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你为邻10     
“特大新闻!特大新闻!孟家又搬家了!”卖报纸的小贩在大喊道。哟!孟子又搬家了。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孟母三次搬家的故事了吧!这回不知道孟家与谁为邻了。  相似文献   

2.
许立川 《教育艺术》2001,(10):12-13
孟子是我国古代赫赫有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父亲去世时 ,他还是一个嗷嗷待哺的3岁小孩。在其母亲———具有怀瑾握瑜品德的农家妇女言传身教的影响下 ,健康茁壮地成长。原先在孟家附近有一个墓地 ,孟子和小伙伴经常学着送殡的人们吹吹打打、哭哭啼啼。孟母对儿子玩这种荒诞无稽的游戏非常生气 ,决定改变环境 ,把家搬到城里。不多久 ,孟子又学做买卖的游戏了。孟母只好又搬家 ,迁到学宫对面去住。从此 ,孟子受到良好环境熏陶 ,变得孜孜不倦 ,博览群书。《孟母择邻》这个故事发人深省 ,让人受到教育和启迪。难怪会在民间流传百世 ,家喻户晓 ,…  相似文献   

3.
"特大新闻,特大新闻!‘猪八戒’来我们班啦!""大喇叭"又亮开了她的大嗓门。我们听了,视线立刻转到门口。咦,这个"猪八戒"怎么看起来这么眼熟呢?我走近一看,唉,原来是我们班的曾艳啊!曾艳的眼睛小得就像一条缝儿,远远一看,还以为她的眼睛没  相似文献   

4.
孟母三迁     
孟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学者之一。孟子小的时候,孟母把家搬到一座小山旁,靠着一间铁匠铺。每天,孟子都去铁匠铺站着看打铁,他不喜欢学习。孟母觉得这样不好。 于是,孟母把家搬到了农场,他们的房子靠着一家杀猪的人家。每天,这个屠夫都要为别人杀头猪。孟子每天都去看杀猪,而且,学着猪那样嚎叫。 孟母第三次搬家。这回,她把家搬到了一所学校旁边。每天早上,孟子起床后,听到学生的读书声,他就走到教室,站在窗户旁,和学生一块儿读书。孟子渐渐喜欢读书了,孟母让他上了学,孟子读书很努力,成了最好的学生。 Mother meng had a son called …  相似文献   

5.
读书卡片     
孟母三迁孟子是我国战国时代杰出的思想家,被人们称为“亚圣”。孟子3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开始,他们家住在一片墓地附近,由于经常能看到出殡(bìn)的场面,孟子与小伙伴就经常玩下葬的游戏。后来他们搬到了一个集市附近。时间一长,受环境的影响,孟子又玩起做买卖的游戏来了。后来母子俩又搬到一所学校附近。这时,孟子模仿起学校的规矩,学习师生之间的礼节,很喜欢读书。于是,孟子的母亲就定居在这里。孟母三次搬家的故事,说明孟母重视儿童教育,注意选择良好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6.
星球打架     
“特大新闻,特大新闻!”我剐打开电视机,就听见中央台的主持人吼道。我扭过头吃惊地注视着电视机,一行醒目的字——“特大新闻”印人我的眼帘。我全神贯注地听着,希望早点知道那个所谓的“特大新闻”究竟指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特大新闻!特大新闻!”一大早,小熊就在森林里大喊着:“果子狸犯罪啦!审判大会就要开始啦!”动物们一听到消息,都不约而同地向会场跑去,大家议论纷纷,不知道果子狸到底犯了什么错。威严的狮子法官用铁锤重重地敲了一下桌子,庄严地宣布:“审判大会现在开始,带犯  相似文献   

8.
《三字经》里讲:"昔孟母,择邻处。"它不仅仅告诉了教师,也告诉了孩子们和家长们,好的环境有利于人的成长。孟母三迁的故事早就家喻户晓,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惜三次搬家,只为孩子的成长。小学教师要深深体会到:"班集体"就是学生成长的精神乐园,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打造富有内涵的班集体文化,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让班集体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  相似文献   

9.
“特大新闻!特大新闻!”一大早,小熊就在森林里大喊着:“果子狸犯罪啦!审判大会就要开始啦!”动物们一听到这个消息,都不约而同地向会场跑去,大家议论纷纷,不知道果子狸到底犯了什么错。威严的狮子法官用铁锤重重地敲了一下桌子,庄严地宣布:“审判大会现在开始,带犯人!”只见两  相似文献   

10.
愿望天使     
初春的一个清晨,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大森林里,刚刚睡醒的小动物们被《森林日报》的一则消息弄得心花怒放。消息内容如下:特大新闻!特大新闻!愿望天使——珍珠王国公主将于今日12时05分59秒乘专机抵达  相似文献   

11.
“昔孟母,择邻处”的故事众所周知,讲的是战国时,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搬家。一个传颂了数千年的历史典故反映了国人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良苦用心。几千年后的今天,“孟母三迁”的故事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相似文献   

12.
今天看来,堪称世代母亲楷模的孟母也有失误之处,“孟母三迁”并非明智之举。在不考虑孟子感受的情况下,孟母独断专行、我行我素地“三迁”其家。孟子快乐的童年生活一次又一次地被孟母剥夺了、断送了。这是孟母极不尊重孟子的人格和天性的表现。由此可知,孟母在处理孟子的学习和生活时,并没有考虑孟子的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13.
很多人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讲的是不良风俗对孩子的影响,孟母不惜三次搬家,从而“以仁为邻,择善而从”。孟母这样做可谓用心良苦,但是假如孟母生活在今天的话,恐怕也就无可奈何了,信息化时代的影视、网络、各种刊物铺天盖地,无形当中,不少青少年不自觉地模仿起了影视中不良形象的举止,比如走路的姿势、说话的腔调等,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很酷。在多元化的当今社会,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难道真的该由“古惑仔”形象来占领?策划动机个案回放个案1虚拟与现实:一道被模糊了的门槛我是初二的时候迷上网络游戏的,那时候很流行玩传奇和CS。有天下午…  相似文献   

14.
树藤花园     
特大新闻!树藤花园里长出了一棵粗壮的树藤,藤蔓直达云霄。小朋友们都好奇地前去围观,胆子大的还乘坐树叶电梯进去参观了呢!  相似文献   

15.
路燕 《小火炬》2012,(7):60-62
“药!药!切克闹!夏天转眼又来到。药!药!感觉跳进个大烤炉,烤的咱七荤又八素……”我正声情并茂地用歌声抒发我对于提前到来的三十多度高温天气的感受,冷不防莫可儿从背后给我一拳,“告诉你—件特大新闻。”我一边用足以杀死一头大象的凌厉眼神回报莫可儿给我的那记老拳,一边拿出漫不经心的表情和口吻:  相似文献   

16.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就是孟母三次搬家的原因。孟轲的母亲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鄙视劳动,看不起劳动人民,认为只有读先圣之书才是最崇高的事业,认为同劳动人民做邻居对她儿子读书学习不利,所以就三次搬家。她要儿子好好读书,是为了把他教养成能“复礼”成“大业”的大人物,骑在劳动人民头上的圣人,好为反动统治阶级服务,  相似文献   

17.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鲁国的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父早死,由母亲教养。孟母很注意对儿子的教育。“孟母三迁”就是流传很久,人人皆知的故事。他家原来住在靠近坟墓的地方,孟子喜欢模仿墓葬的游戏,孟母认为不好,就搬到街上去住,孟子又学起做买卖的游戏了,孟母又认为不好,再把家迁到学宫旁边去住,孟子就学起祭祀的游戏了,孟母最后定居下来了。孟母教子很严,有一次孟母正在织布,孟子读书  相似文献   

18.
孟母三迁     
成语含义:就是用以称颂贤母善于教子。 成语出处 西汉·刘向《古列女传·倦意·母仪》记载,孟轲幼年因位处靠近墓地,玩耍时就“为基闾之事”;孟母就把家搬到街市附近,孟轲又学“为贾人街卖之事”;孟母又把家搬到学宫边上,孟轲“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目“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  相似文献   

19.
路燕 《小火炬》2012,(Z2):60-62
"药!药!切克闹!夏天转眼又来到。药!药!感觉跳进个大烤炉,烤的咱七荤又八素……"我正声情并茂地用歌声抒发我对于提前到来的三十多度高温天气的感受,冷不防莫可儿从背后给我一拳,"告诉你一件特大新闻。"我一边用足以杀死一头大象的凌厉眼神回报莫可儿给我的那记老拳,一边拿出漫不经心的表情和口吻:"是不是我们学校某个男生有超能力那件事?"切,我还用莫可儿告诉我什么新闻,我向来都是神通广大、消息灵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哦。"你知道了?"  相似文献   

20.
要搬新家了!既兴奋又担心,如何让宝宝顺利地适应新环境呢?搬家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对于宝宝来说,却有着各种各样的小麻烦:水土不服、情绪低落、吵着回老家……宝宝解读搬家对宝宝的适应能力是一个积极的挑战,同时处于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