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张诗蒂在《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传媒“女性化”趋势探析》一文中写道,数据统计显示,传媒存在“女性化”趋势,女性人物和女性话题在传媒报道中频繁出现,女性似乎受到足够重视。但是,只要进入社会文化层面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后现代社会的传媒“女性化”趋势究竟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社会史学的影响下,美国教师女性化问题成为教育史学者探讨教师职业、教师教育等问题不可回避的领域。本文第一部分介绍美国教师女性化的过程及特点;第二部分梳理研究者对教师女性化的原因分析,并重点讨论了女性主义学者从社会性别视角对此问题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教师群体女性化现象初探傅松涛教师群体女性化现象,是我国教师队伍性别结构在近十多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变化。这种现象对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建设和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日益明显地带来了一些重要影响,它也深层次地反映着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惯性和现实变化趋势。无论从...  相似文献   

4.
传媒“女性化”趋势是后现代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女性化”的实质是女性在传媒中被边缘化和私人化,并在男性视域里受到更大的文化贬抑。传媒“女性化”与女性话语权的缺失形成一种悖论关系。传媒作为女性形象的强大塑造者,具有为女性建立新的行为标准的潜力。传媒在塑造女性形象时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教育》2012,(8):17-17
张然在2012年7月16日《京华时报》撰文指出:近日,教师蓝皮书《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发布会九糸举行。其中指出,目前我同教师性别结构呈现“女性化”现象,不利于男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性别比例发生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女性化趋势,而这一趋势在我国农村地区表现更加复杂。从河北、云南、贵州三省五县的调研来看,农村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的女性化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而农村教师队伍的过分女性化不利于农村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对女教师自身也形成一定的制约。因此,要从政策上加以重视并提出相应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7.
《教育》2012,(22):17
张然在2012年7月16日《京华时报》撰文指出:近日,教师蓝皮书《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发布会在京举行。其中指出,目前我国教师性别结构呈现"女性化"现象,不利于男生发展。从性别角度,蓝皮书指出中小学教师队伍愈加"女性化"。截至2009年,中小学专任教师队伍中,总体上女性教师所占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群性别构成的女性化现象特别严重,使儿童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性格形成处在一个性别结构不合理的成人群中,不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这不能不引起家长及社会的忧虑。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依据现有教师数据作为分析、评估的基础,选取北京、河南、安徽和福建四地,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现象的现状及成因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呈现女性教师比例整体持续增长的趋势,但在不同省份、城乡、学校类型、学段和学科等方面呈现一定差异;教师职业已形成一定的性别垂直隔离。这种变化源自"女进男退"的过程,是社会教育发展、教师职业性别标识化和教师职业吸引力下滑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教师队伍的"女多男少"现象被"女性化"和被"问题化",是夫权意识形态下被构建起来的、具有预设价值判断的问题阈,具体表现为社会性别二元对立、教师职业简单性别气质类化和轻视女性教师专业性等。本研究据此提出满足儿童发展的多元需求、消解教师职业性别隔离、保障和完善学校教育丰富性的建议:(1)加大教师专业形象宣传,打破教师职业性别壁垒;(2)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与工资待遇;(3)提升师范生的性别素养,加大男性教师储备力量。  相似文献   

10.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和民族关系错综复杂的宋代时期,其音乐文化的发展也处于重大转型期。由此而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如世俗化、商业化、小型化、多样化等等。以往学术界对这些变化已有过广泛研究,但笔者发现除此之外仍有新特点被长期忽视,比如——音乐女性化等。本文对宋代音乐女性化在宫廷和民间的表现进行整理研究,以期能对全面理解转型期宋代音乐的特征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农村劳动力逐渐向非农部门转移,而由于家庭决策和传统社会分工等原因,农业生产逐渐呈现女性化趋势。通过综述前人有关农业女性化和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研究,总结农业女性化的多种成因及其对现代农业发展影响,并分析其中有争议的观点。最后,结合理论研究和实际情况分析农业女性化现象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教师群性别构成的女性化及其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负效应荆建华河南教育学院教育系一教师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群的性别构成是这一因素中的特殊维度,即指教师群中男女性别的组合状况。这种组合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水平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目前尚...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菩萨造像女性化的社会成因进行了多角度探讨。菩萨造像女性化,不光存在艺术层面的原因,更多的是社会层面的因素。佛像女性化的渐进式演变,服从于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男孩女性化”现象是近年来不断突显的社会现象,导致男孩女性化现象的原因很多,究英根源主要来自四个方面:文化、社会、学校、家庭,而这四个方面的因素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从当今的学校教育来看,教师对学生的性格导向是呈女性化的,无论是评三好学生,还是选班干部都是以女孩子的性格为标准:听话、顺从、谦虚、文静、行为端庄、举止规范、认真仔细、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纪律。学校和老师所要求的这种好  相似文献   

15.
自1980年以来,小学教师队伍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出现了明显的女性化,因而带来一系列问题。据统计,从1988年——1990年三年内,广州市师范学校分配到市区的毕业生有525人,其中男生81人,女生444人。男女生分别占15%和85%。师范学校男女生失衡,必然导致小学教师队伍女性化。据市教育局1989年统计,四个老城区现有小学教师8134人,其中女教师有6508人,占80%。如越秀区有专任小学教师1724人,其中女教师1380人、男教师344人。在这344人中,有  相似文献   

16.
艾滋病女性化防治的社区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滋病和艾滋病毒也许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称得上是全球的流行病,艾滋病中的性别差 异正在引起人们的注意。在女性感染者不断上升的基础上,形成了艾滋病的女性化趋势,在女性化的预防和 治疗过程中,需要社区的支持功能。  相似文献   

17.
在师范院校的师范生中,女生占多数,男生占少数,男女性别生态比例不协调。师范生群体的女性化与基础教育教师性别生态失衡,影响教育教学秩序,影响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影响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与发展。为此,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基础教育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吸收优秀男性加入到基础教育队伍中。  相似文献   

18.
当前全球范围内呈现了小学教师群体女性化现象,且愈演愈烈,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以赣州市某县最大的两个镇A镇与B镇的所有小学教师为样本进行分析与探讨。研究调查表明,该县小学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城镇比乡村严重,小学比初中、高中严重,加入教师队伍的男性逐年减少,呈老龄化趋势,农村地区管理岗位中男教师占绝对比例。针对以上现状,就如何解决小学教师群体女性化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滁州学院学报》2015,(4):47-50
农业女性化是农村农业生产和农业劳动越来越多地由妇女承担和完成的现象。农村出现大规模剩余劳动力是其形成的重要条件,女性劳动力素质处于劣势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传统的性别观念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农业女性化造成农村人口劳动力结构变化不利于农业发展,以及造成农村劳动力人口素质普遍降低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农业女性化不仅造成婚姻不和谐,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老年养老分别带来隐患和危机,也使女性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以及自身发展受到威胁。为此,要以整体性的思路治理农业女性化这一现象,坚持城乡统筹战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引入社会性别意识,制订政策扶持农村妇女发展;加强人口的宏观管理,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进行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为农村女性安全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宋词以其独特的审美情韵成为古代文学艺苑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全宋词》电子计算机检索系统”对两万余首宋词中高频字的检索结果反映出其鲜明的女性化倾向,而宋词女性化倾向的形成有着深层的社会、文化、艺术和心理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