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安徽职业教育发轫于清末民初。1902年,安庆即已创设武备学堂。翌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以后,安庆、芜湖、阜阳、太和等地陆续创办10余所实业学堂,设有农、工、商、医、政法等  相似文献   

2.
<正> 阜阳地区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与宿县地区同处淮河以北。全地区包括一个市(阜阳市)和十个县(阜阳、阜南、临泉、界首、太和、毫县、涡阳、蒙城、利辛、颍上);1982年人口普查时,共10,489,801人。阜阳地区方言(以下简称“阜阳方言”),属北方方言区的华北次方言,与宿县地区方言合称“阜宿方言”。  相似文献   

3.
太和清音,是戏曲苑中的稀有艺术,她源于寺庙,根植于民间,呈现出清雅悠扬之美,令人陶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宛梆是明末清初由陕西东路秦腔传入南阳后,结合当地的山梆等剧种和民风民俗而发展起来的一个稀有剧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宛梆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面对市场经济的新形势,稀有剧种面临生存危机,内乡宛梆剧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可为河南稀有剧种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宋代大儒张载认为"太和"是宇宙间万物相互关系的最高境界,是道的核心;"道胜"是孙子军事哲学思想的精髓。"道胜"思想与儒家文化中"和"的思想是相通的,它所追求的是和平、和解、和谐与融合,其最高境界就是"太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世界各国应以孙子以"太和"为内核的"道胜"思想为指导,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和解的姿态,理智地处理国家间的矛盾与纠纷,相互生存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清音十番是曾在清宫演奏的宫廷宴乐,在承德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清政府结束后,清音十番传入民间,由清音会至今代代相传。作者主要阐述清音会的历史渊源、乐曲乐谱的保存、乐器和演奏特点、现状等以及对清音会未来发展进行设想,对其进一步的保护工作提出一些可行性强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7.
亳州清音戏是中国安徽省亳州市及其周边区域流传的民间音乐曲种之一,它是清音与山东琴书、单弦牌子曲、南阳大曲、陕北曲子戏等多种曲种在亳州碰撞并融合的产物。关于它的文献记载极度匮乏,并且相互抵牾的地方很多。但是,通过对其口述资料的收集和梳理,可以揭示出该曲种概念的口头传播以及命名的潜在规律。通过对这些口述资料的特征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的口述人提供的个体记忆最终能够形成一种集体的关于亳州清音的记忆,对重构和解构亳州清音戏具有不同的力量和作用。通过亳州清音从业艺人的口述可以廓清亳州清音戏的四大源头和不同的流派,反映出他们在文化记忆缺失的局面下移形换步,通过曲艺向戏曲的转型的形式努力在社会文化供需平衡的夹缝中步履蹒跚地前行。  相似文献   

8.
5月23日,本刊主编邢铁华副教授拜访了阜阳行署分管文化教育的副专员方一本同志,就深化阜阳地区教育改革、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问题进行了对话。同时在座的有阜阳行署办公室副主任马宗礼同志、阜阳行署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陈树良同志等。对话采用问答形式。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阜阳传播。1925年,阜阳成立了第一个党组织——阜阳党小组。在党的领导下,阜阳开展了规模较大的工农运动。1928年,中共皖北特委成立,并领导了"四九"起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在阜阳的反动统治。阜阳地区早期党组织成立及其开展的工农运动、武装暴动,有力地推动了阜阳地区、皖北地区乃至安徽革命形势的发展,为党后来在阜阳、皖北地区开展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组织和军事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豫皖苏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陇海路以南、淮河以北、新黄河以东、津浦路东西两侧的黄淮平原上所建立的一块抗日根据地。它包括豫东的睢县、杞县、太康、商丘、鹿邑、柘城、夏邑、永城、宁陵、兰考、民权、西华、陈留、通许等县,皖北的涡阳、蒙城、宿县、怀远、毫县、凤台、寿县、阜阳、太和、临泉、颖上、灵壁、泗县等县,以及苏西北的肖县、铜山、赐山等县。全区总面积三万五千平方公里,人口近千万,其中我控制地区人口约三百万。  相似文献   

11.
采用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测定五华三黄鸡两个类群--丰华和太和类群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D-loop)全序列,比较分析其序列特征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五华三黄鸡2个类群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长度分别为1232 bp、1231 bp.与原鸡相比,五华三黄鸡的丰华类群和太和类群都发现14个变异位点,其中丰华类群的变异均是基因转换,而太和类群有13个转换和1个缺失,没有观测到颠换;A+T碱基含量分别占60.4%和60.3%,G+C碱基含量都约占39.6%.五华三黄鸡与其它19种禽类的D-loop基因序列同源性的分子进化树聚类结果表明五华三黄鸡类群与中国红原鸡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2.
太和观是中华思维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 ,是中华辩证法理论的历史积淀。太和范畴虽然是《易传》提出的 ,但它作为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 ,其内容却早已存在于华夏文化的精髓之中。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文化的不断整合 ,它已积淀为中华民族宇宙观的基本形态 ,从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导航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 ,太和观既是中华民族的宇宙观 ,也是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和存在模式 ,它是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政治观和伦理道德观及其人生价值观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太和善堂是庵埠五大善堂之一。该善堂于1901年由当地士绅创立,解放后停办,1984年重建至今。通过考察太和善堂的成立以及发展可以发现,这一传统慈善机构在历经百年风雨后仍然屹立不倒,不能忽略的就是宗教信仰与乡土情结的积极作用,还有与官方若即若离的关系,以及通过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建立起来的良好信誉。今天,太和善堂面临新的挑战,应当吸取其已有的积极因素,调整运作模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应用光镜、透射电镜以及ANAE法和IGSS法对不同日龄的泰和鸡哈德氏腺进行显微、亚显微结构和组化、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表明:泰和鸡哈德氏腺既是一外分泌腺,又是一以B淋巴细胞为主的外周淋巴器官.T,B淋巴细胞数量随日龄增长有所增加,至7日龄显蓄增多,14~88日龄较7日龄有所增高,但不显著,35日龄后则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5.
玄武起源     
玄武是武当山道教供奉的主神,史称北方之神,武当山亦称北山。武当山地处中国的中心地带,为什么称北方之神、北山,玄武起源于何时代.为什么改太和山叫武当山等问题,众说纷纭,成为历史疑案。数年留意查找许多有关史料,终于查清其大概:6300年前,帝高阳颛顼在江汉流域统领古三苗氏族,“以龟蛇缠绕的玄武为图腾”,供奉玄武的圣山叫太和山,太和山地处古苗的北方,故称北山。尊“颛项为北方神”或“北方玄帝颛顼”等,死后葬于汉水上游鱼山。发展到尧舜禹时代“古三苗国三苗九黎文化空前繁荣”被消灭。禹为统治“善留恶去”的遗存苗民,改太和山叫武当山,夏王朝允许玄帝以“披发跣足“龟蛇缠绕”的原始雏形供奉,是遗存的古苗民变成汉民族,继承并发展了玄帝和玄武神文明,并使时代不缺环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6.
论冯太后在北魏太和改革中的主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魏太和年间的汉化改革中,冯太后的作用贯彻始终。她确立了汉化改革的国策,主持了重要的汉化改革,培养了持续汉化改革的接班人,应该给予全面肯定。  相似文献   

17.
唐代两篇《牡丹赋》与"甘露之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唐时期,舒元舆和李德裕各自创作了一篇《牡丹赋》,然舒赋作年无考。笔经过认真考察和分析。认为舒赋作于大和九年,早于李赋九年。舒、李二赋所流露出来的创作心态和所表达的主旨,皆与当时震惊朝野的“甘露之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太和拳”是武当道派的历史拳种.根据“太和”的主旨,结合武当的今时今物的修行体验,创编的这套简易拳术,是对武当太和拳的一种承继和弘扬.  相似文献   

19.
明代,成祖以后的历朝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把玄天上帝奉为“护国家神”.明代《大岳太和山志》对明皇室的玄天上帝信仰做了大量记述.明朝二百余年闻,武当山编修了四部志书,不仅翔实地描述了明代武当山的盛况,而且忠实地记录了明皇室奉祀玄天上帝的史实.因此,通过对明代《大岳太和山志》的解读,既有助于揭示明皇室与武当道教的密切关系,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明代道教发展状况和社会政治现实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中心是农村土地问题,其核心也就是存在于农地中的农地产权制度问题。我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关系到国之根本且具有其基本合理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健全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一制度所固有的缺陷也逐渐暴露激化,给我国农业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显示出亟待改革之势。本文以安徽省太和县为例,通过对建国后太和县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考察和实证分析,试图对当前欠发达地区农地产权制度创新问题提供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