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国军 《林区教学》2013,(10):13-14
杜牧是晚唐诗坛极富个性的一位诗人,他的七言咏史绝句利用常见史料,善于翻案历史人物事件,抒发怀抱,借古讽今,阐述自己独到的政治见解,以期为统治者提供有益的借鉴。他咏史诗中含蓄委婉、标新立异、富于形象性的创作风格,在晚唐咏史诗中独树一帜,对后世咏史之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诗歌以题材区分而发展形成类型,并具有相应的社会功能,是古代文学中的一个突出的现象。如山水诗多抒写逸世之志,游仙诗多抒发愤世之情,咏物诗多寄寓人格象征之意等等。咏史诗是这些类型之一,而具有鲜明的现实批判性。左思是西晋太康文坛上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在他存留的十三篇诗歌中,《咏史》占了八首,也正是这八首《咏史》奠定了左思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从钟嵘《诗品》以来,左思《咏史》一直享有赞誉。但有意思的是,人们既推崇他的《咏史》,又认为他的《咏史》不是咏史诗的正体。胡应麟曰:太冲《咏史》,骨力莽苍,虽途辄稍歧,一代杰作也。”(《诗薮·内编》卷2)何焯云:“咏史者,  相似文献   

3.
中古咏史诗以《文选》诗“咏史”类所录为代表,大致分为三种形态:直接咏史、因它事而咏史、因历史地理景物而咏史。咏史与典故的区别在于,历史人物在诗中是否有主体地位。当时时代与社会对咏史诗的期望,即是写出诗人自身的感慨,诗人也是往这个方向努力的。中古咏史诗所咏人物有五类:传统题材所咏者、建功立业者、贫寒寂寥而有作为者、近代有超绝风度者、陪衬者。左思《咏史》为中古咏史诗佼佼者,其特点:以组诗的形式使自我咏怀合理化、多种多样的对比、不重事迹而强调境遇、个体抒情在时间上的扩张  相似文献   

4.
西晋左思今存诗十四首,八首《咏史》诗为其代表作,在中国咏史诗发展的过程中竖起了一座丰碑! 《昭明文选》有咏史诗一类,共选魏晋南北朝9位诗人的21首咏史诗。其中最早的是王粲的《咏史》,其次是曹植的《三良》,再次是左思的《咏史》8首。其实在左思之前的咏史诗及其作家,还要早一些,多一些。其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先秦《诗经》、《楚辞》中虽没有出现咏史诗,而在《诗经》中却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5篇,写的是历史,即记述周的祖先后稷的出世、公刘从邰迁至豳、古公室父再由豳迁往歧山、文王和武王的武功。“五篇连起来便成为一部周人建国的历史。”(余冠英《诗经选》序言)这与后来的咏史诗虽有所不  相似文献   

5.
有人称鲁迅是中国愤青的始祖,"横眉冷对千夫指",在虎狼成群,风沙扑面的时代,他以一支笔为投枪匕首,直插敌人的心脏。真正的愤青意味着一个人天然的正义感,对社会不公感到愤世嫉俗。其实,中国早有愤青传统,西晋太康诗人左思就是古代愤青诗人中的一位,而《咏史·郁郁涧底松》是他的愤青代表作。左思是西晋文坛成就最高的诗人,代表作有《三都赋》和《咏史诗》,刘勰有言:"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文心雕龙·才略》)十年写就《三都赋》,蜚声西晋文坛,风行一时,成语"洛阳纸贵"皆由此而来。如此才情的诗人何来愤怨?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钱志熙在《魏晋诗歌艺术原论》中认为,左思的《咏史诗》是其晚年退居宜春里的回忆之作。但《咏史》八首复杂的思想、中古诗人诗句的对比、《咏史》的流传都说明左思的《咏史》诗并非晚年回忆之作。  相似文献   

7.
胡曾的《咏史诗》是传统蒙书中咏史类的开山之作。自晚唐五代以降曾长期广为流传并远播异域,受其影响而纂就的同类蒙书多达数十种。从咏史诗发展的角度看,超巨型咏史组诗在晚唐的出现,无疑是咏史体制的历史性拓展,而胡曾《咏史诗》即首开此风者之一,其功实不可没。它以七言绝句一百五十首遍咏前代史事,涉及远古至隋的社会各层面,历史涵盖之广,容量之大、掌故之密集均达空前高度,这在咏史诗歌发展史上是个创举;加之作者历史观念比较通达而不迂腐,是非褒贬大抵稳妥而不偏执,文字浅近,诗风平易,遂使该诗集凭借整体取胜,以知识性与通  相似文献   

8.
左思是西晋杰出的文学家。他是当时重视形式而轻视内容的不良风尚中重振建安风骨的唯一诗人。他的八首咏史诗,被刘勰誉为“拔萃”之作。钟嵘冠之以“左思风力”。指出左思“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也批评他“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这固然是囿于齐梁时尚,但我们从中可知钟氏所谓“左思风力”并非指其诗的文彩,主要就其内容而言。很显然,左思不象以前的咏史诗人那样,只在客观铺叙史事中略见自己的意旨,而是能慷慨地以古人自喻,做到了“咏史而己之情性俱见。”他的咏史诗有强烈的抒发性。再加之他恰当而变化多端地以史实作为抒怀的素材,这就使他奔放热烈的感情能多角度地自由迸发。  相似文献   

9.
左思有《咏史》诗8首,胡曾有咏史诗150首。朱自清曾云:“咏史之作以古比今,左思是创始人。”胡曾的咏史诗作为唐诗顶峰之后的余波,虽无太高的思想和美学价值,但它们大量评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常为后世讲史演义小说所引用。这就是我选它们作为突破口,探讨咏史诗的特征及其与怀古诗之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进行叙述、描写、评价、凭吊、抒怀的诗歌,一般称为怀古咏史诗。由于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因此广义上又称为咏史诗。怀古咏史之作在魏晋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便已产生,到了唐代蔚然成风,出现了刘禹锡、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怀古咏史诗成了诗歌海洋中一朵耀眼的浪花。根据诗歌表现的意旨,怀古咏史诗可分成三种类型。下面就具体谈谈。  相似文献   

11.
历代诗人大都写过咏史诗,但在晚唐,出现了一些以咏史名家的诗人如汪遵、胡曾、周昙、孙元晏等,为晚唐诗坛增添了古朴的一笔。胡曾就是其中较杰出的一位。 一、胡曾生平考证 胡曾,生于唐末,身世沦微,生平资料甚少。《新唐书·艺文志四》载:“胡曾《安定集》十卷”;《全唐诗》卷六四七附传称他有《安定集》十卷、《咏史诗》三卷,  相似文献   

12.
杜牧和李商隐是晚唐咏史诗人最杰出的代表,他们均有明确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追求,其表现手法有同有异,对咏史诗的贡献在不同方面各有所得。杜牧和李商隐以自觉的创作意识与多方面的艺术探索,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及表现手法,成为晚唐咏史诗的集大成者。他们的创作承前启后,在咏史诗的发展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党绍辉 《成才之路》2009,(24):32-33
唐诗发展到晚唐,咏史诗呈现出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不少晚唐诗人创作了大量的咏史诗。在这些数量可观的咏史作品中,李商隐的咏史诗独具特色,显示出了不同凡俗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水准,为咏史这一体式的成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咏史诗,是直接采取史实进行构思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始于东汉的班固。但他写的《咏史》,仅局限在歌咏缇萦上书救父一事,没有借以抒怀寄慨,是典型的单纯歌咏史事。到了六朝的左思,咏史诗才发展为托史寄兴,借古人古事抒写自己的抱负或抨击当时的现实的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不过,左思有些咏史诗的写法仍和一般的用典相差无几,文学色彩较淡。后来,诗人们逐渐克服了重“史”  相似文献   

15.
左思在魏晋文学中的地位不可小觑。他的《咏史》八首开拓了咏史诗的题材,借咏史以抒己怀。在其诗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思想变化和复杂矛盾的心理。特别是所表露出的自信、自悲和自欺的心理从另一个角度呈现给大家一个真实而富有魅力的诗人形象。  相似文献   

16.
左思是晋初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常有讽谕,多表现对士族门阀统治的蔑视和反抗,风格豪放,绝少雕琢。语言简劲有力,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咏史》八首是左思的代表作,富有创关系意识,完全打破了前人“专咏一人一事”的老套,开借咏史而抒怀、借咏史以针砭时弊的新风。其中,以第二首批判门阀制度最为尖锐:  相似文献   

17.
左思的《咏史》诗,悲歌慷慨,高旷雄迈。名为咏史,实乃抒怀,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就左思《咏史》诗的思想性与独特的艺术成就作论述,从而管窥左思咏史诗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和它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王荣梅 《现代语文》2007,(10):26-27
晚唐诗人杜牧的咏史怀古诗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继承咏史怀古诗赋咏史事、借史抒怀的传统,选择典型场景或细节加以形象刻画,精炼的形象描写中寓含厚重的历史、深刻的哲理以及浓郁的时代悲感,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另一方面,以七言绝句形式论断史事、褒贬人物,通过评论分析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讽刺时君,针砭时政,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议论警拔,不落窠臼,气俊思活,雄姿英发。  相似文献   

19.
晚唐诗歌的创作主流是现实主义的怀古咏史,而其中最有特色的又是怀古咏史一类,刘沧以其独具一格的怀古诗以及对诗歌意境的开拓,使得他成为继李商隐、杜牧之后,堪与许浑比肩的晚唐诗坛上又一位重要的诗人。  相似文献   

20.
除了《诗经》里作为歌颂祖先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文王》等颂诗之外,真正抒情言志的咏史诗,始于班固的《咏史》。但它“质木无文”(钟嵘《诗品》语),可见是呀呀学语的习作。此后很长时间绝无嗣响,直到魏晋时期才风气渐开,出现如阮瑀《咏史》、曹植《咏三良》、左思《咏史》八首,陶渊明《咏荆轲》、《咏三良》之类作品。但仍未成气候,咏史诗的成熟繁荣要到中唐时期。咏史诗不仅起步较晚,其发展成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而我们如果反观辞赋对这类咏史题材的描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