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被抹上了“荒凉”底色、背后时刻感受着“惘惘的威胁”的那样一种月光的意象,构成了张爱玲作品“恐怖的月光”的“传奇”,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这不仅源于她童年情绪中不幸的情感体验,也是她在港战中对人生的悲凉体验,其后有许多作家受到她的影响,月光的传奇仍在不断上演。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具的女作家。由于她传奇般的苦难经历,使她对社会、对人生、对女性、对众生有着一种强烈的悲悯意识。在《呼兰河传》的创作中,萧红把这种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渗透到作品中,描写了呼兰河小城人死水般的生存状态,对国民的弱点和病态的人生寄予了既恨又怜的复杂情感,因而也形成了作品悲凉的情感创作基调。从小说的情景描写、三个典型人物的命运记写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过程是通过一篇篇课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领悟能力,启发学生对人生、世界进行思考,激起学生探求和创造欲望的过程。它以教材中一篇篇包含着作家独特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和鲜明个性风格的作品为主要依托,  相似文献   

4.
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靠天才写作”的作家 ,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萦绕于其中挥之不去的悲凄与寂寞 ,体现出浓重的悲剧色彩。太多痛苦的人生和特殊的经历为她深刻体验人生、体验生命提供了契机。因此以女性空间为视角观照萧红及其作品 ,从“漂泊”和“回归”两个概念出发来透视萧红的情感历程和人生道路 ,以期达到对她的作品的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她最钟爱的一部作品。小说以张爱玲特有的冷静精致的文笔叙述了一个百转千回的爱情故事,流露出作家对人生和情感的悲观情绪,带有浓厚的自叙传色彩。  相似文献   

6.
在综合性教育的持续深化和完善中,语文教学的方向也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小学时期是人生的初始时期,在这个阶段内,教师应加大对学生的关注,以促进他们的思维、情感发展,并培育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品质。在学校的语文课程中,每一篇作品中都蕴藏着作家的特殊情感,在文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也要发挥其情感功能。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特定的童年生活,曲折多变的人生经历养成了萧红任性、倔强、执着又敏感、细腻、柔弱的性格。这一性格影响了她的人生道路、学创作风格。其敏感、细腻使她的作品具有沉郁、悲凉、寂寞的风格;其女子雄风又使她的作品具有雄浑刚健的风格;她的执着倔强使她不随俗、不从众、不拜倒在大家、名家脚下,坚持走自己的创作道路,摸索并创造出独特的小说样式,成为与众不同有着长久艺术生命力的女作家。倔强和敏感这两个性格的主导因素,指挥着、统制着她的作品,影响了她的人生道路,导致其作品风格的丰富多彩和小说模式的创新,也决定了作家归向悲剧的人生终点。  相似文献   

8.
美不是孤立的,它是具体情感的升华。生命个体体验到艺术品的普遍情感和美感,能激活被压抑到无意识层的心理潜流,从而使卑下的变得高尚,不再表现带有食宿龌龊功利的喜怒哀乐,而是体验着人的属人的情感。好作品都包含了作家的情感——对人类或生命本身的关怀,对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深刻领悟。教师要善于抓住作品背后作家创作的情感力量和人格魅力来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人生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台湾乡土文学发展史上,从大陆赴台的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城南旧事》中,林海音选取儿童视角,通过主人公英子的眼光和口吻对她所体验的世界和情感进行描绘,其中融入了作家对于过往人生的诗性反顾和思考。小说表层的成长叙事承载的是一个历经沧桑的成年人的恋旧情感,作者试图通过对童年故土的回忆来弥补现实的缺失,寻求心灵的安稳。缠绕于作家的主体世界中的是挥之不去的童心崇拜和家园情结,其创作目的在于寻找和重建精神家园,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精神的宠儿,她与功利无缘!"就精神一词而言,语文课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精神世界中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传授学生知识,开启学生智慧,训育学生身心,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性格、特长,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自由健康地成长,应该是教师崇高师德的最佳体现。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从引导学生的情感入手,以积极的情感为动力,让他们自由地徜徉在充满情感的课堂上。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卓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她的散文集中表现了世俗生活、作者的审美经验、冷暖自知的爱情和忧郁感伤的童年。其作品风格苍凉,语言运用十分精致和讲究。张爱玲散文独特的文化与艺术气质,奠定了她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解读温妮     
在法国作家贝克特创作的荒诞剧《哦,美好的日子!》中,主人公温妮是一个被世界遗弃了的孤独的人。她依靠对生活琐事的关注竭力在艰难境遇中追求幸福感,这种执着的追求表达了主体对生命意识的一种自觉追求,她是苦难生活中的强者。她的生存境遇也正是20世纪的许多作家们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竭力要表现的现代人类的生存境遇,她的生存智慧,也是现代世界上整个弱势群体赖以存活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3.
苗莉为邢台文坛有成就的女性散文作家,她的散文充满了"情"味,亲情、友情,对祖国河山之情,对人民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空灵、柔软、细腻,如云似水,如歌如泣.她的写法是传统的,却创造了优美的散文意境,其散文的可贵,在于她写了人性、人生,写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她的特点是把散文的意境美和人性美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4.
蒙和平是一位有实力和有潜力的作,她的散总体上都能做到刚柔相济、理相生、情并茂、小中见大。虽然前期之作的一些题材有单薄和雕琢之嫌,但现时之作却显得平实自然,这正是一种良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作为抒情小说家的萧红,同样以真情创作散文,演绎人生,每一篇散文,都是其人生轨迹的记录,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有至真至纯的友情,有苦多乐少的爱情,有深沉挚烈的思家爱国之情,通过情感世界显示自己的人格精神,创造了情景交隔、意境优美的独特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6.
解读了苏青散文中的母性意识,苏青从自身的妻性、母性出发,在她的作品中,展现了"现代母性"艰难的生活图景;并对母性的出路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现代眼光";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她笔下的母性意识仍有着时代的烙印,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局限.当然,透过母性情结,可以领略到在文化的边缘上默默行走着的女作家苏青内心的觉醒与...  相似文献   

17.
迟子建自步入文坛以来,她的文学创作蕴含着浓厚的和谐文化.她善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去化解个体的罪恶,她描写朴实却深沉的爱情,宣扬人性的善与美,无论是个体的追求还是集体的相处,其理想都是欲建立一个和谐的世界.她对“和谐”的美学追求,是通过在苦难中创造诗意来达到的.这在她的中短篇小说里,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周晓枫的散文流露出较为鲜明的宗教情怀。因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其宗教情怀具有基督教色彩。不过,她常常在"宁可信其有"的思想基础上,用科学主义的观点来解析宗教,而不是以灵魂皈依的方式来信仰宗教。同时,周晓枫又对此世生活表现出充分的肯定。她的散文真实地展示了一个在宗教情怀和此世生活所形成的张力之间游走的、充满矛盾的灵魂,在主题探索方面为新潮散文开辟出了一片独特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不仅包括“社会现代性”,是时间性质的一种命名,还包括“审美现代性”,是人类思想价值的一种基本类型。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激活了五四文学中的小传统,创造了日常现代性的基本形态,完成了散文现代性话语转换。她的全部作品,有一种具有兼容性的人生态度,它既蕴含了生活中的美,也涵盖了生活中的丑。后人标榜的现代与后现代派,在她那里都可以寻到踪影。  相似文献   

20.
解读了苏青散文中的母性意识,苏青从自身的妻性、母性出发,在她的作品中,展现了"现代母性"艰难的生活图景;并对母性的出路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现代眼光";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她笔下的母性意识仍有着时代的烙印,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局限。当然,透过母性情结,可以领略到在文化的边缘上默默行走着的女作家苏青内心的觉醒与追求,苏青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