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二月初,菲律宾总统选举前夕,西方记者云集菲律宾。三十多个国家,临时派往菲律宾的记者、编辑以及与采访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一下膨胀到千余人,足足有一个团的“兵力”。当地报纸把这种现象称为外国记者“入侵”菲律宾。马科斯在里根政府的压力下,决定提前十六个月,于今年2月7日举行总统选举。这个决定在去年11月一宣布,美国新闻界就掀起了一股新闻“淘金热”。一位美国记者俏皮地说,美国新闻界时刻听从里根总统的召唤,他把脖子伸向哪个国家,美国记者  相似文献   

2.
举行记者招待会由来已久。19世纪上半叶,美国第六任总统约翰·亚当斯,他的总统任期是1825年到1829年。一年秋天,亚当斯正在流经白宫的波多玛河里游泳,河岸出现了一位女记者安妮·罗耶尔,要求采访总统。当时总统游得正高兴,没有答应记者的要求。罗耶尔是个大胆又倔强的记者,她不但没有走开,而且干脆坐在总统的衣服上,庄严地向总统发誓,如果总统不接受她的采访,她  相似文献   

3.
1刚做记者的时候没有尴尬,只有风光。记得第一次当记者,第一次到大港油田采访,坐在第一桌用餐很是风光,很是得意。一年后,又拿了批评油田某部门的小样被油田领导隆重接待,之后依旧风光地被小车送回,很有点得胜还朝的英雄感和大丈夫感。又一年之后,油田领导当了市委宣传部长。部长到报社慰问记者的时候,握着我的手说:“不用介绍,我们是老相识啦。”部长亲切,我很尴尬。于是我明白了,在油田我被捧到第一桌,完全是我们报纸的特殊地位给我的面子,说到底,人家再高看我也不过是报纸的替身。  相似文献   

4.
6月15日,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宣布撤销华盛顿邮报参与自己竞选活动报道的资格.之所以作出这项决定,是因为美国佛罗里达州臭兰多市发生枪击事件之后,这家报纸声称,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暗示美国总统卷入这场枪击案. 不过,也有美国学者认为,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这种做法是非常高明的竞选策略.现在美国的总统、法官和国会议员都失去了公信力,而作为美国第四权力的媒体也没有了吸引力,一些媒体被资本家所垄断,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心弱势群体,他们报道的内容以及报道美国新闻的角度令美国中下层居民气愤不已.  相似文献   

5.
最近,一本名叫《议事日程——克林顿白宫内幕》的书,在美国引起舆论界一片观注.该书一一列举了克林顿入主白宫前的豪言壮语,坐上总统宝座后在挫折、气馁、灰心气氛中难以兑现的种种鲜为人知的事实,字里行间一再形容克林顿“只是一个稚嫩的小孩子.”它的作者是老牌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如果是别的记者批评克林顿,那倒还无所谓,但伍德沃德批评他就不一样了.因为这个伍德沃德早在1972年他20岁出头,在美国私人报纸《华盛顿  相似文献   

6.
上任6年来,布什总统讨厌《纽约时报》,因为它经常刊登一些令白宫感到难堪的文章。在布什总统和切尼副总统出访的专机上,其他美国记者可以搭乘,《纽约时报》记者却上不去。尽管如此,创刊于1860年的《纽约时报》仍是美国质量最高的一张报纸,也是读者最喜欢看的报纸。  相似文献   

7.
忆杨刚同志     
1986年4月,我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讲学。经校方介绍,去独立城杜鲁门图书馆查阅战后初期英国对华政策的总统档案,意外地从一个卷宗中发现40年前杨刚向志写给杜鲁门总统的一封信。信用打字机打在两页白色打字纸上。第二页上信的末尾有用蓝墨水写的Yang Kang两字的签名。发信日期:1946年1月20日。地址:纽约市西69街116号。这是杨刚同志留下的一份珍贵的文献。全文翻译如下: 亲爱的总统先生: 本人是中国重庆一家中文报纸的驻外记者。不过我现在只是以一名中华民国公民而不是以我的报纸的代表的身份写这封信。  相似文献   

8.
《新观察》1989年第5期上有篇好文章,海外专栏作家梁厚甫的《旅美记者生涯三十年》,其中关于“改写人”的叙述对人颇有启示。文章说:“我注意《波铁摩尔太阳报》所刊的消息,发现第二天该报记述总统的谈话,并不是由该记者(指采访者)署名,而署名的另有其人,有时也有该记者的署名,但署名却排在第二位。我忍不住寻求原因。该记者说,美国报纸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在街上如果碰到‘人咬狗’的新闻,就由跑腿的记者执笔来写,因为这新闻是社会性的,无关重要。碰到政治和经济性的大新闻,跑腿记者所写的东西,只能视为原材料,送回报馆之后,是由一种‘改写人’(Re—writer)来改写。政写人比之跑腿记者有更深资历,一是文笔较好,二是对‘国际关系’以及‘经济’问题,有较深的学养。叙述的时候,用的不是记录文体,而是夹叙夹议的文体。”在我国,由学养高深的大记者(同时往往兼任不大不小的新闻“官儿”)对重大政治,经济新闻进行述评的作法也是有的,但不太时兴“夹叙夹议”。在梁  相似文献   

9.
约瑟夫·坎贝尔(W.Joseph Campbell)戳破了一些经久不衰的媒体神话.新闻业是靠讲故事吃饭的职业,所以它的历史充满一些引人注目的故事并不会令人感到吃惊.想想把总统拉下马的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传奇,或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主播沃尔特·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有关越南战争的节目,使得总统林登·约翰逊高呼"如果我失掉了克朗凯特,我就失掉了美国的中产阶级"的壮举.  相似文献   

10.
4月27日,里根总统在中国访问的第二天,我在下午四点多到长城饭店参加美方在新闻中心举行的“吹风”会。“吹风”开始之前,我同美国一家地方报纸的记者闲聊。他告诉我,在到达北京以后的一天多时间里,他已经发回去四篇稿子了。当我问他参加了哪几项采访活动时,他回答说:“除了昨天下午的欢迎仪式外,别的采访都没有参加,因为我不在那几个‘普尔’里。”  相似文献   

11.
十年前,当网络媒体刚刚兴起的时候,一位英国的传播学教授对我说:未来的网络媒体有可能把各类新闻资讯一网打尽,100年之后的报纸形态必将发生根本性改变,记者这个职业也必然因此发生根本性改变.到那时,报纸将不再是提供信息资讯的新闻纸了,因为提供资讯的功能已经被网络媒体基本取代,报纸必须在新闻解读和深度分析上下功丸记者也不再是具有采访垄断权的职业了,因为网络时代人人都会成为"公民记者",那时候我们需要的"记者",将是一些能够帮助人们释疑解惑的"社会学家".  相似文献   

12.
如果要说哪一份报纸能代表美国,很多人会提出《纽约时报》。然而近年来《华盛顿邮报》后来居上的势头非常迅猛,这个势头始于15年前的“水门事件”。当时这家报纸的两名记者伍德沃德和范斯坦因在发现线索后穷追不舍,终于搞出了牵连到白宫最高领导人的一大政治丑闻,最后迫使尼克松总统辞职。这两位名噪一时的记者事后还写出了《总统的诡计》一书,并由几位著名明星领衔主演,将其情节搬上了银幕。《华盛顿邮报》由此而开始声誉鹊起。去年11月以后,美国政界又一丑闻“东窗事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美国访问的时候,遇到不少新闻界同行中的小报记者,他们常常忧心忡忡地诉说小报的困难处境.辛辛那提一家报纸的记者说,如果他们的报纸经营不好,就有被某个垄断集团或报系并吞的危险.他们习惯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这类大报的报业集团称作"王国"或"帝国".我们在美国的几年里,愈来愈发现经营新闻事业的企业垄断化程度加速的现象非常突出.美国是个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新闻行业的竞争和垄断,不仅是争夺利润的结果,也是大垄断财团之间争夺的一个缩影.一些驻在美国的外国新闻记者同行感慨地对我们说,美国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报业就已经比较地集中经营了.报业巨子赫斯特在一九二四年就对美国报业控制在他的对手  相似文献   

14.
我的好稿没人用 7月16日晚上,当同事向我报告喜讯说,美国侨报和香港的几家报纸巳经登出文章,称我是中国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的一位采访奥运会的女摄影记者的时候,我正含着眼泪坐在传真机旁生闷气;这天,中国代表团在奥运村举行升旗仪式,它是奥  相似文献   

15.
多少年来的等待,多少年来的心愿,终于盼来了香港回归祖国的这一天!此时此刻,对于香港,对于香港朋友们的思念之情也更为热切。 去年8月,我率浙江小记者团赴香港采访。这件事引起香港新闻界的关注,许多报纸的记者跟踪小记者采访。在接触中,我感到香港新闻界朋友对工作十分投入。有一天,小记者们采访完浙江籍前辈邵逸夫,十多位香港记者就围着小记者们进行了采访,提  相似文献   

16.
近三个世纪来,报纸都是印在纸上的新闻,但是不久前在美国进行了第一次"电子报纸"试验.《哥伦布电讯报》开始通过一种称之为电脑服务的电脑系统,把它的整篇社论内容传送给全国三百家终端装置.家庭收阅者每小时花五美元,就可以坐在一台电脑的键盘旁,打电话让电脑的荧光屏显示当天《哥伦布电讯报》上刊登的消息目录.收阅者可以从索引中挑选任何一篇文章阅读,读完之后可选读下篇文章.如果一切按计划顺利进行,明年还有十三家报纸  相似文献   

17.
<正>谈到Circa的设计理念,不得不提及《今日美国》。记得1984年我刚到华盛顿任驻外记者时,这家报纸刚创办不久。该报记者在白宫或国会采访,当时的主流报纸如《华盛顿邮报》等并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但该报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与众不同的路,新闻短小精悍,在美国主流报纸一片黑白的年代,该报采用彩色印刷,而且多用图片。主流媒体将这家报纸称为"电视式报纸",连街头的自动售报机也设计成电视模样。10年之后,《今日美国》在美国不仅站稳脚跟,还抢了主流大报的风头,成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只能屈居"老  相似文献   

18.
第三世界的经济记者们关心什么?美国的同行又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我带着这些疑问同几位北京经济报纸的记者参加了今年11月7日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处举行的首次以经济报道为题的卫星直播“南北对话”。代表“南方”提问的是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和香港等地的记者,代表“北方”回答问题的是美国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部几乎让人瞠目结舌的纪录片,最近流传到了广州,感觉是全城白领丽人都在传看。导演是香港的黄真真,此片去年在美国得了纽约国际独立电影展最佳国际电影奖。 片子一开始,是黄真真坐在酒吧的角落,面对镜头说:有一天我想,如果拍一部片子。让女人来谈性,那会怎样?于是就有了《女人那话儿》。该片一共采访了63  相似文献   

20.
《新闻爱好者》2005,(11):9-9
香港的确很幸运,有一群敢发问的记、一片朝气勃勃的传媒景象。本地现有约50份日报和800份期刊.约100家国际传媒机构落户香港。新闻、资讯自由流通.是香港成功的一大基石。是这个亚洲国际都会极为重要的资产。美国总统杰弗逊曾说,若要美国在有政府没报纸、或有报纸没政府之间取舍.他会毫不犹疑选择报纸,杰弗逊不用面对这抉择,我们也不。在香港,我们有一个坚决维护资讯自由流通的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