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在中国教育史上,刘百川的大港乡村教育实验值得再现和再认。一20世纪初期,许多知识分子把救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农村的复兴上,诚如梁漱溟所说:"要农村兴盛,全社会才能兴盛;……没有农村的新生命,中国也就不能有新生命。"一批爱国的教育精英们推开了乡村教育运动。  相似文献   

2.
刘古平 《今日教育》2014,(11):67-67
我记事的时候,周围的大人都说我父亲是教育家,并且很有钱,因为他出版过许多书,稿费多。父亲虽是一个大学教授,但生活朴素,并不太介意仪表以及生活享受。  相似文献   

3.
民国教育家刘百川在实际办学活动中逐步形成了以"教育行政学术化"为旨归的学校管理思想。这一思想要求学校行政者用科学态度去研究学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要求教师学生管理、学校行政系统组织、学校设备等工作,既要有学理依据,也要根据事实需要,力求"行政学术化"。  相似文献   

4.
民国教育家刘百川在实际办学活动中逐步形成了以"教育行政学术化"为旨归的学校管理思想。这一思想要求学校行政者用科学态度去研究学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要求教师学生管理、学校行政系统组织、学校设备等工作,既要有学理依据,也要根据事实需要,力求"行政学术化"。  相似文献   

5.
《今日教育》2014,(11):64-66
网络搜索刘百川,除了一位叫刘古平写的文字以外,其他几乎没人谈及刘百川,公开发行的刊物、书籍上更是没有。2012年,随着刘百川先生《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再版,开始有更多人关注到他。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刘吉平先生是刘百川先生的小儿子,一位退休老人,但依然牵挂着中国教育的局外人,于是有了进一步了解刘百川先生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乡村教育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镇教育实验是20世纪20年代在我国兴起的一种具有社会化整体特征的教育实验,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教育倡导者的立场,观点并不相同,所办的乡村事业也各有特占,有的以教育为中心,有的以生产为中心,有的以政治组织为中心,有的把政治,经济与教育事业综合进行,乡村教育实验对我国的社会改革与教育实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1934年(31岁)1月由大华书局出版《初等教育研究集》(第1集)。在扬中实小期间,组织了中国教育研究社,朱智贤、陈侠、阴景曙、杨骏如、徐阶平、杨汝熊、徐如泰等人是研究社的核心成员。他负责编印《初等教育通讯周刊》,刊登国内教师优秀论文,并和朱佐廷先生选其精华,合编了《初等教育研究集》,论述行政、教师、训练、教育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纵观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100年的发展历程,自萌芽及初创期的引入日欧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体系,至50年代全面学习前苏联学校音乐教育之经验。为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80年代之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在根据我国国情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方面有了相当的进展,使我国21世纪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9.
论20世纪中国的教育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改革是20世纪中国教育的主要气候和基本内容,是中国教育事业存在和发展的一以贯之的根本特点之所在。文章作者对这一持续了百年之久的中国教育改革从其因由、基本过程和主要经验教训等方面作了宏观的岛瞰式的回眸、考察、探究与反思。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前期中国的美术教育,是洋务派作为“实用”的技术引进来的,经过辛亥革命民主思想的酝酿和“五四”新化运动的推波助澜,具有“美”的教育才推展开来。尽管对欧美、日本艺术教育的模仿构成了中国早期美术教育的特征,但在那种特定的历史的条件下各行其是办学的探索精神在今天看来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基于社会责任感、辅导工作的需要和省教育厅的法令要求,开始进行皖北乡村民教实验,从经济、文化和政治三方面开展工作,凸显了重视感化示范,注意引起民众主动参与、全面改造民众生活,积极与外界力量合作的办理特点,其有益经验可以为当前皖北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文化变迁和教育变革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是中国化变迁和教育变革的重要时期,在这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化和教育大体经历了三次重心的转移,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主权主导期”的化教育范式,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化教育范式,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化教育范式,其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如何对待传统化;二是如何对待外来化;三是如何实现传统化,现实化和外来化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研究是现代中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史学科中的一朵奇葩。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这个领域产生了200多部专著,4000余篇论文,研究成果蔚为壮观。在一般学人看来,陶行知研究不过是一般的学术的领域。但是,对晓庄人来说,陶行知研究却拥有情感的皈依,历史的传承,理念的宏扬,文化的认同,实践的召唤等多重复杂的意蕴。晓庄从20年代的劳山脚下的茅屋草舍再到50年复校时的红砖平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潘新和 《新作文》2004,(7):11-16
建国后至“革”这近三十年,写作教育建设在困窘中前进。发展得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我国职业教育调整了教育内容和方式,加强了与农村的联系,主要通过农业推广制和乡村教育运动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其主要举措对当今职业教育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苗春德教授的又一部力作《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作为国家“十五”出版规划重点项目《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中的一部,已于2004年11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它是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与层面,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乡村教育思潮和运动进行整体性的研究,也是十一届三中会和真理标准讨论以来关于这个问题的个案研究与局部性专题研究的继续与发展。到目前为止,本书是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研究方面的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的专著。它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17.
晏阳初(1893—1990)是现代中国及世界平民教育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家.是一位爱国教育改革家和教育救国论者。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晏阳初放弃了优裕的城市生活,走入农村,在河北定县开展改造农村的实验研究。他认为平民教育在社会改造和“民族再造”的过程中负有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关于中国教育史分期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教育历史的分期问题是有关中国教育史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合理地划分中国教育发展阶段,有助于把握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判定特定时期教育的变革与性质和合理地编排教育史论著体系。20世纪中国的教育理论界先后有过依据朝代更换、社会形态、时代特征、教育实践、阶级斗争等多种中国教育史分期法的探索,展现出面貌各异的中国教育发展史,合理的中国教育史分期应以教育实践为主要依据,也对历史年代、社会形态等外部变化因素有所依据。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是热点不断,乱象频发,人们本指望通过新课改来彻底剔除中国基础教育的诸般痼疾,可十几年过去了,热点还热,乱象还乱。人们有理由质疑:新课改是不是开错了“药方子”?在这个完全西化的“药方”中,杜威是专家、学者们言必谈及的一剂“猛药”。笔者认为,杜威不失为一剂“好药”,但杜威肯定不是一剂可以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20世纪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由兴盛走向衰落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项社会运动,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从而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在南京神策门外老山脚下,陶行知先生创办了试验乡村师范,即后来的晓庄师范;在南京栖霞山脚下,黄质夫先生则创办了栖霞乡村师范,即今南京栖霞中学前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