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达4年的楚汉之争,以刘邦获得天下,项羽乌江自刎而告终。造成这种弱者胜、强者败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鸿门宴可算是一件值得探究的事件。 本来项羽听到曹无伤的密报和范增的劝说后,已下定决心利用鸿门宴铲除刘邦。可是当他听到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攻之,不义也”,立刻改变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由此,项羽寡谋轻信的性格可见一斑。 而刘邦来到鸿门后,觉察气氛不对,便马上抓住项羽的心理特点,说自己与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同胞,又说“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竭力地跟项羽套近乎,并极力迎合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项羽听…  相似文献   

2.
吕后与戚姬     
吕雉在艰险的经历中历尽磨炼,成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不仅“佐高祖定天下”,而且与刘邦同掌实权,在稳定西汉初年政局中发挥了不亚于刘邦的作用。而戚姬,则是一个艺术家,她主要是以卓越的艺术才能而使刘邦倾倒。“取天下”成功后的刘邦,政治上离不开吕后的辅助,感情生活需要戚姬的慰藉。吕戚之争不是一般的后妃之争,对于她们的不同角色和相互关系,应透过“后妃之争”的表象,进行深层次的考察  相似文献   

3.
<正>汉得天下,与夏商周秦不同,没有积德过程。刘邦以布衣起事,三年亡秦,五年亡楚称帝,时间之短,前所未有。由于汉以武力得天下,所以,出现了一大批战将、功臣。怎样对待这些与他共取天下,“皆陛下故等夷”的诸将,是刘邦面临的棘手问题。迫于形势,他改变秦制,“瓜分天下”,造就了一批功臣贵族。封王有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等。此外还有一大批侯。从功臣贵族诞生的第一天,皇室就与他们存在尖锐矛盾,预示一场新的厮杀即将爆发。刘邦名为皇帝,仅辖“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史记》卷17)大片土地被功臣贵族割占,这对于“定一尊”的刘邦,当然不能容忍。所以,消灭功臣贵族便成为进一步统一的客观要求,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汉高祖刘邦立国后,对张良、萧何、韩信助其取得天下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三人为“人杰”。实际上,在政治运行中刘邦与三人间的关系构成了一个政治博弈格局。本文拟就以政治博弈论为研究路径,分别从政治目标、政治资源和政治对策的比较研究,探析刘邦“与三杰”间的关系及政治结局。  相似文献   

5.
<正> 《项羽本纪》是一篇翻案文章。 项羽是刘邦的政敌。刘邦为了先声夺人在舆论上打倒项羽,曾经给项羽栽上种种罪名。在刘邦及其子孙后代的口诛笔伐之下,项羽自然成了“天下非之”(《史记、太史公自序》)的罪人。  相似文献   

6.
“楚汉战争”的胜负有其必然的原因,除了政治、军事、经济、谋略诸因素外,其领袖人物,尤其是领袖人物的个性也起了重要作用。对此,前人有精辟的论述。毛泽东同志认为刘邦得胜的原因是“决策对头,用人得当”,“豁达大度,用人得当”。汉初大臣高起、王陵认为刘邦之所以得天下,是因为“与天下同利”也,而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不能与天下同利。刘邦个人认为自己取胜的原因是能用“汉初三杰”,  相似文献   

7.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韩信与萧何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三杰韩信、萧何与张良,在辅汉灭楚的过程中,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但结局各异:萧何终于相位,张良隐退山林。韩信呢?最初,萧何力荐韩信,刘邦拜为大将军;最后,萧何设计,韩信被吕后斩于长乐钟室。对于韩信的一生荣辱来说,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与韩信的功劳比较在辅佐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萧何有三大功劳:第一,公元前206年刘邦占领秦都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以后刘邦“所以具知天下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①这不仅在“…  相似文献   

8.
背景链接 这里节选的故事背景是秦末天下纷乱,群雄争霸。最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决战,长达四年,史称“楚汉相争”。韩信本来是项羽的部下,却得不到重用,后来经丞相萧何力荐,被刘邦封为大将。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相似文献   

9.
地主阶级自战国时期登上政治舞台后,在选择统治思想的历程中曾长期徘徊摸索。汉代大体完成了这一过程,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汉代统治思想的演变、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一、儒家陆贾的“无为”思想;二、贾谊的儒家思想和文景时代的黄老思想;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统治思想选择过程中,陆贾不仅在理论上开了汉初“无为而治”的先河,也奠定了贾谊、董仲舒等封建统治思想的倡导者,集大成者的基础。陆贾曾为刘邦“祖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即《新语》。在平定诸吕以后,陆贾又向陈平献策:“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表现了陆贾是个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陆贾在当时政治和思想  相似文献   

10.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围绕“杀不杀刘邦”这一主线,把刘项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第一场斗争演绎得波澜起伏惊心动魄。鸿门宴上项羽该不该杀刘邦?项羽为什么把刘邦放跑了?项羽是因此而丢了天下吗?要讲好这篇课文,诸如此类的问题便很难...  相似文献   

11.
“吾不如”     
戴荣里 《老年教育》2011,(10):20-20
汉高祖刘邦有段名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段话可以说是刘邦知人善任、一统霸业的重要经验总结,其中的“吾不如”既坦露了刘邦得天下后的愉悦心理,也彰显了他当时谦虚大度的态度,渗透了“谦受益”的哲理。  相似文献   

12.
楚汉之争的故事,大家一定是耳熟能详,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理想英雄,若在今日的中国,定是少男少女崇拜的对象。刘邦却是“好酒及色”连结发之妻都厌恶他的为人。但在楚汉之争中,刘邦屡败屡战,垓下之围一战而足天下,项羽百战百胜,垓下之败一战而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原因何在?古有定论:项羽有一谋士范增而不能用,刘邦却能驾驭韩信、萧何、张良等能臣武将,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206年十月,秦王子婴“素一车白马,系颈以组”向农民军交出象征皇权的玺符节,宣告了秦王朝的灭亡。正是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两位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建立了卓著功勋的杰出的领袖——刘邦和项羽,开始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逐鹿。楚汉战争中,刘邦屡战屡败,然而却由弱变强,终于一统天下,即位于氾水之阳。成为延续二百余年西汉王朝的开创者;项羽屡战屡胜,然而却由强变弱,终于目刎乌江。对于出现这种历史结局的原因,项羽在仅存二十八骑、走投无路面临灭顶之灾时,曾将之归结为:“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项羽本纪》)刘邦在登上皇帝宝座后不久。置酒洛阳南宫,也急不可待地与臣下探讨“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的  相似文献   

14.
刘邦起初对儒家很反感,他“轻士善骂”常以老子自居,视儒生如“竖子”。“竖儒”、“乃公”几乎成了他对儒生讲话的口头禅。《史记》记载,刘邦初见叔孙通时,看到他穿儒袍,戴儒冠,“汉王憎之”。以至于叔孙通不得不“变其服,服短衣”,刘邦见他改穿楚式短衣,才转怒为喜。可见儒家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后来,刘邦改变了对儒家的态度。这与当时两位著名儒生的作用和影响密不可分。一个是陆贾,另一个是叔孙通。秦始皇统一天下,但是仅两世而亡,这不能不引起刘邦反思。刘邦命陆贾总结“秦失天下,古国成败”的根本原因。陆贾写成《新语》12篇,向刘邦…  相似文献   

15.
典故三则     
乳臭未干 【原典】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 【释义延伸】 公元前205年,魏王豹叛汉归楚,八月,汉王刘邦的军队到了荥阳。刘邦对郦食其(yi ji)说:“如果您能劝说魏王豹投降,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建立西汉王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位兴汉功臣被刘邦、吕后诬以谋反罪而杀害,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刘氏皇权安全的需要,也与韩信本人不懂政治,忽略皇权之下高层政治的游戏规则有关。  相似文献   

17.
栈道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是从刘邦君臣进出汉中开始的,张良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之一.张良的栈道奇谋,奠定了刘邦汉室天下的基础,奠定了中国栈道文化的特色.张良栈道奇谋的诞生地,是闻名于世的“栈道之乡”.  相似文献   

18.
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政论家马基维利所说:“一个胜任的君主,必须拥有狮子般的凶猛和狐狸般的狡诈,但若两者不能兼得,宁可拥有狐狸般的特色。”马基维利这段名言的最好诠释了项羽和刘邦楚汉之争胜败的原因。项羽和刘邦几乎同时起兵,项羽比刘邦力量雄厚。灭秦后,战争由反秦转变为刘项争天下。最终还是刘邦弱小的一方夺了天下,项羽失败的原因一是缺乏谋略和视野,不具备政治家的胸怀和气魄。二是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相似文献   

19.
汉初实行分封制,受封的诸侯王是皇帝“共天下”的“人君”,由异姓、同姓诸侯王和功臣列侯、食邑者等构成。异姓诸侯王在刘邦去世前铲削殆尽,影响比较大的是同姓诸侯王,是仅次于皇帝的“诸侯人君”,是与皇帝“共天下”的主体。本文试以汉朝初年的同姓诸侯王为主,对其与皇帝“共天下”的情况稍作分析。  相似文献   

20.
吕后吕后(前二四一年——前一八○年)名雉,字娥姁(音许),单父(今山东单县)人,是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她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女皇帝,儒法斗争史上第一个女法家。吕雉出身微贱,“为人刚毅”。刘邦为泗水亭长时,与刘邦结婚,楚汉战争初期,曾被项羽抓去作为人质,关了两年多。后来项羽为了和刘邦“中分天下”,才将吕雉释放。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