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额尔古纳河右岸》作为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作者迟子建借助最后一位鄂温克族酋长妻子之口,展现了从清朝末年到20世纪90年代一百多年中,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百年间兴衰的变迁。以四代鄂温克女人为典型,将她们在沧桑的历史变迁中迥然不同的人生经历进行了多侧面的展示。本文试图从自然和谐与两性和谐的视角,分析本文的文学价值与意义。结合茅盾文学奖的文化意义分析作品的在形而上方面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玲  谭琴 《考试周刊》2011,(44):25-26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的比较,剖析了二者所共有的他者特质,以及他们各自与生俱来的相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冲突和不相容性,从而揭示了他者性质导致二者最后的悲惨结局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3.
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犹如一部民族史诗,带领我们走进鄂温克这个弱小而又强大的民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世界、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它使我们在阅读中了解到一个民族的生存哲学、精神守望和文化变迁,让我们看到了鄂温克族在百年沧桑与历史沉浮中所彰显出的独特的民族魅力。  相似文献   

4.
《额尔古纳河右岸》通过对区域文化的历史性叙事,再现了使鹿部鄂温克族百年时空镜像下文化事项、生活场域、精神信仰以及民族心理一脉传承与顺从适应的变化.小说文本中的冰雪、驯鹿、森林、河流等"符号",给读者一种鄂温克族生活在近乎童话般场景中的想象,而"仙人柱""乌力楞""萨满"等文化符号承载着鄂温克人的历史与族群记忆,折射出在...  相似文献   

5.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我们探析文学与音乐关系的一个范本,小说的四个部分恰似一部标题交响乐的四个乐章,使用音乐法则逐步深入地描绘了鄂温克人的家园被侵占的悲剧,演奏出以"家园何在"为主题的苍凉乐音.从人与自然的微小冲突到猎民与侵略者的斗争再到山内文明与山外文明的对抗,乐曲中不协和的和弦越来越多,最终鄂温克人被迫离开家园,这引导每一个现代人反思文明的进程,我们该如何解决人类与自然、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独立坚守与妥协适应之间的矛盾?<额尔古纳河右岸>成功地运用交响乐结构道出了一个沉重的世界性话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工》2011,(4):46-47
《廉政嘹望》发表石勇的文章认为,西安大学生开车撞人后还连杀八刀让农妇死亡这一影响深远的事件无异于宣告:中国已经进入一个人性残忍的“冷血时代”。它绝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表明我们的制度和社会,出现了某种“神经症性紊乱”。  相似文献   

7.
张沛 《语文知识》2010,(1):36-38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关于鄂温克民族生存历史的作品。不同于一般史诗性作品的书写表达,作者对民族历史和民族生存进行了多方位书写。从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审视元文明的失落,以日常生活叙事介入历史书写,在"人与自然"视角下观察民族的生存状态及生命韧性,构成了鄂温克族生存历史的书写途径。  相似文献   

8.
现在我们关注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群体性事件等问题,是担心发生大的社会动荡。但事实上。对中国最大的威胁可能不是社会动荡,而是社会溃败。  相似文献   

9.
主要探讨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与萨满信仰之间的关系,分析萨满信仰对文学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分别从作家以一个"他者"的视角成功进入异族灵魂,萨满信仰对创作主体和创作题材、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影响着手,探析萨满教文化中的"万物有灵观念"在整个作品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以及在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作家对人类最原始的精神原乡的追忆与守望。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所倡导的德治思想,包含了丰富的治国之道,对古代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向前发展.当历史进入了21世纪的特殊时期,儒家德治思想时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治国安邦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提出的治国方针,是对我国儒家德治思想的批判和继承.是对马克思主义治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保持政治秩序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日前闹得沸沸扬扬的上海一所全日制私塾“孟母堂”事件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对于“孟母堂”是否因违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精神而需被叫停双方各持一词,事件隐藏的是新兴的在家教育是否具备在中国土地生根的合理性。本文主要从在家教育的相关概念入手,分析其与制度是否冲突,以及能否成为缩小当前教育平等鸿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在家上学”是在学校教育制度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家长依据自己的教育意愿兼顾孩子成长需求的一种自主选择.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家上学”在全美实现合法化后,这种形式获得了更多的生长资源,特别是与公立学校的合作不断增加,促使“在家在校”教育类型的出现.虽然争议不断,许多家长也在自力更生与融合发展之间进行着艰苦地抉择,但“在家上学”与公立学校之间的合作会继续下去,“在家在校”教育类型也彰显出成长的活力,这体现出教育部门对“在家上学”的关注,反映了“在家上学”的成长路径不断开阔.  相似文献   

13.
14.
实地调查是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中不可缺少的研究方法。实践证明,实地调查中的参与观察法深受人类学家的推崇。民族音乐学学术研究离不开实地调查。通过进行实地音乐研究,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到研究对象的内在结构及发展规律。本文以敖鲁古雅实传统音乐为实地调查个案,结合国内外实地调查理论与实践经验,勾勒出现代化进程中使鹿鄂温克人的音乐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5.
褚红娜 《辅导员》2014,(2):15-16
近两年来,“在家上学”在国内已经由一个新鲜的名词变得为人熟知,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带领孩子加入了在家上学的行列,他们成立了“在家上学联盟”网站,分享在家教育孩子的心得和经验,交流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组织“在家上学”全国会议,讨论在家上学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其实,“在家上学”并非新鲜事物,在国外也一直存在着,并且已发展得十分成熟,本期,我们一起来看看各国的“在家上学”。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中国新诗的现代性进程中,海子的创作是一种积极的诗歌探索和实验。然而,在80年代中后期新的诗潮波涛汹涌之时,他却很快与主潮疏离,以不被理解的方式投入了气势恢宏的史诗创作,并通过对乡土世界的激情抒写,在诗歌中构建了一个唯美的农业乌托邦,以此来展开他对日益匮乏的现代生活的审美批判。这些看似重返"前现代"的方式,对于阐述海子其人其诗无疑是一个富有意味的纬度。  相似文献   

17.
用现代眼光审视中原传统文化,就会看到它既有凝重、朴实,至今仍闪耀着鲜活生命力的精华,又有封闭、守旧,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糟粕。本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认真分析中原传统文化,扬其精华,弃其糟粕,乃是中原现代思想文化建设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8.
方钦 《新读写》2011,(3):38-38
《先贤的民主:杜威、孔子与中国民主之希望》一书的主旨依照两位作者郝大维(DavidHall)和安乐哲(KogerAmes)所言,是从社群主义的立场和杜威(JohnDewey)的实用主义哲学出发,为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之价值所作的辩护,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所作的一种乐观主义展望。  相似文献   

19.
卡尔·波普尔是现代著名科学哲学家,他的三本科学哲学代表著作《科学发现的逻辑》《客观知识》《猜想与反驳》广为流传,在他这三本科学著作里都直接地或间接地体现了他对待传统的态度。本文尝试结合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第三世界理论等科学哲学思想,阐述其对待传统的态度,以期望能给我们在看待传统问题上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随着美国"在家上学"运动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在家上学"的学生开始进入高校学习或准备读大学。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美国高校采取的政策主要有三类:完全拒斥、特别青睐以及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但整体而言,越来越多的美国高校开始接受和认可这类学生。美国高校政策转变的动力在于美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机制、分权制管理体制以及对多样性的珍视。对于以"在家上学"为代表的多元化的教育形式,我国高校也应采取包容的态度,满足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