨越性话语;区别定律和理论,重建产生式话语;设计认识论主题,重建认识论话语;设计反思性活动,重建认识论反思性话语。  相似文献   

3.
我们以前对教科书话语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它们是什么?怎么样?而很少追问话语为什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其实教科书话语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思想,更有使用者无法发现、体验到的社会控制和意义.本文不仅研究教科书话语存在的形式及体现意义,更关注教科书话语形成的过程、机制和话语背后的道德和价值预设.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通过话语建构教科书的"最合价值"内容体系与"最合秩序"的编排体例,形成了不同的教科书体。在新中国60多年的教科书史中,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在不断地争夺教科书的话语权,从而形成了新中国不同时期教科书的"革命模式"与"学术模式"之间的钟摆效应。  相似文献   

5.
电视广告中的语言首先是书面语,从语言学和视听艺术两个角度综合分析,它应该是有声的书面语和无声的书面语的结合体。那些耳熟能详的电视广告语言成为时下的流行语,前者是因,后者是果。那些千篇一律、苍白无力、不知所云的广告语言是因为创编者违背了电视广告语言作为书面创作语言的严肃性、规范性所致。所以,电视广告语言的创作必须抓住其话语文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教科书学术话语体系体现着研究者对教科书问题的理论自觉,承载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价值诉求,是获取教材建设话语权和发挥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科书研究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经历了教科书解读话语的形成、教科书研究话语的深化、教科书学的话语建构等阶段,在话语主体、话语主题、话语传播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特征。当代教科书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应坚持正确价值导向,打造特色鲜明的教科书研究共同体,形成世界眼光和中国风格兼具的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教科书学术话语体系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当前教科书研究以静态文本分析为主,倾向于以教科书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核心研究内容为文本实体呈现,主流研究方法为内容分析法.静态文本分析缩小了教科书研究范围,忽视了教科书的生成性和互动性.教科书的动态过程研究着重以"过程—关系"的观点来体认教科书,从实践的、活动的视角来把握教科书的本性.这种研究有助于完善教科书的研究格局,彰显教科书的根本属性,实现教科书的生成性和互动性.其实现路径为:聚焦生产者、文本与使用者的互动过程以建构内容框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以形成对教科书的完整认知,运用数字技术以推动教科书动态过程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教科书研究以静态文本分析为主,倾向于以教科书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核心研究内容为文本实体呈现,主流研究方法为内容分析法.静态文本分析缩小了教科书研究范围,忽视了教科书的生成性和互动性.教科书的动态过程研究着重以"过程—关系"的观点来体认教科书,从实践的、活动的视角来把握教科书的本性.这种研究有助于完善教科书的研究格局,彰显教科书的根本属性,实现教科书的生成性和互动性.其实现路径为:聚焦生产者、文本与使用者的互动过程以建构内容框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以形成对教科书的完整认知,运用数字技术以推动教科书动态过程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提倡以人为本的年代,教科书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的话语权,但现实的教科书却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主线,再加上教科书的单元内秩序与单元间秩序使得原本凸显的统治阶级话语权隐蔽化,导致学生基本话语权严重缺失。  相似文献   

10.
教科书话语角色分析有助于发现书中隐含的性别偏见,表现为男女在对话数量、社会期望、交际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以英国高校希腊语教科书为例,国外对教科书性别偏见的话语角色分析在样本选取、框架建构、技术运用和结果阐释等方面为我国教科书性别意识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关注教科书中的对话内容,展开形式与功能的全面分析,结合社交情境探索男女差异,用多学科视角诠释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1.
当前教科书研究以静态文本分析为主,倾向于以教科书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核心研究内容为文本实体呈现,主流研究方法为内容分析法.静态文本分析缩小了教科书研究范围,忽视了教科书的生成性和互动性.教科书的动态过程研究着重以"过程—关系"的观点来体认教科书,从实践的、活动的视角来把握教科书的本性.这种研究有助于完善教科书的研究格局,彰显教科书的根本属性,实现教科书的生成性和互动性.其实现路径为:聚焦生产者、文本与使用者的互动过程以建构内容框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以形成对教科书的完整认知,运用数字技术以推动教科书动态过程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语言蒙太奇是形象化的话语组合。它通过形象的创造和衔接组合,表现审美主体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是艺术语言形象创造、情感表现的具体运用。语言蒙太奇在不同的语体里,具有不同的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13.
构建中国教科书话语体系是应对课程教材改革全球化挑战的需要,是推进新时代教材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息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当前教科书话语体系的构建还存在如下问题:教材一体化建设中教科书话语体系的整体规划有待加强,教材治理现代化建设中教科书话语体系面临转化困境,课程教材改革中教科书话语权尚须提升。新时代我国教科书话语体系构建的实现路径为: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教科书话语体系的系统构建;促进教科书话语体系的有机转化,形成话语优势;提升话语能力,全方位增强教科书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从传统蒙学读本向近代教科书转变的过程发生在晚清。一般公认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师范生陈懋治等人编《蒙学课本》三编,还有1898年无锡三等学堂俞复、丁宝书、杜嗣程和吴稚晖等创办者编就的《蒙学课本》,是中国人自编教科书之始。新学堂和近代出版业的发展促进了教科书的诞生。文明书局20世纪初推出的一套“蒙学教科书”,汲取了西方分科思想,在学科设置上较明显地具有了近代学科意识。商务印书馆的“最新教科书”,按照学制规程来编辑课文,不论是规模的健全还是编辑的规范性,都标志着中国近代教科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5.
教科书政策话语体系是国家基础教育教材改革的文化密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我国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围绕着教科书建设的价值之维、内容之维和权力之维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教科书政策话语体系.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我国教科书政策话语体系的建设立足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始终坚持党对教材建设工作的领导权,实现了从政治话语到经济话语再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话语演变,推进了我国教材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诗歌语言的特质和功能,从而把文学语言与常规语言相互区别开来,文章认为诗歌的语言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凸现话语,是语言自身的美学功能,从宏观上说,语言的诗歌功能即是语言的文学功能,这种功能要求语言和诗超越于主体与客体的人,超越于语言规则和交际活动,从面 迎头痛击卢语言的主体性地位,在现代诗歌中,语言的最高功能不是去陈述与说明预先存在或显而易见的事实,而是通过特殊的结构去发现世界的真实与可能。  相似文献   

17.
作为解构主义的先驱,尼采和德里达等解构主义者在反理性主义的立场和语言观上有很多共通之处,尼采认为真理是个人权力意志的表现,是相对的,道德只是个人对满足自身需要的行为的一种解释,是虚无的,因此,作为理性载体的传统语言观也就受到质疑,尼采认为这种语言压抑了个体的意志和创造力,他认为语言本质上是隐喻的,语言的使用是个人的一种创造性行为,解构主义者继承了尼采的语言的本质是隐喻的观点,消解了文学与哲学、文学作品与文学评论、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之间的界线,通过语言意义的相对性和流变性瓦解了理性主义的大厦。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设计依然是基于教科书的,为了深度推进课程改革,必须完成从基于教科书的教学设计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的转型。这就需要教师厘清教学设计的概念,对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化处理,并形成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这种教学设计转型需要一系列保障条件,包括教师在观念上的认同和在能力上的提升,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以及教材制度的落实。  相似文献   

19.
20.
话语修辞是说话人或者文学家在说话或者创作过程中如何使用相关的修辞手段来获得最佳的话语文本表现力的问题。张爱玲从《沉香屑第一炉香》到《色,戒》前后长达35年的小说创作过程中,其话语修辞经历了由浓艳华丽到逐渐洗尽铅华回归事物本身、直陈其事的过程,语言风格也随之变化,即由前期绚丽艳异的诗化、散文化向后期平实、朴素、平淡、自然转变。这不仅和她的创作心态、生活阅历、思想变迁相关,更和她对小说的艺术特征及小说与生活关系的理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