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切中外反动派都是尊孔反法的。近年来,苏修突然对二千多年前中国法家思想的最大实行者秦始皇大感兴趣,一个劲儿地骂起秦始皇来。他们加给秦始皇的罪名之一是“为了确立自己的政权和夺取他所知道的世界——即天下的霸权。” 秦始皇曾经“夺取”过“天下的霸权”吗?不!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生活在我国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初期。他固然是封建皇帝,压迫和剥削过中国人民,但是,他是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利益的代表,他一生活动的主要方面,是代表了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了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
叛徒、卖国贼林彪和历代的反动派一样,都咒骂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暴政”.“焚书坑儒”真是这样的一件坏事吗?只要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加以分析,就会看清“焚书坑儒”的实质是什么,也会知道林彪之流大骂“焚书坑儒”的目的何在了.(一)“焚书坑儒”是在秦统一六国后,儒家和法家的剧烈争论——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引起的.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实行郡县制;儒家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坚持恢复分封制.公元前二一三年,儒家淳于越在秦始皇举行的一次、宴会上,大肆攻击郡县制,叫嚷:如不恢复奴隶制之古,就不能长久统治下去!已升为丞相的法家李斯当即奋起批驳淳于越的谬论,并揭露反动儒生以办“私学”为名,结党营私,制  相似文献   

3.
约两千年来,"焚书坑儒"这一传统历史名词和成语一直为学界所习用.大家评论一致的说法是:第一,这是秦始皇一大暴政.第二,"儒"系指孔子的儒家诸生,是指当时社会绝大部分知识分子.第三,这一暴政极大摧残了我国古老传统文化.如今,有学者撰文提出:秦始皇"坑儒"应为"坑术士",并不是坑儒生.本文不同意此种观点,认为:第一,"坑儒"的"儒"就是指儒家诸生.第二,学术创新首先应当弄明白原载史料的原委,前因后果,把原文看仔细,不可顾此失彼,片面引用,就断然得出结论.第三,对历史上众目共睹的历史大事件、历史大人物,一定要从历史发展的全貌来评价.尤其是"焚书坑儒"这样两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不仅是杀几百个人的向题,它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究竟起了多大作用,有多么深远的影响,是更值得探讨估价的.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代史上,围绕着评价秦始皇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儒法之争。国内反动派反对秦始皇,帝国主义也攻击秦始皇。这一事实充分证明毛主席关于“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是非常亲热的两兄弟,它们结成文化上的反动同盟,反对中国的新文化”的论断无比正确。今日的苏修与林彪尊孔反法,遥相一呼一应,正是这种反动同盟的表现。其目的都是要颠复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因此,看一看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如何勾结国内反动派攻击  相似文献   

5.
<正>两千多年前的秦朝第一次实现了大一统,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乱。为了巩固与发展这个大一统的国家,秦朝的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的新措施。这些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然而没有改革是不流血的,秦朝的焚书坑儒就是一骇人的事件。但是焚书坑儒的发生以特定的时代为背景,影响有利有弊。今天的我们不仅仅要探究它的利弊,更要以史为鉴,从中寻找启示,古为今用。一、从焚书到坑儒  相似文献   

6.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反对采取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主张恢复把土地分封给子弟们的古代分封制。丞相李斯反对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建议焚烧惑乱人心的典籍。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言,下令焚书。第二年,许多方士和儒生奉命去寻  相似文献   

7.
发生在秦王朝的焚书坑儒,许多人都把它看作一回事,其实,“焚书”和“坑儒”是两回事。焚书的决策和行动在前,坑儒事件发生在后。它们的背景各异,时空不同,然其本质却是一致的,即实行愚民政策,以便专制独裁。  相似文献   

8.
对待“焚书坑儒”,向来就有不同的评价。但是,这几年听到的差不多是一片赞扬声,似乎再没有人说它的坏话,我很纳闷,对这一历史事件,难道真的要永献赞歌吗?翻阅有关材料,总觉得疑问很多,感到这一不大不小的历史事件,涉及的问题却至为广泛。它关系到如何分析战国以来我国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关系到如何分析秦始皇的功过,如何分析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特点,如何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关系到如何分析汉初政治的历史背景,也关系到如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9.
<正>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皇帝,其拥护者众多,贬斥者也不少。但不管是拥护者还是贬斥者,都在一件事情上取得了共识——秦始皇的确做过"焚书坑儒"之事。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秦始皇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一次活埋了400多位儒生。这些儒生都是信奉儒家经典、知识渊博的精英。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误解,更是一种因秦始皇暴戾而产生的偏见。  相似文献   

10.
秦始皇焚书坑儒已经两千多年了,“文化大革命”前后,诸家高校中国通史教材大抵套用“两分法”的模式,对焚书坑儒也“一分为二”。近年,由十所院校编写的、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史》(通称“十院校本”),首先在体例上将焚书坑儒纳入“巩固统一的措施”,接着在叙述焚书坑儒后评论道:“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师古’与‘师今’,两种政治思想斗争激化的表现,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为了巩固统一,禁止‘以古非今’的反动活  相似文献   

11.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反对采取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丞相李斯则认为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建议焚烧惑乱人心的典籍。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第二年,许多方士和儒生奉命去寻找仙药,结果当然没有找到,于是他们就攻击秦始皇。秦始皇大怒,将460多名方士和儒生在成阳活埋。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     
秋高气爽,万物含笑。优扬的运动员进行曲袅袅在空中,秋季运动会正在紧张、热烈地进行。“叭”一声枪响,参加女子八百米长跑的运动员们争先恐后抢道而奔。随即“加油”的喊声此起彼落。跑道上十几个人,我在中间,大约跑了四百米,我就累得气喘吁吁,腿也变得不听使唤。眼看就要落在后面,突然,我瞥见了我班的班主任李老师。她正用期待,鼓励的眼光望着我,嘴里  相似文献   

13.
现行历史教材及教辅资料都把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秦始皇“焚书坑儒”解释为: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史》以外的列国史记,对私藏的《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  相似文献   

14.
"焚书坑儒"是中国古代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史学界对于这一事件的研究也已经比较深入。尤其是近代以来,许多史学界大家都对这一问题发表了看法,无论是中国通史、秦汉史,还是文化史、儒学史、学术史等著述中都会涉及到这个问题,并且著者都予以深刻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此问题也发表了大批高质量、高层次的学术论文,为"焚书坑儒"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去年十月三十一日,苏修《共青团真理报》刊登了一封三位青年的来信、信中说,他们打算“到挣钱多的地方去”“挣一辆小汽车”,希望编辑部介绍一个“挣钱多的工作”。随后,一位苏修教授对此信放了一通议论,说“年青人想多挣钱,就应该让他们挣”;声称学习、掌握知识等是“产生高额利钱的贮钱匣”;并且摆出一付“社会主义”理论家的恣态,大言不愧地嚷道:“须知我们社会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真是神奇极了,“一个重要原则”竟是如此妙用!赚钱发财,这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在  相似文献   

16.
秦始皇皇冠两侧各系着一条带子,带子上穿有玉珠,叫“充耳”,表示皇帝不听坏话。如果有人说坏话会被“充耳”挡住。成语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观摩了一位年轻历史教师的课。内容是人教版初中《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10课"秦王扫六合"。根据初中历史课标的内容标  相似文献   

18.
“海龟”变“海带”,这两年已经成了媒体的俗语。大量海外留学的学生,特别是留美学生,出去辛辛苦苦闯荡一番,回来本来指望鲤鱼跳龙门、身价百倍,想不到连工作也找不到,只好待业。有心里不平衡者,抱怨国内不识人才,希望能够得到特殊待遇。其实,哪里仅仅是国内“不识人才”。最近读“华尔街日报”一篇报导,许多外国企业也更看重国内土生土长的人才,把到美国大学镀了一层金的海龟放在一边。甚至有的老板认为,越土的越好,特别是那些连英语也不会讲的,往往最能干。他们经历丰富,对中国社会了解,更知道中国的消费者需要什么。反是那些削尖了脑袋往…  相似文献   

19.
一些中小学领导常常概叹:现在的青年教师素质差,好高鹜远,不守本份,缺乏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和工作热情."一些青年教师则感到不被理解、感到压抑,认为"中小学不是用武之地."加上一些诸如物质待遇等方面的原因,他们想方设法跳出教育系统.暂时不能走的也"身在曹营心在汉",对本职工作缺乏热情.他们既没有动力驱使其去研究教育教学,工作上更不肯认真,怕做出成绩给日后调动带来麻烦.这种情况如不尽快解决,将会造成师资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给教育事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我是一个青年教师,从关心教育事业的前途出  相似文献   

20.
朱雪琴 《家教世界》2022,(32):14-15
<正>孩子性子特别急,只能赢不能输,一旦做不到就脾气很大?这是很多家长向我反馈的一个现象——现在的孩子们怎么那么不抗压?无法接受失败呢?抗挫力,是一个人自信与否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足够自信时,即使暂时做不到,也愿意承认和接受,进而想办法下次做得更好。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们的抗挫力越来越低?一个“只能赢不能输”的孩子,到底是怎么炼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