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西汉至清代的广西著述——包括广西本籍人士的著述及外籍人士有关广西的著述,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宋元以前,广西著述的数量极少,并且,广西本籍人士的著述少于外籍人士有关广西的著述;明代,广西著述明显增多,且广西本籍人士的著述已超过外籍人士有关广西的著述;清代,是广西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其著述蔚为大观,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超越了以前任何历史时期。自西汉至清代的广西著述大部分已散佚不存。历代广西著述文献,特别是流传至今的广西著述文献,是研究广西文明史、文化史、学术史等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指出:“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湖南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历史悠久,人材辈出,不少学者哲人均有著述传世。这些著述,有的编列在二十四史《艺文志》之中,一般则在省、府、州、县志中的《艺文志》(分经、史、子、集)中列出。清代曾刊行过《湖南丛书》。抗日战争胜利后,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指出:“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湖南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历史悠久,人材辈出,不少学者哲人均有著述传世。这些著述,有的编列在二十四史《艺文志》之中,一般则在省、府、州、县志中的《艺文态》(分经、史、子、集)中列出。清代曾刊行过《湖南丛书》。抗日战争胜利后,湖南省文献委员会亦拟搜集湘人之著作,编印《湖南丛书》,但未能如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省中山图书馆于1959年9月编印了《湖南著者及其著述简表》,只是油印稿,未正式出版。但是,古代湘籍学者哲人之著述,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  相似文献   

4.
何景明简论     
何景明(一四八三——一五二一),字仲默,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人。幼年即聪颖异常,八岁能文,即为前辈所称道,一时有神童之目。十二岁随父去陕西渭源任所,临洮守召置馆下,从师受《春秋》。弘治十一年(一四九八)以《尚书》魁河南乡试。这年他才十六  相似文献   

5.
明代中叶弘治、正德年间,何景明与李梦阳并称大家,声震诗坛,雄视天下。二人以复兴古道为己任,“一时修辞之士,翕然宗之”,(王廷相《大复集序》)推波助澜,形成了整个明代最有声势的复古潮流。流风余韵,不绝于后;从明中期到明末期,绍述者大有人在,改朝换代至清初,其影响仍存。 何景明、李梦阳之前,主明文柄者为李东阳,李东阳因位居宰辅,故天下向风。“梦阳独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不道。”(《明史·李梦阳传》)弘治十六年,何景明在京造访已“以文章雄视都邑”的李梦阳和边贡,“语合”而相得甚欢。(见  相似文献   

6.
何景明字仲默,号白坡,一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县人。生于1483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九年,癸卯),卒于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六年,辛巳),终年39岁。今年正是何景明诞辰五百周年。 何景明二十岁(1502年)成进士,廿二岁授中书舍人。廿五岁(1507年)因恶权阉刘瑾擅专弄权,乞病归家,读书著述。廿六岁(1508年)被刘瑾矫诏免官。廿九岁(1511)刘瑾已诛,用李东阳荐复授中书舍人直内阁制数房,经筵讲官。卅五岁(1517年)升吏部验封司员外郎,仍直内阁。卅六岁(1518年)升陕西提学副使,至卅九岁(1521年)卒于此官。  相似文献   

7.
何景明聪慧早成,勤奋好学,读书必至夜分以为常,与人讲读终日不倦。十六岁中乡举,二十岁举进士,授中书舍人。德行纯明,志大行坚。尚节义,鄙荣利,有国士风。何景明一生事业,一是文学,二是教育。早年从事诗文写作,与李梦阳同为"前七子"领袖,并称"何李"。晚年任陕西提学副使,致力于教育。"略去词章",多有实绩。其教育思想与业绩及学术观点与实践,至今仍给我们以珍贵启示。  相似文献   

8.
何景明遗迹考姚学贤,龙丽1993年冬,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副教授、何景明研究专家白润德(译音)先生,为深入研究何景明,搜集何氏有关材料,不远万里,从加拿大专程来到何景明的故乡信阳市,寻访考察何景明遗迹,调查何景明的遗闻佚事。他在信阳市凭吊了何景明陵墓,...  相似文献   

9.
何景明是明代“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是明代中期文坛上复古运动的主将,他为人耿介不阿,铮铮铁骨,有国士之风,其诗文表现出暴露黑暗,针砭时弊,干预现实,关心民瘼、抒写不平等进步内容,在艺术上,诗歌以飘逸取胜,文章则表现出峻刻之风。  相似文献   

10.
何景明作为明"前七子"的代表人物,围绕其姓名字号产生了一些传说和不同说法,对何景明研究产生一定程度的困惑。关于何景明姓名的"红日堕怀说",来自于他的追随者及后人的附会。别号"白坡"和"大复山人"一直在同时使用,"胎簪子"并非何景明又一别号。  相似文献   

11.
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山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和李梦阳并称,为“前七子”的两大领袖,曾通力提倡“复古”,反对“啴缓冗沓,萎靡不振”的“台阁体”,一时天下文士翕然风从。 《明史·文苑·二》中说:“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梦阳并有国士风。两  相似文献   

12.
明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年)夏,中书舍人何景明奉哀诏出使云南,于次年夏返京。一年的时间不算长,可在何景明短暂的一生中,却相当重要。对此,刘海涵的《何大复年谱》有所记载;在此基础上写成的付开沛的《何大复年谱》(载《信阳师院学报》1982年第2、3期)。载之更详。为了进一步弄清何景明的这段经历,推动何景明研究走向深入,我们在查阅有关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下述问题有待进一步考证,在此提出就教于方家。一、何景明出使的是云南,而不是云南和贵州弘治十八年五月七日,孝宗驾崩,武宗继位。改弘治年号为正德,颁哀诏于天下,九道使节齐出。何景明即为其中之一,出使云南。  相似文献   

13.
明代“前七子”中的李梦阳与何景明曾发生过一次文艺思想的论争。这场论争一直引起后来学人的注意。但由于当时没有明确的记载,以至后人对其论争的具体时间说法不一,或云“名成之后,互相诋諆”,或云在正德五年,也有折衷其二者,认为“名成之后”的诋諆 ,即是发生于正德五年的笔战。弄清楚李、何争论发生的确切时间,对于研究何景明文学思想的发展变化,乃至进一步研究明代“前七子”及正德年间诗文发展的情况,都是很有必要的。本文试对李、何论争的时间作一些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4.
对于复古,何景明与李梦阳是站在同一阵线上的。在对文学史检讨与批评的基础上,何景明提出了典雅与流转结合、写实与寄兴结合的文学创作准则;何、李的复古目的在于“改制”,一方面是要改变八股时文,但更主要的则是借秦汉、盛唐的文学精神使沉寂的明代文坛重焕光彩,恢复活力。但何、李二人虽同是“复古”的倡导者,由于二人不同的艺术风格的追求,使得何景明无法恪守李梦阳的古“格”与古“调”,而更倾向于“登岸舍筏”,力求摆脱古诗人的规范而加以创新,致使二人取舍异路,产生了分歧  相似文献   

15.
何景明和李梦阳曾对文学复古问题发生过争论。大致说来,李梦阳与何景明的争论焦点有两个:一是如何对待"法",一是诗歌的体貌风格。何景明不像李梦阳那样主张"尺寸古法",而提出要"领会神情"、"不仿形迹",最终"舍筏登岸"自成一家,强调学古为手段,目的在于独创。在风格体貌的追求上,李梦阳追仿古人的"格调",一味追求雄奇豪放而有流于粗旷之嫌;何景明主才情,他的创作风貌趋向于俊逸秀丽一路。李梦阳与何景明的文学论争虽然有意气之争的成分,但却真实反映了二人的文学主张。对二人的文学论争进行探索,对于深入认识"前七子"文学主张的复杂性和何景明的文艺思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何景明和李梦阳作为明代中期诗坛璀璨的双子星,他们的赠答诗数量多,质量高,在思想内容与创作方法上体现二人的共同特征,意蕴丰富且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而在诗歌艺术方面则表现出各自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信阳人才盛于明代中叶。弘治正德年间人才辈出,蔚为大观。明人叶朝阳云信阳自“敬皇帝(年号弘治)以来,巨公鸿儒,云蒸霞蔚。人握荆山之璧,家传邺下之编……功业文章,被于天下。”文学方面出了明前七子之领袖何景明,并形成一个以他为中心的信阳作家群。所以李梦阳赞叹“南州实才窟”。这里我们拟对这个作家群体的特色及其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作个初步介绍与分析,就教于读者及同好。  相似文献   

18.
主要著述     
《中学生口才训练》(15万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 ,评为江西省第四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我爱社会主义(少年版)》(独立完成5万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面向21世纪家庭教育》(独立完成3万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高中语文学习水平达标手册》(独立完成5万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3年出版。《高中会考丛书·语文》(独立完成3万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最新高考语文复习与训练》(独立完成4万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出版。《高中三年级语文练习册》(独立完成…  相似文献   

19.
回顾中国雕版印刷技术发展的历程,可谓源远流长。明代版刻作为这一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明代版刻数量大、分布大、门类全、且阶段、系统分明,装帧、印刷精良,影响之大、波及广大,常为后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20.
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有《大复集》。明弘治、正德间的著名诗人。早年追随李梦阳倡复古之论,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相号召,“海内翕然景从,为明音中兴之胜。”以后与李论文不合,反复诘难,两人交游亦分左右袒。何李之争,生前之轩轾未定,身后之玄黄不息,明清以来,诗家毁誉不绝。近三十余年来,于何、李的创作,意外地冷淡,于他们的诗歌理论,虽间有论述,然几乎众口一词,以“复古倒退”、“形式主义”,弃之如敝屣。虽茅盾先生多所肯定,然积重难返,迄无反响。笔者深有感焉,乃不揣譾陋,仅就何景明的诗歌理论及何李之争,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