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欣赏,赞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将“落红”理解为编辑同志给我寄来的删改稿上的红笔的圈圈点点,那饱含真挚的助人之情,给人以“悟”的启迪和有力的指引。我认为,将尊敬的编辑比作春泥是十分贴切的,编辑是春泥,作者则是“花”;编辑与作者的相互关系是,“化作春泥更护花”。春泥护花,多么无私,多么可贵,其精神是平凡而伟大,令人歌咏称道。我是一位青年业余影评爱好者,从1983年开始练习写影评,陆陆续续在《长沙晚报》、《湖南日报》、《电影评介》、《电影故事》、《湘潭日报》、《株洲日报》、《长江日报》、《银幕创作》、《电影之友》等报刊上发表了二十余篇文章。  相似文献   

2.
雪岗 《中国编辑》2012,(2):39-42
新版本《中国通史故事》于2011?年出版后,出现了如二十年前般热卖热评的情景。作为这套书的主要设计者,作者从通俗历史读物的选材、历史故事的编写方法和语言表达、编辑作用的体现、老书和新书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对新版本《中国通史故事》的编辑活动作深入探究,其认识和体会可供编辑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3.
书情书讯     
《出版六十年》本刊讯(记者杨嘉)继《出版文化》丛书之《文集系列》之后,中国书籍出版社推出《出版六十年》系列图书。该丛书包括《名著的故事》《编辑的故事》《书店的故事》三本,展示了新中国60年出版业的艰难探索抒写中国书业60年辉煌  相似文献   

4.
编辑的眼光     
正近日读了一本题为《中国好编辑》的好书,是2013年"第二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的论文结集。有近现代编辑的故事,也有当代编辑的故事;有著名编辑的故事,也有普通编辑的故事。文集讲了编辑的地位、作用、价值和分量,也讲了编辑的品德、素养、学识和功力,给予我很大启发和教育。书中讲得比较多又是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曾刊有一则编辑手记《一封信引出的故事》,与编辑手记同时发表的,还有一封读者来信和两位教授的答复。读罢这一组文章,笔者不由得感叹编辑花费的心血,从中看到了严谨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的编辑作风。而这  相似文献   

6.
翟铮璇 《中国记者》2016,(12):25-27
从微电影《红色气质》到《国家相册》系列微纪录片,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以她独特的声音娓娓道来,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不为人知又引人入胜的故事。《红色气质》和《国家相册》也成为新华社融合创新的代表作。从图片编辑一路走来,作为"讲述人"的陈小波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她如何适应自身角色的不同转变?本刊2012年第2期曾经刊发陈小波访谈,本期《中国记者》再次对话陈小波,听这位讲述人讲述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在《龙文鞭影》的文化传播过程中,编辑主体担任着重要的文化传播者的角色。从文化选择、文化整合到文化传播,这些具体的编辑活动均是在编辑主体思想的指导下完成的。《龙文鞭影》文化传播中编辑主体思想指导下的编辑策略表现在四个方面:教育蒙童的编选原则,传承文化的编辑意图,音韵和谐的编辑体例,情节生动的故事文本。  相似文献   

8.
《故事会》创刊二十三年了。《故事会》的诞生有一个“偶然”的故事。那是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上海文艺出版社戏曲编辑室副主任顾伦和老编辑李中法到江苏常熟去征求对《戏曲故事》的意见,发现当地的故事活动相当活跃,讲的大都是根据现代戏曲、电影、小说、报道等改编的新故事。农民讲,农民听,很受欢迎。感到要使《戏曲故事》受到读者欢迎,应该走口头说讲的路。回到上海一了解,原来上海的故事活动也已经开展多年,故事员们已经深感故事材料不足,迫切要求出版故事脚本。为了适  相似文献   

9.
扣儿 《出版参考》2009,(21):22-22
作者桩桩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从有幸编辑她的7部作品中代深深地感受到了,并一路被她的故事温暖着,感动着。记得在编《微雨红尘》的时候,我是擦着眼泪完成了编辑;编辑《永夜》时,一直为永夜揪着心,而为月魄的凄美结局感伤至今;编辑《皇后出墙记》时,为快乐的永乐帝后的传奇爱情激动兴奋;编辑《放弃你,下辈子吧》时,为那个死乞白赖夏长宁的执著欢呼,现在刚想起来,编辑桩桩每一部作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出版人的故事》一书,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书的诞生》与《天才的编辑》。第一部分《书的诞生》,原是美国史克里勃纳书店成立一百周年纪念的特辑,编写者是罗吉·贝林格姆。他出身于编辑世家,曾任史克里勃纳的编辑十年,以后醉心写作,成为一个自由撰稿人。此书写史克里勃纳书店百年来的惨淡经营,特别着重与作家打交道所遇到的一系列故事。作家在书店扶持下的成长与殒落,与书店的兴衰密切相关;所以这本书不但是史克里勃纳书店的店史,而且是本美国文坛作家动态的参考资  相似文献   

11.
这个故事是一个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编辑想写的。他叫黄伊,他向我借了两部书的相关档案,一部是《尘埃落定》,一部是《历史的天空》,他说他想写本书,类似“好书的故事”。我知道,他当编辑几十年,编过《红岩》那样的好书,他该是有些心得的。那天还和他谈过一些书事,看他劲头十足兴奋异常。几个月后,看到社报栏朴素的讣  相似文献   

12.
十年艰苦奋斗一朝硕果累累———追记《中华人物故事全书》的诞生雪岗参加编辑工作已经18年了。如果要问,这些年来,做哪一件事最累,印象最深刻,那就是编辑《中华人物故事全书》。它前后用了10年工夫。其间从选题酝酿到成套出版,兴奋、喜悦、困惑、苦恼、奋争、欣...  相似文献   

13.
编辑的苦恼     
编辑的苦恼吴远度在某些人眼里,编辑是“执掌文稿生死簿的判官”,颇值得敬畏。但是,每一种职业的从亚者都有其特殊的职业性的苦恼,如果要编一部名为《编辑的苦恼》的电视剧,其生活内涵和轰动效应,大概不会比《编辑部的故事》逊色。编辑的众多苦恼之一,就是在方块字...  相似文献   

14.
在《编辑的故事》一书中,实际上写的是编辑集体,是一曲编辑英秀的颂歌!像中国青年出版社当年的文学编辑室主任江晓天,他爱才敬业的品格,突出体现在发现培养一流作家,编辑出版一流作品上。他特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本探讨新闻策划的书,它是由沧州晚报社会新闻部主任、高级编辑李建荣所著的《新闻可以这样做》(2007年12月,光明日报出版社)。书中既有新闻策划的丰富实践,又有理论的探索与总结;既有新闻故事的感人述说,更有新闻工作者的爱心与真情。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今年贵刊五月号刊登了我写的“《我的老照片故事》征文”,文中我提到了老友毛宪文。  相似文献   

17.
古籍编辑,顾名思义是对从事古籍整理、编辑、翻译和研究的工作人员的称谓。当今热播剧《新编辑部的故事》向人们展现了新时代编辑的风采,从故事情节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编辑的日常工作。那么古籍编辑是不是也这样呢?其实不然。笔者在从事古籍整理的9年工作中,起初对古籍  相似文献   

18.
正看过美国电视纪录片《篮球梦》,国内的电视纪录片《远去的村庄》《望长城》《春秋》《小鸭子的故事》《急救》等等后,不禁慨叹自己拍摄纪录片的问题和不足。前期拍摄完成后,面对大堆的素材,难以下手编辑,或忙于整理片子的中心思想,或困惑于素材之间逻辑。想要表现生活中的一个人—件事,既要讲得清楚明白,还要讲得生动有感染力,而结果往往令人大失所望,平淡枯燥的叙事连自己都没有耐心看下去,更别说考虑观众的感受。电视片的审美趣味从哪说起?在思考电视纪录  相似文献   

19.
一个玛雅王朝的女孩竟然穿越时空来到现代学校!远古女孩来到现代社会,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梦幻之旅。这就是发生在上海少儿出版社《少年文艺》杂志编辑刘婧所撰写的《玛雅咒语》系列故事里。  相似文献   

20.
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和前<文学故事报>副主编黄伊新出版的文集<编辑的故事>只有一字之差,二者却截然不同.前者的故事是虚构的,谁也不会从中寻找编辑工作的参考材料;后者却是真实的,正因为如此,所写的故事情节更感人,更有声有色.作者称他的这本书不是"堂而皇之地写什么编辑学",但与某些徒有"编辑学"的虚名,内容并不切实际的论著相比,我觉得他的故事中包含的编辑学问更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