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西方男权文化已成定式,男性作家在这些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以他们自己独特的视角并通过他们的想象和理解塑造了他们笔下的女性形象。文章试图从男女两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诠释角度着手,运用女性主义的批评理论去客观解读西方男作家笔下的女性意识观。  相似文献   

2.
历代中西方文学作品都曾将众多的女性形象作为特殊的审美观照对象,文章对女性形象表现物质属性的美学意义,所反映出的社会善恶观念和女性形象具有的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双重含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纵观女性形象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社会地位的演变和女性意识的觉醒,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对促进女权运动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研究中西方文学女性形象对于认识中西方文化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童话故事,既是对现实世界的委婉表达,用幸福的笔触勾勒出成人世界的残酷,以美满的结局拥抱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又在娓娓道来的过程中教育儿童,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们未成形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4.
国家形象是一国软实力的象征,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促进国家发展的有利条件。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中国形象时好时坏,地位或高或低,其原因既有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差异等外部因素,也不乏中国对外传播"报喜不报忧"和公共外交不足等内在因素。针对中国对外传播中的不足,中国应深刻反思,转变对外传播观念,拓宽传播渠道,增强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5.
本从宏观视角梳理中国男性作家结构生活,塑造理想女性形象的变化过程,从而论述这种变化发展是男性作家在与时俱进中自觉、严肃、公正、客观地丰富女性形象内涵的结果。启发人们思考:“每一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醒来,就不会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来精确地衡量。  相似文献   

6.
罗素对中国形象的表述与西方主流话语体系下对中国形象的表述有所不同,他对中国既有由衷的赞赏和褒扬,又有诚恳的批评和建议。罗素在其"中立一元论"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避免了"乌托邦化"中国形象和"意识形态化"中国形象两个极端,然而罗素对中国形象的表述仍然是典型的西方人在西方现代性危机背景下注视中国时流露出来的欲望和恐惧的体现,这对现今西方社会的中国形象表述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作品,关注最多的就是女性,写女性更加贴近真实、细腻。她体味到了男性和一般女性体味不到的深悲哀,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她们的痛苦,她们的呼吸在震撼着我们的神经。透过这些或一辈子囚在笼中的霉变的乌似的女子、或己丧失了人性的、心灵扭曲的变形虫似的女子、或随波逐浪漂泊的浮萍似的女子……我们或许能更多地了解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物。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妇女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也在不断变化,学作品以形象的方式同步反映,关注着不同时代的女性,十九世纪以前的女性形象是男性美的理想的载体和男性个性解决的一部分-爱情自由的必须参与,而简爱则表现了知识女性在精神,情感方面的不同于传统女性的新思考和追求。  相似文献   

9.
孤女形象历来备受西方作家关注,以孤女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西方女性作家创作中更为普遍。19世纪是西方女性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探究这一时期孤女形象的意义尤为重要,因为西方女性作家通过孤女的塑造,形象地表达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更传输了不可避免的历史重负。孤女形象可以说是曲折、艰难的19世纪西方女性文学的缩影,我们从中也可窥视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0.
法国著名导演弗朗素瓦·特吕弗曾深有体会地说过:“电影是女性的艺术”。电影海报中的女性形象是一种“真实”的女性人物性格、生活方式、追求目标的反映。让人们认识到中国女性的善良坚韧,温柔自尊,和勇敢面对社会变革的风貌;认识到文明在女性思想观念上的融合与冲突;认识到女性形象变迁是中国历史的浓缩。分析解放前后不同时期女性在电影海报中传递的信息作用,对如今的电影海报展示女性新形象、完善女性内涵、理解女性在生活中承担的多重角色、赞扬女性的价值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17~ 18世纪的欧洲正值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 ,学者们把研究中国文化同抗拒宗教愚昧、怀疑皇权神圣统一起来 ,从而形成了一股“中国文化热” ,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中国文化观 :以培尔、莱布尼茨、伏尔泰为代表的由比较而认同赞赏中国文化 ;以马勒伯朗士、维柯、休谟、孟德斯鸠为代表的由比较而批评中国文化 ;以狄德罗、魁奈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和“重农学派”则整合上述两说而对中国文化作出了理性的批判与评估。这种由赞赏到指斥最后臻于理性评估的正、反、合过程表明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以前的几个世纪里,英国女性已介入写作,初步而曲折地展现女性对世界的体验和需求,力图表现女性作为特殊创造者所具有的特质。尽管她们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文学话语权,没能摆脱男性菲勒斯主义,解构男性逻各斯,但她们的写作体验及成就对于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的勃发具有巨大的昭示与累积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新学的兴起和大量外来语输入,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创造了条件。梁启超、革命派和无政府主·义者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评价,虽在理论上也各有偏颇,但又在语言文字上实现了与中国文化的贯通。各派社会主张的相互辉映,反映出中国社会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14.
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法治、建设宪政国家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性。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中国宪法知识与西方宪法知识存在着不同,突出表现为宪法内涵和基本精神的不同。运用知识传递中的“语境”和“前见”理论,考察西方文化中的宪法知识在中国近代语境中是如何被传统文化解读并重构,这从一个侧面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画坛的女性艺术是一种提高自我、赞美自我、分析自我、发展自我的剖析自我的艺术;是一种女性视野、女性艺术种类和女性艺术家群体日益宽广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17.
西方“知识分子”一词源于近代的俄国和法国,西方普遍认为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知和脊梁,并围绕知识分子的这一基本特质,形成了关于知识分子的三种基本理解:知识分子的生存方式虽然有所变化但依然按照传统方式存在;知识分子已经消亡或终将消亡;知识分子将形成新阶级。  相似文献   

18.
喀什作为探险家们的中转站,为探险家的继续前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大部分学者就探险家对新疆的探险活动进行了研究,而从探险家对喀什的描述来研究的却很少。笔者主要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到过喀什的探险家进行粗略汇总,并结合文本对其中一些著名的西方探险家如斯文·赫定、弗朗西斯·荣赫鹏(即扬哈斯本)、保罗·伯希和等人眼中的喀什形象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了解历史上西方探险家眼中的喀什。  相似文献   

19.
潘金莲是一个被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文化压抑、逼迫而被扭曲异化的中国妇女典型形象.她对爱情幸福的幢憬、渴求掺杂着邪恶与污浊;凶残、泼悍、嫉妒、狠毒交织着懦怯和屈辱;聪慧敏感、得意喜乐,掩盖不了多疑自卑和失意孤独.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中产阶级妇女职业状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步入了日新月异的工业化时代,中产阶级妇女的职业状况也伴随着这个特殊的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们冲破家庭的牢笼,走上了自己热爱的教师、护士、专职作家、医生、科学家、打字员、接线员等工作岗位。英国中产阶级妇女从事社会职业的这种状况是工业革命、教育改革、女权运动形势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