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谏议大夫陈省华(公元939年——公元1006年),有三个儿子。大儿子陈尧叟中状元后,当了宰相;二儿子陈尧咨中状元后,当了节度使;三儿子陈尧佐中进士,后来当了丞相。这一家父子全是显贵,社会地位很高,所得俸禄也不少。可陈省华却让妻子每天带着儿媳妇下厨房做  相似文献   

2.
本文全面分析了《陈省华神道碑》和《陈尧佐自制墓碑》对于研究陈省华、陈尧佐乃至整个陈氏家族的学术价值,指出二碑证实了省华、尧叟、尧佐、尧咨等陈家主要成员聚莽河南新郑的史实,纠正了宋元文献关于陈氏家族历史记载中的众多错误和疏漏。  相似文献   

3.
小议状元     
“状元”作为科举制度的专有名词始于隋朝,隋炀帝召试天下土子,朝廷设置进士科,其榜首者,谓之“状元”。唐代第一名进士称之为“状头”;宋时曾将进士第一冠以“榜首”,至开宝年间,定殿试贡士之制,才改称“状元”;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分三甲取士,真宗时又分三甲五等,一二等曰“及第”,三等曰“出身”,四、五等曰“同出身”,北宋时一甲三名均可称“状元”;元代一甲亦限三人,然第一名者乃称“状元”,明代洪武年间一甲第一人可  相似文献   

4.
高考结束,各地都把文理科第一名称作“文科状元”、“理科状元”;第二名称作“榜眼”;第三名称作“探花”。那么,状元、榜眼、探花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它们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特定称谓。先秦有三年举行一次考查乡人“德行道艺”的“大比”,汉代选拔人才采取“察举”的制度,隋代则设“进士”、“明经”两科取士,考试成为人才选拔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早期称某人为"状元"只是民间行为,并无权威的界定。金章宗承安四年(1199年)最早给状元一词作出界定,此时距进士科创立594年。此后,明、清政府也都给状元一词做过界定。金代"状元"一词的含义跟明清是一致的,指国家级进士科考试的第一名。  相似文献   

6.
康学伟等《中国历代状元录》、周亚非《中国历代状元录》的五代状元名单中都列有丘旭和乐史。其实他们是同榜的南唐进士,一榜出现两个状元殊属失考。 宋·马令《南唐书·丘旭传》云:“丘旭,字孟阳,宣城农家子也……凡九举而曳白者六七,然自励弥笃,不以为耻……再就乡举,明年春试《厚德载物赋》,旭为第一。”有人据此以丘旭该科状元。其实,这是个误会,考赋得了第一,并非就是进士第一,因为不光只考一场赋。又,《十国春秋》卷一一六载:“南唐给事中乔匡舜知举,进士及第者五人,即丘旭、乐史、王则、程渥、陈皋也。该举数升降,…  相似文献   

7.
益智推理     
《好同学》2004,(11)
1、有A、B、C、D、E5个亲戚,其中4个人每人讲了一个真实情况,如下:(1) B是我父亲的兄弟(2) E是我的岳母(3) C是我女婿的兄弟(4) A是我兄弟的妻子====上面提到的每个人都是这5个人中的一个(例如:当有人说“B是我父亲的兄弟”, 你可以认为“我父亲”以及“我父亲的兄弟”都是A、B、C、D、E5个人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8.
<正>在从前的戏曲里,常有书生一朝鳌头独占中了状元,于是,好事纷至沓来,金殿封官,骏马得骑,还会娶上漂亮公主做老婆。金殿封官,状元封以何等官职呢?按戏曲小说所讲,不外乎礼部尚书、八府巡按,最不济也来个到各省主持巡回考试的学政。但实际上,状元的官职有规定,而且品位也比戏中的低得多。以清朝情况而论,会试过关成为贡士,然后在太和殿举行进士考试,头名由皇帝点定,即是状元,其次是榜眼和探花。这头三名合称"一甲进士",可以得到"进士出身"头衔。只有这"一甲  相似文献   

9.
现代著名老作家汪曾祺以“父亲的儿子”和“儿子的父亲”双重身份,为我们撰写了一篇父子间无须代沟的传世佳作——《多年父子成兄弟》。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全文的中心。开篇第一句用“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点明主题。接着文章从“绝顶聪明”、“很随和”、“关心我的学业”三个方面表述了“父亲”的性格特征。作者的老家在江苏省高邮县,试想,文中事例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父道尊严”在作者家里已变成了情同手足的兄弟关系。这不能不说是对封建制度的背叛,是一个社会的进步。作者在第五段中用了一个“…  相似文献   

10.
若说状元驸马 ,得先从状元谈起。何谓状元 ?状元是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 ,起于唐代。科举制度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 (省级的考试 ,考中者为举人 )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 (礼部主持的三年一次的由乡试考中的举人在京城参加的考试 ,考中者为贡士 )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 (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在殿廷上亲自发问的考试 ,考中者为进士 )第一名称“状元”。何谓“驸马” ?相传 ,秦始皇经常出巡 ,每次都要大显军威 ,组织一支庞大的陪巡队伍 ,为防不测 ,秦始皇就在队伍中安排了许多“副车”。每辆“副车”内都坐着一个同秦始皇服饰一样的“替…  相似文献   

11.
父亲做补鞋匠,千针万线,织一个美丽的梦;儿子摘下“状元”桂冠,一步一步,都是汗水与信念印痕。  相似文献   

12.
曲阜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几千年来,这块古老的圣土上孕育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在清代就出现了数位善诗,颜光敏兄弟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颜光敏与兄光猷、弟光数系同胞三兄弟,世称“曲阜三颜”。三人先后都中了进士。而且给后代留下很多诗,曲阜至今流传着颜氏“一母三进士”的佳话。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的状元进士之家⊙唐群状元,三年一考,举国之大,仅一人而已。所以,即使是那些踌躇满志的人,大都把中进士当作目标,而不敢再有更大的奢望。但幸运有时也会接连而来,形成状元家族的罕见现象。唐代的家族状元,都在晚唐。父子状元有咸通十四年(873)的归仁泽...  相似文献   

14.
《苏武》课文,(《高中语文》第三册)开头处,“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课文注云;“苏武的父亲苏建立过功,苏武兄弟三人……都因此做了护卫皇帝的武官。任,用。……”前面两句,意译原文,尚无不可,后面“任,用。”这一解释,实未能完全解出这里“任”的含义,且易引起误解,以为是指苏武的“父”被任用。实则“任子”系汉代一种制度,“任子令者,……吏二千石以上视  相似文献   

15.
谈“状元”     
“状元”一词与科举制密切相联。科举始于隋,然隋无“状元”之称。“状元”唐代始有,唐代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为礼部试,又称省(尚书省)试。省试分为常科和制科两大类,常科种类较多,进士科乃常科之  相似文献   

16.
通读周腊生先生的《唐代状元谱·唐代状元奇谈》后受益匪浅。这是他状元研究系统工程中的又一本力著,是状元研究领域的一朵奇葩。它不仅集学术性、知识性、鉴赏性于一身,而且其研究独树一帜,考证别具匠心。对它的专业和权威评价已尽在书前的两篇序中,笔者不再赘言。我看后的感觉就是没有超人的毅力、没有过人的细致是完成不了这种宏篇大著的。看的过程中,发现书中尚有些编校错误,尽管瑕不掩瑜,但还是应该指出来,以就正于作者与天下方家。 【之一】第182页第4-5行载:“本朝举行进士考试6次,共取进士26人(首次取士数缺),应有5名状元……”,…  相似文献   

17.
赵志伟 《教师博览》2013,(12):56-57
<正>状元,这个名称其实很复杂。科举考试中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或称为殿元。按唐朝制度,凡赴礼部试者都须"投状",故列第一名者也叫状元,也叫状头。但宋时除第一名外,第二、三名也可称状元,宋俗称"一甲三名"。唐宋两代考进士须上京城赶考,由尚书省礼部组织考,所以也称"省  相似文献   

18.
时下,关于我国历代科举及其所产生的状元的研究著作多了起来。这说明有较多的人在探讨我国独有、影响深远的科举文化,从一个侧面显现了新时期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是可喜可贺的。但是,其中也夹杂了一些不够严肃的作品,值得我们注意。不说别的,就是“状元”、“殿试”、“殿试卷”这几个科举名词就被一些人用得很滥。 “状元”,简单地说,应该是国家级进士考试第一名的特称,而不是各种名目的科举考试第一名共同称呼。有的人混淆了这个界限,将“博学鸿词”、“贤良方正”等制科的第一名也当作状元进行研究,是不妥的。严格说起来,状元应是:由皇…  相似文献   

19.
状元之路     
中国历来就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古训。而古人所谓的三百六十行,是当然没有自学考试的。然而,就是这不在“行”的自学考试,在廊坊市也出了响当当的状元———赵宝山。状元是什么?状元就是第一;第一就是状元。赵宝山正是凭着手中握有的一个又一个“第一”成为廊坊市前前后后六万多名自学考生中名副其实的头名状元:一人独得四十二门课程的单科合格证,全市第一;一人独得两个专科、两个本科共四个专业的毕业证,更是全市第一;一人独得工学和经济学两个学士学位,还是全市第一!状元是荣耀的,因为它代表着才智;状元是残酷的,因为它以付出艰…  相似文献   

20.
我家是不折不扣的“球迷之家”。哥哥、弟弟和我都是铁杆足球迷。但和父亲比起来,我们又只能算是业余球迷了。惟有父亲,才是我家的“职业”球迷。 父亲起初是个足球盲,之所以后来成为“没有足球就吃不下饭”的超级球迷,完全是因为受我们兄弟三个熏陶的缘故。因为父亲起初不懂足球,所以也就特别不爱看足球比赛。而且不光自己不爱看;就连我们兄弟几个要看时他也往往不肯调换频道,说什么“老是不进球,踢来踢去有啥看头”。在他的眼里,好像看足球比赛就是看进球,至于战术的运用、整体的配合等都不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