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河南作为局部省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在政策、法律、法规、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在办学体制、形式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近期制定"追赶计划",远期制定"超越计划",进而实现河南提出的"科教兴豫"战略构想和"高教强省"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省级高等教育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发展和做强省城高等教育是实现高教强国目标的重要基础.而建立省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先导观"、科学的"体系观"、全面的"服务观"和正确的"管理现",科学谋划省域高等教育发展思路,则是做强省域高等教育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3.
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内涵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学生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国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战略决策.为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高等教育基础较好的省必须加快从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迈进.笔者重点探讨了"高教强省"的内涵.提出了从16个方面进行"高教强省"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浙江高等教育实现由小到大,并逐步由弱向强,形成了合并重组、借力成长、扎根创新、集聚发展、民办促进、战略推动等六大省域高教治理模式。浙江高教强省建设中的困境,具有我国高教强国建设的代表性,这些问题体现在: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足、区域对高等教育建设的支撑不足、区域高等教育的自身发育程度不足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系统、战略思维,要坚持历史逻辑、现实和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并继续通过国家治理的省域实践为高等教育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5.
建设“高教强省”是江苏省由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迈进的战略选择,也是江苏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其中新建院校的发展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高教强省”目标的实现与否。本文主要探讨了“高教强省”背景下的新建院校的特色化发展、跨越式发展、品牌教育和文化重塑等战略。  相似文献   

6.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3,(7):75-79,74
该课题运用数据标准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复合数据包络分析法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07年至2009年的高等教育(管理)投入和产出数据,以及省域高等教育实力排序、效率差异、管理效率影响因素和投入产出效率的空间统计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认为,高等教育强省应帮助和带动高等教育弱省共同前进,既要给弱省"输血",也要帮助弱省提升"造血"功能。提高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要加强高教区域资源整合,跨省建立高等教育主体功能区,将发达省市富足的高教资源在联省高教功能区范围内配置,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高等教育发达区域产出效率不高的现状。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相对不均衡,东、中、西部区域内高教发展不均衡情况也很严重。不发达地区通过努力可以实现高等教育管理高效,应继续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教育经费及师资力量投入,东部普通高校要特别加强对公用经费的管理,西部普通高校应注意对行政人员的管理。应制定按地理区位成片推进和反梯度推移的高等教育开放和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相邻省域高等教育联动功能和外溢效果,推动若干相邻省域高教与科技发展政策与规划的协同制定和联动实施。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是指举办高等教育的方式、方法与制度.主要是反映高等教育举办者与办学者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办学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教办学体制不断改革、完善和发展.至今,"一主多元"高教办学格局已初步形成,这对拓宽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渠道,减少国家投资压力,扩大高教办学规模,提高高教办学质量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办学体制多元化的过程中,"一主"之外的多元各极比重偏小,发展速度较慢,问题很多,不利于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这一问题,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高教强省作为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的基础性工程,其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有着指针作用,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教强省的基础是人才的培养,体现在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业人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方兴未艾,既有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在"高教强省"视域下如何理性认识和发展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如何有针对性地去解决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所遇到的瓶颈,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围绕"建设高教强省与构建和谐社会"开展了学术研讨.140多位代表提交了109篇论文,就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展高等教育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对促进江苏从高教大省到高教强省的转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江苏正经历从"高教大省"到"高教强省"的历史性发展时期。区域高校是江苏省高等教育的核心力量,这类高校不仅为区域社会输送专门人才、同时为区域文明进行示范,充当区域经济的"孵化器"和"动力源",担当着区域政府和社会组织中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为此,可以从区域高校的战略规划、学科专业设置、规模和质量、教育教学评估制度、开放性的教育资源环境等方面来促进我省区域高校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对黑龙江省高校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作为地方高校只有明确发展定位、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发展特色才能将自身建设成为高教强省需要的高水平大学,才能担负起服务黑龙江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2.
转换学院化的高等教育范式,重构以多样性为根本特征的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范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也是陕西走向高教强省,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重要取向.  相似文献   

13.
江苏-福建高等教育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围绕“改革开放30年与建设高教强省”开展了学术研讨。180多位代表提交了142篇论文,就改革开放30年高等教育取得的辉煌成就、建设高教强国背景下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高教强省”的内涵与特征、建设高教强省的战略选择以及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对加快由高教大省迈向高教强省的步伐、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将一个教育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举世瞩目的高等教育大国,并踏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的征途。吉林省和全国一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省高教学会成立25年来,在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为高教改革发展服务、为繁荣高等教育科学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高教科研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一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促进高教科研发展;二要配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参与研制我省高等教育及各单位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三要集中力量解决好一些制约高教发展的关键问题;四要进一步明确高教科研工作的服务方向;五要继续加强高教科研体系建设;六要抓住当前高教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切实推出一批有分量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将一个教育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举世瞩目的高等教育大国,并踏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的征途。吉林省和全国一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省高教学会成立25年来,在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为高教改革发展服务、为繁荣高等教育科学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高教科研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一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促进高教科研发展;二要配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参与研制我省高等教育及各单位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三要集中力量解决好一些制约高教发展的关键问题;四要进一步明确高教科研工作的服务方向;五要继续加强高教科研体系建设;六要抓住当前高教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切实推出一批有分量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6.
建设高教强省,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区域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实现区域高等教育新跨越的必然选择。在实践中系统有成效地推进高教强省建设,必须全面理解强省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意义、科学认识强省的内涵与目标、整体设计强省建设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7.
早在2005年,江苏省就确立了“两个率先”,与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两个率先”相适应,2020年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也是“两个率先”,即在全国除京、津、沪、渝外的27个省和自治区中率先进入高教普及阶段以及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强省,把建设高教强省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建设高教强省是江苏省由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迈进的战略选择,也是江苏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8.
统筹高等教育发展是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转变的重要过程。文章从统筹推进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统筹推进不同区域高等教育联动发展,统筹推进不同类别层次高校科学发展,统筹推进高等教育规模、结构和质量协调发展,统筹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五个方面,概述了江苏统筹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探索成效。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作为高教大省,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特别是西安市以外地市,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都相对落后.对此,陕西地方高校和地方都应转变观念,加强合作,优化学科水平、专业结构及人才发展环境,加快科技创新和转化,促进地域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08年9月初,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了《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提高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的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建设高教强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