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听广播、看电视,以及看一些现场表演,我们往往会被节目中朗读者深情的朗读所感染而陶醉。我们在赞叹的时候。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细节:朗读者声情并茂地朗读背后.为理解作品所下的功夫。没有对作品精准地理解.就不可能把握作品的含义、精神、作者的感情.就不可能通过声音把作品的内涵全部表达出来。因此,好的朗读首先应来自于对作品深刻地理解。  相似文献   

2.
古人说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是指文章的统帅。在军队中,统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支军队如果没有统帅,就会变成乌合之众,没有立意,文章的材料就成了“无帅之兵”的“乌合之众”,所以立意是作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范读”是语文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我们几乎都是听老师“范读”长大的。要是说教师的范读影响了我们大家朗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发展,大家可能接受不了。在新课改的今天,用新的教育理念来审视语文教师的范读,我们觉得将范读,尤其是将教师的“范读”前置确实弊端多多。教师范读似乎总留有对学生不放心的“教师主体”的影子。教师范读,学生只能模仿;教师范读里所流露出的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影响学生对课文其他角度的理解;用新课改理念来思索,它存在抑制学生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副作用。因而,要改变教师范读在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位置,应将教师的“范读”放在学生充分朗读、理解之后。这时,教师的范读就变成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一个参照:朗读的参照,理解的参照。  相似文献   

4.
有的同学在学习文言文时,把“其一犬坐于前”理解成“其中一只狗坐在(屠户)面前”,文中的“狼”变成了狗。究其原因,一是没理解文意,二是没能正确朗读。就朗读而言,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结合课文谈谈文言文朗读停顿中应注意的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5.
“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没有读,就不可能培养语感;没有读,就不可能正确理解:没有读,字词教学就不可能真正落实到位;没有读,思维就不可能流畅。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要运用多种方法让他们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这样,才能读出语文味,才能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积累运用语言,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需要技术的支撑,策略的引领,方法的指导。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本人对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学的过程”,但是,自学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这就如同汽车进入高速公路。如果没有引桥,就上不去,如果没有路标,就可能上岔路,教师就要当“引桥”,当“路标”.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相似文献   

7.
张秀梅 《小学生》2011,(2):43-44
尽管五年级的学生学习英语已经两年多了,我却发现不少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还普遍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如:有的学生只是朗读而不理解与思考,对朗读内容不进行记忆,结果是一无所获。也有的同学在齐读时漫不经心,把朗读变成默读或是只是做做样子,动动嘴唇,其实根本没有发出声音,根本达不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在小学阶段,英语学习应该以听,说,读为主的,可大部分小学生自控能力差,教师布置的口头作业(听磁带,读课文),大部分学生不能认真完成,有的甚至不把“读”当作业,  相似文献   

8.
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已无须赘言了,但朗读中如何把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正确地表现出来,把作者的创作意图较好地反映出来,使作品通过语音的形式,在听众心中留下印象,引起共鸣,这还是需要很好地加以研究的。 我们知道,朗读并非仅仅是将白纸黑字用语言形式将它表达出来,就是把它作为一种机械的转换。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任何人读同一部作品,所取得的效果肯定相同,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不同,各人的各种素质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因此表现出来的效果也就不同。“一百个人看《哈姆莱特》,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也可借用于此。 基于此,我认为:明确朗读者的“角色位置”,确立朗读者的“角色”思维定势,是朗读取得成功的关键。有人认为,朗读者应该是作者的化身,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反映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的深刻性,或作者创作意图的现实性,均是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朗读者只能通过作品本身来了解它,把握它。而把握的程度又是因人而异的,它取决于朗读者各种不同的素质。因为朗读不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用极精炼、形象的话言来抒情写景、状物言志的。“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没有真挚丰富的感情就没有诗歌的创作;没有真实高尚的思想,也不可能写出激动人心的诗章。语文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发掘诗作者所抒发的真实的高尚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梁俊敏 《成才之路》2009,(23):41-42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是一种口头的语言艺术。它要求朗读者在认真分析理解文字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感受、体味,然后运用有声语言的各种表达技巧.准确、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原作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绝不是简单地大声念书,而是一种把书面作品变成有声的、创造性的语言艺术活动。朗读者可以用有声的语言给书面语言注入新的血液。使其“起死回生”;可以通过各种语调语气再现出作品的具体情境,给人留下具体生动、久久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激发学生的情趣与思维的发展。通过对学生朗读能力的逐步提高,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手段恰当地、充分地运用,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思维能力和陶冶情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静止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动态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情感蓄积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做到有效的朗读指导呢?  相似文献   

12.
古人说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是指文章的统帅.在军队中,统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支军队如果没有统帅,就会变成乌合之众,没有立意,文章的材料就成了"无帅之兵"的"乌合之众",所以立意是作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有一位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专家在谈“朗读教学”时指出:“语文教学若不进行朗读示范指导和练习,也就不能算完整的语文教学;若使用朗读流于形式而没有发挥朗读作用,也就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圆满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我觉得这话极有道理。在课堂上,教师只要给学生机会,他们是会在自己的琅琅读书卢中展示自己的。  相似文献   

14.
教育文摘     
“朗读”能“轻声”吗?常见一些报刊出现“轻声朗读”或“小声朗读”的说法。这种课堂术语欠科学。《现代汉语词典》对“朗读”的注释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大纲》对“朗读”的要求是“……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可见《大纲》和《词典》对朗读发音的要求注释是统一的——清晰响亮。响亮即(声音)宏大。所以,朗读就必须是大声地读,既“朗读”就不可能是“轻声”。当然介于朗读与默读之间的“轻声读”是朗读向黩读的过渡阶段,不应混为一谈。摘自92.1《小学语文教师》慕宏文  相似文献   

15.
小男孩艾斯本最喜欢的爷爷突发心脏病去世人。妈妈说“爷爷变成了天使”,爸爸说“爷爷变成了泥土”,可艾斯本根本不相信爸爸妈妈的话。在他心中,爷爷并没有离开。  相似文献   

16.
我于去年12月选择了六年级学生44人,作了“学生、家长对朗读作业的心态”调查。此项调查,实际收到学生问卷44份,家长问卷42份,其结果分析如下: 1. 学生对朗读作业所持的态度各不相同。对朗读作业持很好态度者,他们普遍认为朗读作业轻松,随意性大;也有人认为朗读作业做不做老师不易检查,家长也难以把握要求和效果。这类学生大多是书面作业学习习惯差者;持一般态度者都是学习自觉,书面作业不折不扣地完成.但接受理解能力一般的学生,包括经过努力学习成绩得高分的学生;持不好态度者多数是学习成绩好,接受理解能  相似文献   

17.
马文芳 《甘肃教育》2009,(19):61-6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思维和陶冶情操。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使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相似文献   

18.
一、默读是否过早以往教材一般都在二年级才提出“学习默读”,新教材在一年级下学期就要求学生默读,是否过早、恰当?首先,“默读,要在学生具有一定朗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新教材虽然课文比较长,阅读量大,表面上看朗读能力似乎也造成高于以往的学生,但是课文长、识字多,有些学生的朗读能力可能还不如以往的学生,让这些学生默读,没有实际效果。其次,新教材识字量大,上课时忙着识字、读通课文———这必须要朗读,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默读。再次,默读在学习课文当中主要用于理解文章内容。一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为主,不提倡讲解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最近,听了几位参加市“教改之星”评比的老师的几堂课,发现老师们对朗读指导都颇为重视,但由于老师教法不同,同样的课文产生的朗读效果也截然不同。朗读,到底该如何指导呢?下面结合几则感慨颇深的案例,加以分析。范读指导该出声时就出声【案例一】一位青年教师在上《田忌赛马》一文时,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的: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孙膑,通过朗读,来感受孙膑的智慧吧!大家挑一句孙膑的话,试着读一读!记住要胸有成竹!学生自由朗读孙膑的话。师:…  相似文献   

20.
浅谈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朗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颖炜 《江苏高教》2008,(1):154-155
2003年新《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对朗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在平时加强语音语调的训练外,还应保持正确的朗读状态。正确的朗读状态首先是精神状态的正确,朗读者应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读作品中,理解、欣赏作品,深刻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引发自己的朗读愿望。其次是反复揣摩,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建立“内心视像”,即在朗读的准备过程中,要能够在看到文字的同时,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再现场景,如同身临其境,从而唤起朗读情绪。最后,在正式朗读阶段,朗读者应全身松弛,用声自如,目的是使朗读者在朗读过程中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