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曾祺,八十年代以其深厚的传统化修养,几十年对人生世事的体悟感受,描写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呈现给读一种独特的小说体。他的小说,结构自由无序,语洗炼隽永,叙述方式明白晓畅,题材人物怪异独特。他以自己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达到了小说体各方面的和谐统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小说体形式。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小说的意境美表现为:一是将古典诗词的意境化入小说,荡漾古诗词的韵味;二是将绘画的一些审美原则转用到小说中,充满画意;三是将意境同小说人物的塑造互相渗透和交融,意境成为作家塑造人物的手段。"意境"这个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率先在当代文学的汪曾祺小说中充满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3.
小说离不开故事,但小说也不只是故事.小说是如何“讲”故事的,正是故事叙述和小说叙述的不同所在.引导学生从阅读故事获得的初始印象开始,去寻找这种印象的来源,通过逐层分析小说讲了什么,作者是如何讲的,帮助学生真正读懂小说的丰富主题.  相似文献   

4.
文章选取全程参与新中国建国三十年各种运动的作家汪曾祺(1920-1997)小说文本,梳理隐匿在大历史缝隙中的小人物、小历史的蛛丝马跡,具体呈显存在于官方的历史文本与民间文学文本对于历史叙事无法避免的差异,因为历史从来不会只有一个版本。此外,透过"衰年变法"的汪曾祺新中国小说的文学展演,亦将揭示历来鲜少受到研究者关注的"非典型"汪曾祺风格。  相似文献   

5.
康巴乡土小说的叙事呈现出多样中的统一.从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来看,康巴乡土小说的叙述者与人物处于同一平面,以真正的平等姿态,感知大地;从叙述视角来看,康巴乡土小说表现出对内聚集的偏好;从叙述者本身来看,康巴乡土小说出现了大量的干预叙述者;从叙事节奏来看,延缓与停顿不时出现.这样的叙事美学,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6.
现代小说对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是一种反叛,作品表现出不同于情感审美的"审智"倾向,叙述者的叙述策略或方式较之传统小说有很大改变,乃是由于其"审智"功能的重塑,小说在结构和人物各层面发生质变。  相似文献   

7.
英国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发表于1969年,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在1981年上映。小说采用了元叙事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并使人物获得生命,新的叙事模式与小说在故事层上设置的不同于传统小说的三种结局形成一种对应关系。电影为尽可能接近小说的叙述方式,采取了戏中戏的叙述,在故事层也打破了时空界限,设置了三种结局。本文通过对《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与电影进行段落式的对比分析,探讨更深入的对照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8.
祝一勇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67-69,76
“花”是汪曾祺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意象。他笔下的“花”有两类:一类是自然之花;一类人工之花。在小说中,但凡人物出场,大多有“花”相伴。“花”体现了汪曾祺对普通百姓特有的审美关照,与人物往往有着同构关系,在提供背景、渲染气氛、展示心理、推动情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哈代小说中人物居无定所,心灵也一直游离在反抗与顺从之间,是"漂泊"中的小人物.哈代巧妙地运用时间和空间,使人物的"漂泊"带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从而增强了人物漂泊的悲剧性.因此,从叙述时空的角度来解读哈代小说中人物的"漂泊",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哈代小说.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写作强调真实,大都有过亲身感受。他的散文化小说比较接近当今流行的"非虚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有原型,小说的背景都在家乡等作者居住过的地方,表达的感情大都是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文章淡淡忆儿时"的真实感和与现实的疏离感,构成了汪曾祺小说独特魅力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金锁记》是张爱玲一部较为著名的悲剧.小说中以主人公曹七巧为代表,各色人物较具有各式的畸形性格.可以说这部小说将封建社会人性的扭曲描写到了极致.本文对这部小说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的小说充分展现了散文化特征。他将书画的"空白"艺术化用到小说中,突出表现虚实相生的叙事手法。其小说淡化故事情节,少有前后因果逻辑联系和矛盾冲突,表面杂乱无章,但却内藏叙述秩序。汪曾祺受沈从文的影响和其世俗化的生活经历也是散文化小说的成因。他的散文化小说使小说的审美功能得以重现且呈现出平淡的小说风格。  相似文献   

13.
语言学转向之前的小说叙述,无论是文革文学,还是新时期之初的文学,都强调写小说首先要"像小说",即小说的文体边界约束较强;语言学转向之后出现了杂语体叙述,小说的文体边界约束相对松动.杂语体叙述体现了语言学转向之后小说叙述在文体方面的变异特征.本文评析不同学科视野中的"杂语体"概念表述,同时指出"杂语体"研究中存在的概念含混和"语体"-"文体"纠缠现象.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有句名言:“气氛即人物。”汪先生小说语言的干净老辣自是不必说,他的小说还善于造境,让人物活在特定的艺术氛围中,气象氤氲,活灵活现。显然,石舒清也深谙此道,《打墙》在艺术上的成功首先在于气氛的营造,在作者娓娓道来的叙述流动中,一幅中国风味的生活画面徐徐地铺展开来,及至最后蓦然间画面中出现了不和谐的一幕,然而迅即消弭于无痕,这意味深长的留白,颇有击打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阅读汪曾祺小说的历程就是一次在韵味之中徜徉的历程,由显叙述和潜叙述构成的双层立体叙述模式是其韵味滋生的关键机制,这之中又隐含着汪曾祺先生特殊的审美理念和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早期小说大量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突出作为故事人物的"我"的心理世界与作为叙述者的"我"的主观感受,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同时,其作品中的"我"与作者极为相似,小说的抒情具有强烈的真实感,这使其小说具有散文特质。早期小说的抒情化和真实感影响了其后期小说创作,其抒情性被继承了下来,成为后期小说散文化的内在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毕文健 《文教资料》2008,(28):200-204
笔者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研究历程进行描摹,从"文体之新、风格之美、文化之厚、意义之深"四个纬度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述评,从中发现汪曾祺小说创作研究在"地域方言与文学语言的转换、审美拓展与文学成就的非对应性、小说中蕴含的地域性文化以及汪曾祺的创作对中青年作家的影响"等方面尚存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8.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全球畅销的哲学小说,不仅仅讨论了西方哲学史,还采用了许多的小说写作手法,通过主人公席德与苏菲一层一层的揭示,体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成长与觉醒。通过小说中"套盒式"的叙述结构以及"元小说"理论,探析小说中苏菲的自我意识的成长与觉醒直至反抗。  相似文献   

19.
元小说"碎片化"写作:颠覆传统叙述的整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小说"是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对传统小说艺术进行自我反思的结果,"碎片化"叙述是元叙述解构现实主义写作成规的叙述语言变异之一,它颠覆了传统叙述的整体性并进而消解这一叙述模式背后的意识形态.文章以马原等先锋派作家作品为例,依据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推导出元小说叙述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学创作的碎片化叙述语言变异特征.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英国大多数作家摒弃实验小说的创作手法,引领了一场"回归传统"的创作潮流.本文分析了该潮流的代表人物之一、"愤怒的青年"金斯莱·艾米斯的代表作<幸运的吉姆>的创作风格、新型人物形象以及语言特色,凸显出这部传统主义小说在世界现代主义艺术大潮中绽放出的异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